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詞語義表征與動態(tài)論元結構
桑愛江1,劉賓2
(1.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6;2.中國傳媒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024)
[摘要]語義聯(lián)結網(wǎng)絡觀為動詞語義表征及其論元配置關系研究奠定了心理學基礎。經(jīng)典語法理論認為動詞語義網(wǎng)絡中語義結構是決定其論元配置的核心因素。動詞歷時的、共時的語義變化以及語用因素往往引發(fā)動詞語義結構的變化,從而改變其論元配置。論元結構動態(tài)性不僅限于動詞語義的制約,語言中已存在的構式會融合一些詞頻高的動詞,并壓制其語義,促使語義增容,由此造成動詞論元配置的變化。此種源于動詞與構式融合而導致的論元配置變化與經(jīng)典語法理論觀點的促發(fā)動因不同。不論動詞語義如何影響論元結構或是構式對動詞壓制而導致動詞論元配置變化,論元結構的動態(tài)性最終會形成一定的規(guī)律性。語言的發(fā)展史即是規(guī)律性和動態(tài)性交互作用的結果。
[關鍵詞]語義結構;構式壓制;論元結構;動態(tài)性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201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指導項目(2013SJD740008)“論元角色誤配的構式語法分析——一項基于語料的高職英語寫作研究”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桑愛江(1970- ),男,江蘇東海人,副教授,南京大學國內(nèi)訪問學者,主要從事認知語言學研究;劉賓(1979-),男,山東聊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學和方言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146.2
一、認知心理學的語義表征模型
語義表征屬于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范疇,是指語義在大腦中的存在方式。長期以來,心理學專家對詞匯語義表征為核心的語義表征系統(tǒng)進行了深入探討,建立了多種語義表征研究模型。早期的激活擴散模型與復合線索理論從符號聯(lián)結的角度探求啟動刺激與目標刺激之間的關系。雖然兩種模型對概念形成的解釋還不十分全面,但足以說明語義聯(lián)想在啟動詞對目標詞啟動效應中的作用。交互激活模型是早期神經(jīng)聯(lián)結主義的一種研究范式,主要從神經(jīng)學的角度解釋語義聯(lián)想激活機制。詞優(yōu)效應是其解釋語義啟動現(xiàn)象的基本原理,即一個詞出現(xiàn)在常用短語中比出現(xiàn)在無關聯(lián)的字串中更容易識別。近年來流行的聯(lián)結主義理論使用簡單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型描述心理表征。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聯(lián)結網(wǎng)絡,可以通過樣例訓練生成新樣例,也可以通過樣例生成原型。語義表征模型的建立為動詞及其論元關系的研究奠定了心理學基礎。
二、詞匯語義表征及語義角色
認知心理學認為詞匯語義通過廣泛聯(lián)結的關系網(wǎng)絡來表征,每個詞的概念在網(wǎng)絡中作為一個特別的節(jié)點與其它詞之間建立起相互聯(lián)結的語義系統(tǒng)。Grimshaw(1993)把詞匯表征義區(qū)分為語義結構與語義內(nèi)容。前者是指語義在句法層面活躍的成分,后者是指詞匯意義在句法上表現(xiàn)不活躍的成分。有的學者稱之為語義變量與語義常量。語義結構主要由施事、謂詞、受事等要素構成。也有學者把句子的語義結構描述成動程-物體(謂詞-體詞)關系。人類的經(jīng)驗圖式-意象圖式是語義結構形成的基礎。詞匯語義結構涉及的語義角色包括基本的語義角色(施事、主事、致事、與事、受事、結果等)及外圍語義角色(工具、方所、時間等)。
三、動詞的語義表征及其與論元的關系
經(jīng)典語法理論認為,動詞語義決定論元結構或由此可以推測其論元結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投射理論認為動詞語義結構決定其論元的句法實現(xiàn)。動詞的句法表現(xiàn)是主要動詞投射的結果(Grimshaw 1990)。該理論運用角色語義表及謂詞分解的方法研究動詞與論元的關系并把論元的論旨角色(簡稱論元角色)進一步細分為:施事者( agent )、受事者( patient )、客體( theme)、感受者( experiencer )、受惠者(benefactive)、使役者( cause/ causer)、工具(instrument)、處所(location)、目標(goal)、來源(source)等。基于事件結構表征的謂詞分解方法把動詞語義分成動詞詞根義及動詞結構義,對應于上文的語義內(nèi)容和語義結構。由句子語義表征抽象出來的事件模板是同種類型動詞共有的特征。同種類型動詞會衍生相同的論元結構。反之,如果把一個事件模板看作是一個句子語義的某種抽象化表示,那么模板元素之間的關系就是動詞的意義(袁毓林 2005)。動詞語義結構理論的研究解決了動詞與論元關系先前存在的許多難題。
構式語法在經(jīng)典語法理論基礎上更深入地推進了論元結構的研究。Goldberg(1995)從論元結構的整體運行機制出發(fā)來討論其系統(tǒng)內(nèi)部的聯(lián)結關系。構式語法也使用語義角色分析法,語義角色劃分與傳統(tǒng)的語義角色相當,只是在構式的框架下來討論其構成模式,如:致使-移動構式、雙賓構式等。和動詞一樣,構式要求有自己的語義角色,其論元角色大致和傳統(tǒng)的語義角色相當,包括施事、受事、客體、工具、來源等?;跇嬍絹矶x是其僅有的區(qū)別性特征。如雙賓構式的論元角色有施事、客體和接受者,結果構式的論元角色有施事、客體和狀態(tài)等。Goldberg(1995)認為,在論元結構形成過程中,動詞與構式之間的互動主要指動詞參與者角色和構式論元角色之間的相互融合。動詞與構式的融合主要是指動作參與者與論元結構中論元的融合。動詞與構式的融合要遵守兩個原則(Goldberg 1995):語義連貫(semantic coherence)原則和對應(correspondence)原則。語義連貫原則是指,角色一(動詞參與者角色)和角色二(構式論元角色)的語義是連貫的,角色一可以識解為角色二的一個實例。例如:句子“John gave Jim a gift.”中“give”進入雙及物構式后,“給予者”可以看作施事角色的一個實例,所以可以和雙賓構式中的施事角色融合;對應原則即由動詞凸顯的通過句法實現(xiàn)的參與者角色必須和對應構式所凸顯的與直接語法關系相聯(lián)系的一個論元角色相融合。例如:在句子“He sneezed.”中,動詞sneezed凸顯一個參與者sneezer,編碼為不及物構式的施事論元,實現(xiàn)了參與者sneezer與不及物構式凸顯的施事論元的融合。 Goldberg (1995)還發(fā)現(xiàn),構式對動詞參與者角色有限制和選擇作用,構式可以給動詞添加參與者角色,也可以壓制動詞參與者角色,還可以合并兩個參與者角色為一個。
四、動詞語義變化與動態(tài)論元結構
經(jīng)典語法理論與構式語法在對論元結構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些規(guī)律性的研究范式,有效地揭示了論元配置理據(jù)。規(guī)律性與動態(tài)性的統(tǒng)一是任何語言現(xiàn)象的重要特征,論元結構也不例外。動詞語義結構變化、語用動機、構式壓制等會促使動詞論元配置動態(tài)變化。
4.1動詞語義的歷時變化與論元結構的動態(tài)性
語言發(fā)展需要詞義更新。動詞新義項出現(xiàn)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動詞使用頻率越高其產(chǎn)生新義的概率越大。不及物動詞及物化是動詞語義變化的普遍特征。例如,按照動詞配價理論,run 是一價動詞,事件結構表征為:[x ACT
4.2動詞語義的共時多樣性與論元結構的動態(tài)性
根據(jù)其與動詞的關系論元分為域內(nèi)(核心)論元與域外論元。域內(nèi)論元與域外論元位置的變換也是論元結構動態(tài)性特征之一。對“使動轉(zhuǎn)換”結構而言,語義表達中若無施事,域內(nèi)論元可以移到域外論元位置上。如:“(Somebody) broke the window.”中,the window是受事,而在“The window broke into pieces.”中,受事the window處在定式動詞前位置上,施事被隱省。在有些特殊情況下,動詞的語義并未發(fā)生變化,其參與者角色中的施事與受事的位置可以互換,論元結構動態(tài)性特征得到凸顯。Lily resembles Lucy.和 Lucy resembles Lily.兩個句子是很好的例證。在He ran a company with Tom in China from 1999.中,不僅有內(nèi)部直接論元,還增加了外部論元及附加論元。
論元的多重組合也會促使動詞論元結構的動態(tài)變化。在John hit the table with the stick. 及John hit the stick against the table. 中,題元柵中各語義角色分別表征為hit: < Agent, Theme, Tool >及hit: < Agent, Theme, Goal >。Grimshaw(1990)認為論元結構中論元順序應該是:施事(經(jīng)事/感受者[目標/來源/工具/處所<客體>])。那么,上述兩句所描述的事件一致,而論元結構不同。其根本原因來源于動詞hit語義功能的多樣性。
4.3語用動機多樣性與動態(tài)論元結構的動態(tài)性
語言在具體使用時根據(jù)語境需要隱去結構中的一部分論元,使論元數(shù)量發(fā)生變化是論元結構動態(tài)性的重要表現(xiàn)。如:Tom dressed himself,washed himself,and shaved himself.隱去一部分論元后變成,Tom dressed,washed and shaved.語義未發(fā)生大的變化。再如:They kissed each other and departed.可以表達為:They kissed and departed.論元的隱現(xiàn)并未對句式的合格度和語義概括性產(chǎn)生影響,只是語義細節(jié)上有一些細微變化。貌似句法語義制約著論元的隱現(xiàn),但其本質(zhì)大多源于語用因素。
另一方面,語言表達的精細化會促使動詞添加或改變其論元位置來適應句式句義的需要。如:(Somebody) live(s) a (dog’s; happy; green …) life. 其中,live as a dog變?yōu)閘ive a dog’s life屬于不同論元的轉(zhuǎn)換,而live happily變?yōu)閘ive a happy life則可以歸類于新論元的插入。通過一定規(guī)則衍生出符合句式的論元結構體現(xiàn)了動詞與句式的互動。
4.4構式的壓制作用與動詞論元結構的動態(tài)性
動詞語義結構變化有其自身需要的原因,也受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構式理論認為,構式可以壓制動詞語義,促使動詞的論元結構改變。構式對動詞的論元有增容作用。動詞會繼承構式的意義并對本身原有意義進行延伸。例如:sneeze是不及物動詞,是典型的一價動詞。進入“致使-移動”構式后,其語義結構發(fā)生了變化。Jim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 動詞sneeze對應的論元結構的動態(tài)變化是構式對其壓制的結果。又如:The water gurgles its way out of the plughole. gurgle是典型的一價動詞。Goldberg(1995:212)對way構式的語義規(guī)約性進行過闡述,參與動詞必須是多次重復或不受約束的動作;移動具有自我推進性且必須有指定目標。上述句子中的動詞gurgle與way構式要求配置的動詞特征一致,gurgle的論元結構隨之發(fā)生變化。
4.5論元結構的動態(tài)性最終形成規(guī)律性
語言結構的變化不是毫無理據(jù)的,要受到一定規(guī)律的制約,而規(guī)律性并非一成不變,規(guī)律性與動態(tài)性相輔相成。在語言實際運用中,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聯(lián)結主義網(wǎng)絡通過具體實例運用生成原型。作為原型的構式通過壓制作用使動詞的語義結構發(fā)生變化。同時,動詞的論元結構有了新配置。處于句法語義層面的靜態(tài)論元結構與處于語用層面的動態(tài)論元結構交替作用。動詞語義決定論元結構是指根據(jù)已形成的規(guī)律性的動詞語義結構推導出的論元結構,而具有一定論元結構特征的構式通過壓制改變動詞的語義結構,使動詞語義結構達到增容的效果。
[參考文獻]
[1]Carson, DR., Burton, MA. Semantic priming of person recognition: Categorial priming may be a weaker form of the associative priming effec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01, 54(4):1155-1179.
[2]Chomsky, N. Language and Problems of Knowledge: The Managua Lectures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88.
[3]Fillmore, Charles J. The Case for Case [A]. In E. Bach and R.T. Harms, eds., 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 [M].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68: 1-88.
[4]Goldberg, A.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5.
[5]Grimshaw J. Argument Structure [M]. M IT, Cambridge Mass, 1990.
[6]Grimshaw J. Minimal projection, heads and optimality [R]. In Rutgers University center for cognitive science technical report, Vol. 4, 1993.
[7]Williams E. Argument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J]. The Linguistic Review, 1981(1).
[8]牛保義.構式語法理論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9]王仁強,陳和敏.基于語料庫的動詞與構式關系研究——以sneeze及物動詞用法的規(guī)約化為例[J]. 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 2014(1):19-31.
[10]袁毓林,論元角色的層級關系和語義特征[J]. 世界漢語教學, 2002(3):10-22.
[11]袁毓林,用動詞的論元結構跟事件模板相匹配——一種由動詞驅(qū)動的信息抽取方法[J].中文信息學報,2005(5):37-43.
[12]張建理,徐銀.WAY 構式的語法化歷程探討[J]. 外語教學,2013(6):1-6.
[13]趙俊華,張大均.詞匯的語義表征及其啟動效應研究現(xiàn)狀與問題[J]. 心理科學,2006,29(3):752-754.
[14]周國輝.不及物動詞及物性結構的多維分析[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7):14-16.
[責任編輯: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