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霖(西安理工大學 710048)
對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從新中國建立以來一直受到黨中央的重視,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都明確強調“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為文化藝術的發(fā)展體重了重要的政治保證。黨的十八大更是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擺在了突出位置,并闡述了文化建設新的內涵,指出“發(fā)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作用。”對此,中國畫的社會功能在眾多文學藝術領域中也應發(fā)揮其重要作用。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道:“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發(fā)于天然,非由述作?!弊怨胖袊嬀统袚欢ǖ纳鐣δ?,不同時代的繪畫作品受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有不同的時代特征,這些反映時代特征的繪畫作品進而影響大眾的審美取向和價值取向。人物畫作為反映人和社會的畫種,在體現時代精神和教化功能方面相比其他畫種更為突出。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涌現出如《八女投江》《毛主席走遍全國》《轉戰(zhàn)陜北》《祖孫四代》等一批弘揚真、善、美,引導大眾思想的繪畫作品。
在當今世界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難題,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紀念孔子誕辰256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提出蘊含“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可以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有益啟迪,同時也可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等方面提供有益啟發(fā)。
秦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四人均為秦朝官員,分別司掌辨然否、通古今、兼職教等。秦統(tǒng)一后,他們四人辭官隱居商山。漢初,劉邦欲請四老出山輔政,被婉拒。太子劉盈繼位不順,經張良指點,恭請四位老人出山相助而順利登上帝位。后,四老辭封賞,又重回商山隱居,終老并葬于商山。為表彰其高風亮節(jié)精神,惠帝劉盈賜封其為“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避強秦、拒高祖、輔劉盈為其后的文景之治和漢的強大奠定了基礎。其“知進退、尚謙讓、不圖官、不為利”的文人風尚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為后人所推崇和歌頌。
“商山四皓”的故事在國內流傳了兩千多年,從古至今產生了一系列詩歌、散文、繪畫、書法、雕塑、碑刻、祭祀等文學藝術作品來反映商山四皓的故事。歷史上以商山四皓隱居題材的繪畫作品也為數不少,如南宋李公麟《商山四皓、會昌九老圖》(現藏遼寧博物館),南宋馬遠《商山四皓圖》流傳海外,清代宮廷畫家金廷標奉命兩臨馬遠的《商山四皓圖》(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并附有乾隆皇帝的詩作題款。還有明代張璐、戴進、吳偉,清代黃慎、程琳、蕭晨,民國黃山壽、柳濱等畫家的《商山四皓圖》傳世(均收藏于故宮博物院)。關于商山四皓的繪畫藝術還影響到海外,如朝鮮平壤博物館收藏的漢代彩漆繪《南山四皓》,韓國博物館收藏的卷軸畫圖《商山四皓》等。
傳之于世的這些商山四皓繪畫,雖多寄托著士大夫階層的政治理想和文人雅士的精神抱負,但從畫面閱讀中看到的則是隱居消閑、消極出世或虛無縹緲的一種視覺符號。不僅在表現商山四皓的畫作中概念化、雷同化嚴重,沒有塑造出典型化的藝術形象及其完整故事性,也未表現出商山四皓“有功兩朝不居功”“能官能民知進退、亦道亦儒尚謙讓”之禮教精神,“親近山水、親近民眾、親力而為、自食其力”的勞動實踐及其“出世”與“入世”“無為”與“有為”相互統(tǒng)一的深刻文化內涵。
3.王家民《商山四皓》系列化的社會功能
北宋商州團練使王禹撰寫《四皓廟碑·易》稱:“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惟圣人乎。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劉,知存也;應孝惠之聘,知進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備,而正在其中矣。”此所謂進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千古四賢而已。如今我國的物質文明的發(fā)展速度超過精神文明的發(fā)展速度,諸如官員腐敗、急功近利、崇尚權力、拜金主義等不良風氣嚴重影響和制約社會主義文化價值取向與精神文明建設。對此,“四皓精神”的繼承和弘揚對“引領風尚、教育人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家民的《商山四皓》系列畫最大的價值是通過多幅繪畫將故事的整體性塑造出來,在藝術表現形式上采用兼工代寫,使無論什么層次的人群都可以去欣賞,也就更廣泛的傳遞了畫作的文化內涵。如果再細看系列畫中的每一幅,具體故事各不相同,所傳達出的內涵也不同。以系列化的首畫《造像圖》為例,這幅畫將四位老人的具體形象給描繪出來,是一幅基礎性繪畫。畫面采用了傳統(tǒng)的四條屏形式對四皓人物進行分別表現,充分利用松、竹、蘭、梅和背景山形等視覺元素進行相互銜接,表現出四位老人高風亮節(jié)的情懷。該作品內涵重在對商山四皓歷史文化定位、個性化性格刻畫予以思考和藝術表現,為商山四皓系列畫創(chuàng)作具有定型的重要作用,是商山四皓系列畫創(chuàng)作的基礎。再看《宴客圖》,這幅畫表現的是四皓老人在農閑時,設宴邀請鄉(xiāng)鄰會餐的情節(jié)。從畫中我們可以看出四皓老人招徠四方客,官民不分,男女不論,平起平坐,平等相待,吃出了和諧與友愛。此農耕文明之風,延續(xù)千年而成家庭團聚、鄰里和睦、家國同構文化之基礎。
圖1 《商山四皓·造像圖》
圖2 《商山四皓·宴客圖》
雖然很多藝術家反對藝術受社會環(huán)境影響,但從現實的角度出發(fā),無論何種藝術創(chuàng)作,無論是何樣的社會背景,都脫離不了現實環(huán)境與政治環(huán)境。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應該讓藝術發(fā)揮一定的社會功能,但要避免落入俗套。時代在不斷進步,繪畫在帶給人們視覺享受成為現代人的精神食糧,我們應該將這種精神食糧可以滿足不同的精神需求。
[1]張彥遠.中國藝術文獻叢刊:歷代名畫記[M].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2]李文實.商山四皓歷代詩文集注[M].作家出版社,2005.
[3]楊興猛.從黨的十八大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與發(fā)展[J].行政論壇,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