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張嘉奇 采訪 郭旭文 攝影
“閩派竹刻”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入閩第一代竹刻大師劉材成,傳至今日已到第七代。劉材成在《乙亥家訓》中言,后世子孫必須要有“拓宏基、有偉業(yè)、守業(yè)、敬業(yè)”的精神,技藝要傳承后世,不在產(chǎn)業(yè)之規(guī)劃與市場之擴展,而在技能之修煉與品格之養(yǎng)成。
仙游縣游洋鎮(zhèn)金石村,廣袤的毛竹豐產(chǎn)林中,上了年紀的徐文芳帶著砍刀,尋找著可以用作留青竹刻的毛竹。“兩年太嫩,四年太老,三年剛剛好”,徐文芳要找的就是三年齡的毛竹。
首先找到背陰的地方,這里生長的竹子竹質(zhì)才夠緊密,不易裂開。再挑那些竹身修長挺拔、竹節(jié)長、圓且直的,皮色要青里泛點白,表面光滑,沒有蟲斑。
選好目標,系好繩子,沿根砍斷,扛下山去。與此同時,山腳下,徐文芳的家里已經(jīng)生起了火,在石頭壘起來的石灶上架起一口大鍋,用干柴把火燒旺,靜待徐文芳的歸來。
采回來的竹子經(jīng)過“破”、“煮青”、陽光下暴曬等幾道工序后,留青竹刻的“前奏”才算完成。而最關鍵的“留青”是通過“煮青”來完成的。
把鋸好的竹材放入鍋中,沸水煮30分鐘,這就是“煮青”。竹子采回去要馬上煮,不然水分就會蒸發(fā)。煮完后,竹子所有的沉積物都會附在竹皮表面,拿特制的竹篾擦拭,不僅可以去除沉積物,還可以去掉竹子中的糖分以防蛀蟲。
煮好的竹子放在伏天的大太陽下暴曬幾個月。經(jīng)過大自然最原始的洗禮,竹青層慢慢變?yōu)榈拿S色,潔凈光滑近似象牙。沒有任何機器和化學藥劑的打磨加工,造就出制作留青竹刻的品質(zhì)極佳的原材料。曬好的竹片,在通風的環(huán)境下儲存好,時間越久,竹肌顏色會變得越深,而竹青部分始終淡雅潔凈,透明度和對比效果就愈明顯。
已經(jīng)處理好的上等竹材隨后被送到了劉志高手里。劉志高,莆田留青竹刻第七代傳承人,在莆田工藝美術城開了一間竹刻工作室,這些竹子就在這兒變成了栩栩如生、有水墨神韻般藝術效果的成品。
何為留青竹刻?有上好的竹材是其一,最后一個步驟——“刻”才是重中之重。留青竹刻的“刻”就是用竹子表面的一層薄薄的竹青作為雕刻圖案對象,然后鏟去圖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
據(jù)記載,留青竹刻始創(chuàng)于唐代。劉志高介紹說,早期的留青竹刻,只是一種竹雕的工藝技法,到了明代以后,技法與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種類相結合,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從工藝竹刻提升到文人竹刻的層面?!敖院螅羟嘀窨痰膬?nèi)涵更豐富,形成了完善的竹刻體系?!?/p>
真正的雕刻周期開始,整個雕刻過程又分描畫、割線、刮面、鏟底、采皮、挑腹、打磨等幾個過程。
在劉志高看來,其中描畫是最重要的一步,要刻什么內(nèi)容,表現(xiàn)什么思想,用什么刀,用什么風格,這一切都想好了才能下刀。
而說到描畫,這就又牽扯到了詩詞、書法、繪畫、美術理論等方面的造詣?!跋扔谢A,才能入刻,后期再補很難!”劉志高從小背誦四書五經(jīng),閱讀家中收藏的古籍,同時還要學畫,請名師教導,他至今已經(jīng)拜師幾十位,“必須活到老、學到老,這是留青竹刻的必要條件”。
一件留青竹刻大功告成,少則一個月,多則一年乃至幾年,這還不算選竹采竹的過程。所以說,如果沒有一定的資歷和多年的磨煉,真不敢自稱為大師。
1留青竹刻第七代傳承人劉志高。
2 竹刻師使用的工具。
3“煮青”是一道重要的準備工序。
4 刻什么內(nèi)容,用什么刀,一切都想好了才能下刀。
筆筒、臂擱、竹簡、屏風擺件……一件件令人嘆為觀止的留青竹刻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如今,劉志高在逐漸掌握了留青竹刻的精髓并且技藝純熟之后,開始嘗試創(chuàng)新。他說:“作為一名研究者,必須要有創(chuàng)新,讓這種家族傳承的藝術適應新的時代?!眲⒅靖邍L試把青皮全部去掉,他還嘗試把雕玉、木、牙等的手法引入竹雕。
竹本幽隱隱深山,千琢萬鍥始留青。以留青竹刻為代表的傳統(tǒng)手藝表現(xiàn)出手工藝者對傳統(tǒng)的堅守,劉志高們更可以冠名之“守藝者”,他們或執(zhí)著于百年不變的操作工藝,或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將經(jīng)典發(fā)揚光大。在傳統(tǒng)文化受到?jīng)_擊的現(xiàn)代,守藝的精神如何繼續(xù)傳承是比手藝本身更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此,劉志高可說是“從我做起”。
劉志高20歲的侄女劉海燕,初中畢業(yè)后已經(jīng)在劉志高的工作室學習了兩年?!八莿⒓液蟠?,有傳承的責任和使命,先讓她臨摹名家的書法,慢慢打基礎?!倍鴮τ谧约菏畮讱q的兒子,劉志高也有傳授的計劃,“我已經(jīng)請老師教他書法、繪畫,讓他從小受到傳統(tǒng)藝術的熏陶,長大以后才能把祖輩的留青竹刻傳承下去?!?/p>
5 劉志高2006年作品《悟》。
6 劉志高2005年作品《竹林七賢》。
小科普:
留青竹刻又稱平雕、皮雕,是漢族傳統(tǒng)的雕刻藝術。2014年,莆田留青竹刻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名錄。
竹刻是一門能賺錢的技藝,一名熟練的技工年薪起碼十幾萬元,而一名優(yōu)秀的竹刻師年收入可達幾十萬元。雖然學習竹刻的人很多,但能堅持研究竹刻的卻很少,掌握留青竹刻技藝的更是鳳毛麟角,幾百人中只有幾個,留青竹刻的成品更是彌足珍貴。2006年,明末竹刻名家張希黃的一件留青臂擱,拍出了165萬元的高價,而以十幾萬價格成交的留青竹刻亦是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