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祥
(安徽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
當前大學生思想狀況分析及教育對策研究
徐 祥
(安徽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當前,大學生思想狀況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高校應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完善對大學生的心理咨詢與輔導,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
大學生;思想狀況;教育;對策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握大學生思想狀況。筆者在本文中著重分析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情況,并對教育對策進行研究。
一是有較為成熟的政治觀念,但對政治理論的掌握不夠牢固。大學生有從網(wǎng)絡上獲取新聞信息的習慣,關注當下的時事政治,關注國家社會民生等方面的政策,并對一些熱點問題有自己的獨特觀點,尤其對涉及到國家主權、外交等方面的事情,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能夠堅定正確的立場、觀點。但是在政治理論的掌握上則不盡如人意,如一些大學生只知道“中國夢”的口號,卻不知道其中的完整含義;只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卻不知道它的內涵及各個部分的內在關系。
二是有正確的“三觀”,能明辨是非,但是在生活中存在一些不作為現(xiàn)象。大學生主體上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但在這方面部分大學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知道在生活中應該樂于助人,給需要幫助的人予以幫助,但現(xiàn)實的情況卻并非總是如此,一些大學生在別人陷入困境的時候表現(xiàn)得相對冷漠,沒有積極地伸出援助之手,更有甚者,篤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錯誤人生信條,缺乏一定的公民道德素養(yǎng)。雖然只是很小一部分大學生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需要找出出現(xiàn)這樣問題的根源,從根源處著手,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
三是對未來有明確的規(guī)劃,但承受挫折的能力小。[1]當前,大學生對自己未來有明確的規(guī)劃,并且愿意為此付出努力,而不是得過且過、渾渾噩噩。這本是件很好的事情,但面對當前社會競爭激烈、就業(yè)緊張、生活節(jié)奏快,一些大學生感到驚慌失措,因難以承受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差距而出現(xiàn)悲觀情緒,其耐挫心理可見一斑。
四是心理健康,有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但也存在一定心理問題??傮w上來講當前大學生的心理還是健康的,遇到問題時能有良好的心態(tài),并且愿意主動地去尋求他人的幫助,可也有部分學生心理處在亞健康狀態(tài),甚至出現(xiàn)了心理缺陷的問題。在現(xiàn)實的大學校園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不愿意與外界溝通交流,將自己封閉在一個人的世界里,別人進不去自己不愿走出來。這樣的學生大多比較內向、不合群,很少參與學校和班集體組織的活動,即使是同一宿舍的同學組織的寢室活動也很少參加,他們不愿與外界有過多的交流,當自己出現(xiàn)問題時,也不愿意主動尋求外界的幫助。近年來新聞報道中很多出問題的學生都有這樣一個特征,就是日常生活中比較自閉,與外界交流較少,在某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心理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問題,日積月累,問題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最后爆發(fā)出來導致一些令人痛心的校園悲劇的發(fā)生。
一是來自當前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2]我國社會正處在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改革的深水期和攻堅期,同樣也是處在矛盾集聚期,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異常復雜,在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時刻影響著在校大學生。有些學生可以堅定自己的價值觀念,但也有學生卻不這樣認為,更愿意投機取巧,希望走所謂的“捷徑”。
另外我們所處的社會是網(wǎng)絡社會,信息傳播更加便捷, 大學生更是網(wǎng)絡的主力軍,而網(wǎng)絡上信息可謂是魚龍混雜。西方國家消極腐朽思想的滲透和一些不符合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社會思潮等的共同影響,客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
二是學校教育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大學生思想上出現(xiàn)偏差,學校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高教改革已經改了很多年了,但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機制依然存在問題,教育方式方法也有不合理的地方,高校的課程設置上也不盡完善。如從現(xiàn)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來看,反映不理想,一方面是部分大學生將其看做是副課,是可上可不上的課程,上課時也不認真聽講,純粹是走形式而已,以修完學分為唯一目的;另一方面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觀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有待改進,如果依舊是一味地在課堂上以灌輸思政知識為主,以課本為唯一的教學內容,沒有教學方法的改進,沒有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在一個有幾百位學生的思政課堂上,其課堂氣氛可想而知,學生的收獲也是不言而喻的。此外,高校設置的教學課程與現(xiàn)實社會需要存在差距,更多的是理論知識的教授,在實踐方面還較薄弱。
三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尤以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更是終生影響著子女的思想和行為。大學生不少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不當會對子女產生不良的影響。部分大學生思想上以自己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只是單純地考慮自己,這些都不能說與處在獨生子女家庭毫無關系、與來自家庭方面的影響毫無關系。
首先,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校教育應當以學生為中心,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將這種重視轉化為實際行動。
其次,完善課程設置,教師要改變觀念,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方法。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的不對等的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下思政教育工作的需要,那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會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高校思政教師一定要改變傳統(tǒng)觀念,做到教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與教師處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接受正確的思想引導,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獲得知識。另外思政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也要與時俱進,在講授知識的同時也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教學方法,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將社會上正能量的人和事與課本知識結合做成生動的教學案例向學生講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與學生一起參觀各種紀念館等,把這些方法與課堂教學融合在一起,會得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針對大學生在校學習的課程和社會需要存在脫節(jié)的現(xiàn)象,要盡可能地完善高校的課程設置,讓學生學習的知識能滿足社會需要,既要強化理論學習也要注重實踐,二者要統(tǒng)籌兼顧。要加強大學生就業(yè)指導課的課程學習,改變當前的就業(yè)指導課走形式、教師不專業(yè)等問題,讓就業(yè)指導課能對學生的職業(yè)規(guī)劃、就業(yè)指導、順利就業(yè)等真正起到作用。
再次,增加高校校園活動,優(yōu)化校園文化,豐富大學生的日常生活。[3]大學生活本應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向往的,可從當前大學生的情況看來卻并非如此。部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單調無趣,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如此循環(huán)往復;還有的學生整天宅在宿舍里,不是睡覺就是上網(wǎng),浪費了大好時光。因此要豐富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學??梢越洺=M織舉辦一些學生晚會、藍足球比賽、歌詠比賽等活動,還可以利用學校社團舉辦一些社團文化活動,號召在校學生參與其中,幫助他們擺脫那種單調乏味的校園生活方式。
最后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咨詢與輔導。高校應當提供一定的心理咨詢場所和配備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能夠對在校學生提供專業(yè)的心理咨詢服務,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及時化解學生的心理問題。還要對心理咨詢進行積極宣傳,讓學生能夠主動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消除他們的顧慮。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責任,我們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思想問題,要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迅速有效解決,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
[1]徐超.90后大學生思想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1(6):17.
[2]劉宏國.大學生思想現(xiàn)狀分析及教育對策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0(5):120.
[3]周純,李化俗.大學生思想政治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206.
(責任編輯 汪繼友)
A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State Presently
Xu Xiang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The mainstream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state is sound. However, there are some noticeable proble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with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mode and method, improve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guidance, so as to help develop college students healthily and comprehensivel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state,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2015-04-17
徐 祥(1991-),男,安徽廬江人,安徽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G641
A
1671-9247(2015)06-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