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昆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先父余欽翼,字葵生,1872年出生于湖南武陵(今常德市)草坪鎮(zhèn)夾巖嘴。由于他英俊倜儻,心懷壯志,為維新派人物熊希齡所賞識,清光緒二十年(1894)被帶往北京,引見慶親王奕劻,深得其好感。時值康有為、梁啟超向光緒帝獻計變法,認為富國強兵,必須仿效日本。同年,在慶親王的關(guān)照下,光緒帝派父親、閻錫山等官費留學日本。他初入壯武學堂,一年后轉(zhuǎn)入日本士官學校,是第四期步科畢業(yè)生。孫中山常來學校傳播革命思想。父親與蔡鍔、宋教仁、陳英士等結(jié)為莫逆之交。宋教仁在東京生活極為困難,父親曾慷慨相助,贈以棉衣,其終身不忘。
1905年父親學成回國,被分配到新軍中當教官。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為策應武昌起義,父親率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小吳門,直搗巡撫衙門,為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立下功勞。湖南反正的第三天,湖南陸軍成立“四鎮(zhèn)”,父親為第一鎮(zhèn)統(tǒng)制。不久改鎮(zhèn)為師,即為第一師師長。推翻滿清帝制后,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tǒng),父親被羅致進京,授以總統(tǒng)府中將參軍之職。由于袁世凱陰謀改元稱帝,父親洞察其奸,不屑與之為伍,毅然于民國2年(1913)申請解甲歸田,以中將軍銜領(lǐng)得退伍費黃金500兩,白銀200兩。他用退伍金在常德大井巷修建了一座小巧玲瓏的窨子屋(沅江流域水上交通運輸興隆的產(chǎn)物,前店后作坊,兼有庫房),剩下的經(jīng)費創(chuàng)辦了“朗朗電燈有限公司”,使常德市民第一次享受到科學照明。其后,又與人合伙,在縣境東北陽城鄉(xiāng)“門板洲”投資墾荒,歷盡挫折與艱辛,終于墾殖成功,30余萬畝良田年年獲得豐收,4萬余農(nóng)民得到溫飽。
父親在常德城內(nèi)閑居,喜入茶肆,問桑田,特別喜歡獎掖后學。著名女作家丁玲少年時代在常德女校讀書,曾慕名晉謁父親。父親見其舉止大方,遂將其收為義女。父親曾對我說:“丁玲如果來常德,定請來舍相敘。”但終其一生兩人未再相見。
1937年抗戰(zhàn)開始,父親已經(jīng)65歲了,身體也不大好。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職業(yè)軍人,他預感到天下大亂?!按箅y下鄉(xiāng),小難進城”,他在常德陳家咀建了個茅草屋,隱居于山野。蔣介石曾經(jīng)給父親寫過一封信,邀請他出山。他考慮良久,由于年齡和身體的原因,還是婉言謝絕了,但表示身為一個中國人,對抗戰(zhàn)一定有力出力。他在鄉(xiāng)間支持義軍的建立。
那時候,因常德是國統(tǒng)區(qū)的川黔門戶、軍事戰(zhàn)略要地,從1938年10月日寇占領(lǐng)武漢到1943年12月常德大血戰(zhàn)的五年中,日宼的飛機隔三差五地偸襲常德,據(jù)記載:共出動敵機轟炸常德地區(qū)17000架次,炸死炸傷軍民10000人以上,常德城區(qū)的房屋毀損十之八九,數(shù)次一片火海,濃煙滾滾,多日不熄。父親親手建立的家被完全炸毀。
當時我在滬溪上中學,習慣了攜警報袋跑警報。警報袋是抗戰(zhàn)時期“跑警報”時中國人的一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它是用“家織布”或“龍頭細布”對折后兩邊一縫,另一邊包根繩子縫制成松緊口,平日里盛入金錢、換洗衣服、干糧或謀生用的小器具,一旦聽到警報聲響起,立即將警報袋的袋口繩子拉緊,背到臂上快速地逃跑。它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命根子。 幾乎每個背警報袋的人,都是長跑、彈跳的達人。只有纏過足的婦人邁著粽子形狀的小腳,提著小小的警報袋,顛顛抖抖,趔趄地移動,念著“阿彌陀佛,罪過罪過!”她們是永遠的弱勢群體。大家成群躲在郊外的壕溝里,擁擠在一起,上面蓋些樹技打掩護,下面墊些稻草,挨餓又受凍,回到了原始人的生活狀態(tài)。一旦敵機隊形散開,說明開始掃射了,這時候,千萬不要發(fā)出響聲和動靜。因此,常有哭鬧的小孩被自己的母親堵住嘴鼻而悶死!待到解除警報后,人們還得背著警報袋返回城里,手不住、腳不停地做起生意養(yǎng)家糊口,這樣的夜市常常開到晩上十點多鐘才打烊。
1941年11月4日5時30分,一架日軍97式輕型轟炸機,在黎明的薄靄中從南昌機場起飛,6時50分飛抵常德地區(qū)上空,在濃霧中盤旋。沒有人知道,死神即將來臨。接下來,敵機瞬間將攜帶鼠疫的谷子、麥子、棉絮等投放到常德城區(qū),引發(fā)了慘絕人寰的“常德細菌戰(zhàn)”,先后造成平民死亡7600多人,一時間“十室九空,哀鴻遍野”。父親對此極為憤慨,痛罵日寇禽獸不如。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湖南戰(zhàn)場是戰(zhàn)斗最多、戰(zhàn)斗最為慘烈的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之一。當時湖南總?cè)丝诓坏?000萬,抗戰(zhàn)8年間,湖南共向國民黨部隊輸送了近200萬青壯,平均15人中就有1人投身抗日前線。
陸放翁詩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945年抗戰(zhàn)勝利了,老爺子那年73歲。他很高興。年輕時,父親游學日本學習強國之道;年老了,終于看到日本侵略者戰(zhàn)敗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