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武
《全球變暖的科學》后記
王紹武
【編者語】
2015年1月11日,著名氣象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紹武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3歲。壘土至山,匯流成海。王紹武先生用一個甲子的歲月,奮斗在大氣科學的前沿,取得了累累碩果。本欄節(jié)選了王紹武主持編寫的《全球變暖的科學》一書的后記,讓我們在閱讀中共同緬懷逝者。
全書已經校對完畢,大家一年多來的努力總算告一段落。想寫幾句輕松的話,活躍一下氣氛。
每寫一章書,好比安排一個晚上的演出,最后總要有那么一出“壓軸戲”。我在寫這本書時,是先寫自己不熟悉的內容,也就是先“啃硬骨頭”。所以,除了第1章之外,編寫的順序是第2章、第5章及第6章,最后才輪到寫自己稍為熟悉的第3章和第4章。寫到最后一章即第4章,本來最想寫一節(jié)GWP(全球變暖潛勢)作為本章的結束,但是看來看去,總也沒有寫作的激情。今年4月的一天早上,我還沒有起床,忽然想到為什么不把最近才給《氣候變化研究進展》寫的《21世紀溫度可能超過過去1萬年》拿來做“壓軸”的文章呢?第4章講“預估”,從萬年角度來看未來的變暖,而且是Marcott等2013年3月才在Science上刊登的文章,第一次建立了全新世溫度序列。該內容足夠新,觀點站得足夠高,所以就用來做第4章最后一節(jié)了。同樣,第2章寫了一些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從海洋酸化寫到野火??傆X得比較散,但是碳循環(huán)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一時找不到恰當的總結性論文,恰好2013年2月Francey等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刊登了一篇論文,研究人類排放的碳與大氣中CO2濃度變化的分歧,于是就以介紹這篇文章的觀點為主,寫了一節(jié)作為第2章的“壓軸戲”。這篇文章觀點足夠新,又提出來了一個根本問題,用來“壓軸”份量不算輕了。
全書共引用了652篇英文文獻,其中有196篇發(fā)表于2011—2013年,占30%。其余有60%發(fā)表于2000—2010年,只有不足10%的文獻發(fā)表于2000年之前,這充分地反映了本書內容的“新”。這是作者十分注意的一個傾向。因為,當今全球變暖是一個國際上的熱門問題,如果不抓住最新的動向,寫出來就太陳舊了。
但是再往下分析,卻不免增加了幾分惆悵。本書只引用了20余篇中文文獻,其中一半是我們幾位對氣候變暖的爭議,一半是國際會議的決議或者對國際會議的報導。當然,也可能我們沒有看到一些重要的我國的論文,或者一些論文正在撰寫或審稿之中??赡苤饕蜻€是我國的科學家沒有在全球變暖的核心科學問題上提出權威性的意見。新一代排放方案RCPs是歐洲科學家設計的,2℃閾值是歐洲科學家提出來的,新一代氣候模式CMIP5是由美國NCAR的科學家主持的,最新的Ocean Acidification(《海洋酸化》)一書是法國人Gattuso和Hansson(2011)主編的。在我們引用的652篇英文文獻中,來源刊物占第一位的是Science,共81篇(12.4%)。此外PAGES news 53篇(8.1%),Nature 52篇。但是才創(chuàng)刊沒有幾年的子刊物Nature Geoscience和Nature Climate Change分別有29和16篇,合計起來Nature系列共97篇(14.9%),占引用文章的第一位。這說明“全球變暖”的話語權還不在我們手中。PAGES news于2012年出版了“全球變化綜合前景”專號,Bondre和Kiefer(2012)寫了編者按,18個題目每個題目寫2篇文章,一篇文章談現在,一篇講過去,總共36篇文章。但是,36篇文章作者中沒有一位是我國作者,這說明在全球變化的核心問題上我們還缺少話語權。當然,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的科學研究成果有時在國際上未受到充分的注意,這是事實。但是,這大概還不是發(fā)生上面談到的情況的主要原因。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科學家確實任重道遠,尤其我們的青年科學家,對他們來講這是一個挑戰(zhàn)。本來想輕松一下,不知不覺又回到了嚴肅的問題上了。
2013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