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愛春
(中鐵四局南京分公司,江蘇 南京210031)
管棚超前支護工法是在特殊地質和環(huán)境條件下保證隧道安全開挖,預先提供增加地質承載力的臨時支護方法,管棚主要結構材料是鋼管和型鋼,管棚工法由于其剛度較大,能夠很好的限制圍巖變形,并能提前承受早期圍巖變形壓力,控制隧道拱頂沉降速率,因此在山嶺隧道、軟弱地層穿越重要結構物施工中應用十分廣泛。其在不良地質情況下的使用效果,完全優(yōu)于超前小導管或超前錨桿,能夠提供較強剛度和較長距離超前支護,是控制掌子面、拱頂穩(wěn)定、變形的一項重要技術。
洞內管棚由于受施工條件限制,通常為10 ~15 m 左右的短管棚,鋼管采用φ89 ×5 mm 熱軋無縫鋼管,環(huán)向間距40 cm 在拱頂120° ~140°范圍以1 ~5°仰角打設,實管和花管間隔布置,鋼管與工字型鋼連接,每環(huán)搭接長度不小于3 m,注漿材料通常使用水泥漿、水玻璃或兩者混合物,在特殊地質段,通常使用水泥漿和水玻璃混合液。
洞內管棚機通常采用自重量大、自穩(wěn)性能好、可自行走、具有一定爬坡能力的的鉆機,優(yōu)先選用履帶式管棚鉆機系列。洞內管棚的成孔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管棚引孔頂入法,二是管棚跟管鉆進法。洞內管棚施工通常地質狀況復雜,可采用跟管鉆進工藝,即將套管及鉆桿同時鉆入,成孔后取出鉆桿,頂入管棚,拔出外套管。
通常管棚超前支護打設仰角越大,距離開挖輪廓距離越遠,降低了超前支護的效果,因此洞內管棚施工需要盡量采用減小仰角角度。為取得較小的仰角,需要提供一個滿足鉆機施工取得較小仰角的空間即擴幅施工,在洞內管棚施工前對數榀型鋼上抬,形成一個利于洞內管棚施工的凹性空間。目前較優(yōu)的擴幅施工長度一般為3 m,一方面滿足鉆桿安設打設仰角角度,另一方面容易對管棚搭接長度控制。最先開始為取得良好角度效果,采用大擴幅施工,但大大的增加了施工成本。經長期反復實踐提出最小擴幅施工工法。(1)在洞內管棚打設區(qū)域將型鋼支撐上抬250 ~350 mm,在3 ~4 榀型鋼支撐范圍內形成最小擴幅空間,管棚架立在型鋼上,見下圖最小擴幅①施工概況;(2)在型鋼上開孔,采用此法就需要對開孔型鋼進行補強,如將工25 型鋼代替原工20型鋼或采用雙拼形式,同時將型鋼支撐在上3 ~4 榀范圍內上抬150 ~250 mm,形成最小擴幅空間,見下圖最小擴幅②施工概況。
洞內管棚長度通常在10 ~15 m 左右,對打設位置和打設角度的管理非常重要。盡量采用較小的仰角,通常取不大于5°,以避免管棚前端出現較大的誤差。隧道坡度較大地段施工前先認真驗算打設角度,防止造成對開挖的影響或距離較遠起不到超前支護的作用。上坡地段洞內管棚起到的支護效果優(yōu)于下坡地段,體現在縱坡坡度與管棚角度方向一致,管棚超前支護前端的距離不會偏離開挖輪廓線很大,支護效果明顯;下坡施工由于縱坡坡度與管棚角度方向相反,如果管棚打設角度過大,起不到超前支護的作用,為取得良好效果,擴幅施工段距離需要適當加長,以取得較小打設仰角。
注漿方式、注漿材料和注漿量因地質情況而有所不同。在富水和砂質底層中宜采用水玻璃系列漿液,粘性土和風化層中宜采用水泥系類漿液。注漿遵循“先兩側、后中間、由稀到濃”的原則。注漿壓力一般按設計要求加載,并通過試驗來驗證,注漿時應徐徐加壓,達到壓力后,表示已注滿,持壓一段時間后,漿液有時會從封口處均勻溢出,有時也會從周圍的巖隙裂縫處溢出。注漿完畢應把注漿量與理論數值相比較,當注漿量小于理論數值時,說明管內未注滿,此時應停止注漿查明原因后再進行壓注。所有注漿孔均以符合單孔注漿結束條件、無漏注漿情況發(fā)生。
注漿合格后對擴幅部分進行混凝土復噴,恢復初支面的光滑效果。復噴前對突出的鋼管、鋼筋等凸出堅硬物需要進行切割,確保復噴后無堅固物凸出,進而保證防水結構層鋪設后不被破壞。對擴幅深度較大的區(qū)域應先掛網再復噴混凝土,以防止復噴混凝土與原初支面脫層掉落,造成安全質量事故。
洞內管棚由于能夠承受較大的承載力被廣泛應用,給拱頂變形、地表下沉及周邊保護提供安全、穩(wěn)定的空間支撐體系,起到良好的超前支護效果。但洞內管棚施工由于較為復雜、不可預見因素多、工序時間較長,限制了其大范圍的使用,在今后的技術改進中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解決精度、進度對施工造成的影響。
[1]《高速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規(guī)程》(Q/CR9604-2015)
[2]陶贊旭.管棚施工工藝工法[M].2011.
[3]關寶樹,趙勇. 軟弱圍巖隧道施工技術[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