顧詩敏
貧窮或許會磨滅人們的底氣的?
我的父母開了一間小廠,做的是機械加工,做好的產(chǎn)品要用木箱包裝起來,于是便專門派出一名工人做這釘木箱的活計。
我??吹侥莻€工人,他是個四十開外的外地人,身材短小,弓著背坐在一個小板凳上,身旁散落著各式工具和滿地的木屑。因為只有他一人是做木工的,所以那間房里只有他,與沉默的木板。
我極少聽到他開口,只有一次他來母親的辦公室,我正巧在那兒做作業(yè)。
“老板娘”,他操著濃重的四川地方音,“能不能……借我點錢?”
“有什么事嗎?”母親問他。
“我老婆病了……小孩兒也要錢上學(xué)?!?/p>
“這樣啊,那先給你一千五吧。”母親念他干活干得不錯。
他接過錢,道著謝走了。我看到他素來木訥的臉上染了些喜色,卻仍有遮不住的憂慮。是家里的情況很差嗎?我想了想,旋即又將此事忘在了腦后。畢竟貧窮又不幸的人那么多。
過了一段時間,我又聽到負責廠內(nèi)雜事的人在向母親報告:“最近的木板老是少,肯定被人偷走了……呆在木工間里的只有他,一定是他?!蹦侨搜灾忚?,十分確定的樣子。
“我看他人挺老實的,別亂猜?!蹦赣H替他辯駁。
“你是不知道,他家里現(xiàn)在窮的,人窮了什么都做得出啦!”母親沒有再說什么,心里卻種下了懷疑的種子。
接下來幾天,廠里的好事之徒總在討論此事,矛頭皆指向他。
母親終于叫了他來辦公室:“老江啊,你家里還是很困難嗎?”“我老婆還是病得厲害呀,老板娘,我……”他大概早已聽說了別人的議論,幾欲辯解?!袄辖?,不如這幾天你就別打木箱了,在車間里做做吧。”“老板娘,我……我沒有?!痹掚m說出口,卻沒有底氣,徒增他人的懷疑。難道真的是他?果真人窮了什么都做得出來嗎?我搖搖頭,心中感慨不已。
之后他就在車間里當當雜工,木板便不再丟失了,大家更加篤信他就是那個賊,對他指指點點。
他終是忍受不了這一切,離開了。
他走后不久,木板又開始丟失,后來有人看見是廠里另外一個油頭滑腦的人偷的。真相大白,他卻不知去了哪里,他的妻子是否康復(fù)了。
貧窮果真磨滅了他的底氣?我想,當時,如果他能夠底氣足一點,結(jié)果會不會不同呢?點評
文章一開頭作者便用一句“貧窮是會磨滅人們的底氣的”,解釋了什么叫“人窮氣短”,接著便用老江的遭遇演繹了一個“人窮氣短”的故事。
老江來自經(jīng)濟欠發(fā)達的四川農(nóng)村,“老婆病了”“小孩兒也要錢上學(xué)”,概而言之,便是窮、缺錢。缺錢就得借錢,向人開口借錢的人又能有多少底氣?廠里失竊木板,所有源自偏見的所謂“證據(jù)”都對他不利,尤其是當他離開不直接接觸木板(贓物)的車間后,“木板便不再丟失了”,小偷的“智慧”更讓老江有口難辯。在此境況下,他還能有什么底氣可言?
老江失去為自己辯解的底氣,說到底就是一個字:窮。這讓人感慨唏噓。
情節(jié)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把人性的復(fù)雜、世態(tài)的炎涼表現(xiàn)得如此的生動。作者在字里行間滲透著對底層的關(guān)懷,值得稱道。
作者在文末不知是否要表達“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意?其實在冷酷的現(xiàn)實面前,“他能夠底氣足一點”的假設(shè)是很難存在——在老江這樣“窮人”面前,“怒其不爭”這話說得太過輕巧。
在高考作文中,記敘類文章難以把握,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點題慢,讓閱卷者失去判斷,這篇文章的開頭在點題方面做得非常好。雖然作文點題不能也不必都如此直接明了,但此文還是為記敘文的寫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