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秀巖
(遼寧省沈陽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不同麻醉方法在神經外科麻醉中的臨床效果分析
矯秀巖
(遼寧省沈陽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目的探討神經外科麻醉中不同麻醉方法的臨床效果。方法將50例擇期開顱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行瑞芬太尼聯(lián)合異丙酚麻醉,觀察組行瑞芬太尼聯(lián)合七氟醚麻醉,對比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結果對照組可見明顯血流動力學抑制,但手術應激反應可控;觀察組的蘇醒、拔管、隨意運動恢復以及定向力恢復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神經外科麻醉中采用瑞芬太尼聯(lián)合異丙酚或七氟醚均能得到較好的麻醉結局。
神經外科;麻醉;瑞芬太尼;異丙酚;七氟醚
神經外科常見的麻醉方法為靜吸復合全身麻醉與全憑靜脈麻醉,由于該科對手術操作要求極為高,故而對麻醉要求也較高,除了要保持必要的麻醉深度、術中穩(wěn)定以及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外,又要確?;颊咝g后可及時清醒[1]。瑞芬太尼、異丙酚以及七氟醚在臨床麻醉中的應用力度不斷加大,但其麻醉效果尚不明確,我院在神經外科麻醉中分別采用了瑞芬太尼聯(lián)合異丙酚麻醉、瑞芬太尼聯(lián)合七氟醚麻醉方法,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神經外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接收的行擇期開顱術的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23~56歲,平均年齡(38.9±5.7)歲。24例為腦膜瘤,15例為顱內動脈瘤,11例為膠質瘤。納入標準:無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無嚴重顱內壓增高,無長期服用鎮(zhèn)靜藥物史;無精神病史,無乙醇等藥物依賴史。按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術前禁用藥物,進手術室后監(jiān)測其NIBP、HR、SpO2、ECG、BIS,均于局麻下行右鎖骨下靜脈穿刺后將中心靜脈置管開放、左側橈動脈穿刺置管,以監(jiān)測有創(chuàng)動脈壓IBP,誘導前輸注乳酸林格液,并參照患者的血壓情況對輸液速度進行調整。麻醉誘導前采用0.3 mg阿托品、4~6 μd/kg芬太尼、0.2~0.4 mg/kg咪唑安定、1.5~2.0 mg/kg異丙酚、0.6 mg/kg愛可松快速靜脈誘導,氣管插管后行全麻,機械通氣,保持1.5~2.0 L/min氧流量,誘導后采用10 mg地塞米松靜脈推注。其中,麻醉誘導后對照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聯(lián)合異丙酚以靜脈輸液泵持續(xù)靜脈輸注的形式行全屏靜脈維持麻醉,初始輸注速度為0.5 μg/(kg·min),而后減量至0.20~0.25 μg/(kg·min),異丙酚輸注量為8.0~12.0 mg/(kg·h)。觀察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聯(lián)合七氟醚行靜吸復合維持麻醉,瑞芬太尼輸注,輸注量保持為0.05~0.1 md/(kg·min),七氟醚濃度保持在1.5%~2.0%范圍內。兩組患者均采用BIS(維持在40~50)對麻醉深度進行監(jiān)測,期間參照患者血流動力學變化與手術步驟對瑞芬太尼輸注量做出調整,若MAP>100 mm Hg且維持1 min以上便增大輸注速率,必要時可采用尼卡地平或硝酸甘油;若MAP<60 mm Hg且維持1 min以上便減小輸注速率,必要時可施加收縮血管類藥物;術中可給予肌松藥且于結束前30 min停用,縫皮時停止輸注異丙酚與吸入七氟醚,施加0.1 mg芬太尼,結束后停止給予瑞芬太尼,術畢給予2 mg新斯的明聯(lián)合1 mg阿托品以拮抗肌松殘余肌松作用,患者恢復自主呼吸且完全清醒后將氣管導管拔除,確保生命體征正常則轉至ICU病房。
1.3 觀察指標:詳細記錄兩組患者術中不同時點(誘導前T1、切皮前T2、切皮時T3、硬膜打開時T4、硬膜打開后T5、縫皮時T6、縫皮結束后T7、恢復呼吸時T8)MAP、HR、BIS參數(shù);蘇醒時間、拔管時間、隨意運動恢復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以及不良反應(惡心嘔吐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不同時點MAP、HR、BIS參數(shù)比較:T2時點對照組MAP明顯低于觀察組(P<0.05);兩組患者的BIS變化無顯著差異(P>0.05);T2-6時點對照組HR明顯低于T1時點,見表1。
2.2 兩組患者蘇醒期與不良反應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隨意運動恢復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蘇醒與不良反應比較(min,n=25)
神經外科手術因其特殊性,為避免出現(xiàn)術中不必要的神經損傷,需對神經功能進行監(jiān)測,故而麻醉醫(yī)師要隨時掌握患者的麻醉深度。除了做到術中平穩(wěn)麻醉,避免術中知曉,還應確保術后患者可盡快蘇醒拔管,進而合理評判手術效果[2]。
表1 兩組患者術中不同時點MAP、HR、BIS參數(shù)比較(mm Hg,次/分,n=25)
近年來,瑞芬太尼在臨床麻醉中的應用力度不斷加大,其屬阿片μ受體激動劑類超短效藥物,兼具起效快、消除快、作用時間短、較少積蓄、可控性強、蘇醒快等特點,可被血漿與組織非特異性酯酶及時水解,故而不會受到輸注時間與劑量的影響,停藥后藥效終止快,無恢復延遲現(xiàn)象發(fā)生。隨著人們對麻醉藥物的研究,七氟醚被視為神經外科麻醉中常用藥,該藥的血氣分配系數(shù)低,<1.5 MAC時其不會對腦血管的自主調節(jié)與二氧化碳反應性造成影響,能夠使腦血管流速率降低,且不會對顱內壓造成影響,有研究表明七氟醚<1.0 MAC時對腦缺血再灌注可起到有效保護作用[3]。異丙酚在靜脈全身麻醉中的采用也逐年增高,其具有麻醉起效快、維持時間短、平穩(wěn)且蘇醒時間短以及不良反應少等優(yōu)點,可使腦組織氧代謝率、顱內壓、腦灌注壓下降,尤適用于顱內壓增高者,因而在顱腦外科手術麻醉中應用廣泛[4-5]。
當前,由于麻醉藥物與麻醉方式多樣,應用多種麻醉藥物或方法進行麻醉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麻醉中,以求發(fā)揮不同麻醉藥物的不用麻醉效能。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行瑞芬太尼聯(lián)合異丙酚、觀察組行瑞芬太尼聯(lián)合七氟醚,對照組血流動力學抑制明顯,但應激反應可控,患者的蘇醒、拔管、隨意運動恢復與定向力恢復時間明顯高于觀察組,或因異丙酚輸注量大造成體內積蓄,而延遲蘇醒時間有關;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表明上述兩種麻醉方法均適用于神經外科麻醉。
[1]雍記智.瑞芬太尼與芬太尼在神經外科麻醉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下旬刊),2012,24(11):150-151.
[2]馬永新.瑞芬太尼與芬太尼在神經外科麻醉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5(12):120.
[3]王海燕,鄒亮,孫莉.不同麻醉方法在神經外科麻醉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3,42(10):29-32.
[4]裴遠賓.瑞芬太尼在神經外科手術麻醉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1,21(3):94-95.
[5]林賽娟,田國剛,唐群新,等.顱腦手術中七氟醚、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比較[J].山東醫(yī)藥,2008,29(30):15-16.
R614
B
1671-8194(2015)01-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