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艷
《關學文庫》填補了自南宋學者呂本中提出“關學”概念以來800余年全方位梳理與研究關學學派的空白,對于賡續(xù)歷史文明,弘揚關學精神,彰顯文化自信具有里程碑意義。
提到北宋儒學家張載和他的四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知道“關學”的人并不多。
其實,關學是張載創(chuàng)立并一直在陜西關中傳衍的理學學派,為宋代理學“濂洛關閩”四大派別之一。張載以“世學不明千五百年”的學術認識,以勇于造道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立了貫“性于天道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體系。從北宋創(chuàng)立、明代中興到清代反思、傳承與轉型,關學延續(xù)800余年,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為了弘揚關學精神,陜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陜西省文史研究館)和西北大學歷時八年,聯(lián)合推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關學文庫》(以下簡稱《文庫》),于11月15日在京舉行了文庫首發(fā)式暨研討會。中共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致信祝賀,國務院副秘書長江澤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閻曉宏、《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文化部原副部長鄭欣淼等出席并講話,著名學者張豈之、張立文、陳鼓應、陳祖武等參會并展開學術研討。
八年磨礪“存亡繼絕”
關學是唐以后政治中心轉移,陜西地域出現(xiàn)的重要學術流派,其學人以家國天下為己任。無論是王廷相、王夫之等明清思想家,還是包括丁韙良、李約瑟在內的近代國際漢學大家都對關學贊譽有加。明中期的思想家王陽明曾感嘆:“關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質,明達英偉之器,四方之士吾見多矣,然未有如關中之盛者也?!标P學對關中以至整個陜西地區(qū)民風民俗及人文素養(yǎng)產生了深遠影響,對宋明理學的形成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和推動作用。
然而,關學的文獻從未得到過系統(tǒng)整理,學術研究也未有系統(tǒng)展開,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作為陜西地域文明代表的關學,在陜西同樣未得到重視。從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承的角度看,這無疑是一種缺憾。“相對于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的中國學術主體性構建,中華文化創(chuàng)新來看,關學學人文獻整理及其學術研究開展更顯必要?!睋段膸臁烦銎啡?、西北大學出版社社長馬來介紹,多年來陜西省內外科研院所以及文化教育界的專家學者,特別是工作、生活在陜西的廣大學人,反復提及,積極呼吁開展相關研究工作。這一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存亡繼絕”的歷史使命,落在了西北大學出版社和陜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的肩上。
2007年,西北大學出版社邀請薛保勤、趙馥潔、劉學智等專家對《文庫》的編輯出版進行論證,調查了解關學文獻的藏存情況,全面把握開展研究的學術力量,進而對項目開展了可行性研究。
2010年,在劉學智、方光華教授的參與下,在陜西省新聞出版局的支持下,西北大學出版社申請的《關學文庫》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立項成功,并被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入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2011年初,該社聘請張豈之、趙馥潔擔任學術顧問,劉學智、方光華擔綱領銜,由來自于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鄭州大學、河北大學、山西大學等十余所院校及科研單位的30余位專家學者組成編撰隊伍,協(xié)力攻關,全面展開文庫編撰工作。由于西北大學出版社的《文庫》編撰出版與陜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所承擔的“加強對陜西地域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流派的研究,闡發(fā)陜西地域文明”的政務職責多有相通,雙方于2011年達成合作協(xié)議。
此后五年里,編作者錘煉學識,砥礪德行,為文庫編撰傾盡心力。據馬來介紹,劉學智總主編在日常工作中還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除與方光華總主編統(tǒng)領《文庫》總體編撰,進行質量把關外,還承擔了其中兩部文獻的點校整理和其中一部著作的撰寫。2013年暑假,劉學智拋開所有事務,與青山為伴,“閉關”40多天潛心撰寫書稿。方光華在行政工作之外,常常日以繼夜兼顧審稿。擔任編委會主任的張豈之老先生對書稿提出重要修改意見,編委會副主任薛保勤、趙馥潔對《文庫》的實施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他編審校人員也無不以高度的責任心投入工作中。
正如馬來所言,五年的時間不短,反復編校的書稿堆積如山,從2300萬字中走出,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然而,五年的時間不算長,相對于800余年歷史的關學,盡心盡力亦難滿足。“五年中,少不了夕惕若厲、戒慎恐懼的憂勤和審慎的持守,以古人為己之學相互勉勵?!?/p>
2015年,《文庫》正式出版,得到了專家們的高度評價。他們一直認為,《文庫》填補了自南宋學者呂本中提出“關學”概念以來800余年全方位梳理與研究關學學派的空白,對于賡續(xù)歷史文明,弘揚關學精神,彰顯文化自信,推動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求全求準“條貫秩然”
《文庫》是我國第一部對關學史上重要文獻進行系統(tǒng)整理與研究的大型叢書,包括文獻整理和學術研究兩大系列,共40種、47冊,2300萬字。
其中,文獻整理系列共26種、33冊,包括《張子全書》、《藍田呂氏集》、《李復集》、《元代關學三家集》以及《關學史文獻匯校》等,基本涵蓋了關學史上重要學人的著作和關學史文獻。學術研究系列共14種,包括《關學精神論》、《關學思想史》、《關學學術編年》、《張載思想研究》、《張載年譜》等。
《文庫》秉持關學宗師張載“為往圣繼絕學”之志,以傳承、弘揚和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宗旨,在考鏡學術源流的基礎上,以文獻整理的系統(tǒng)性、學術研究的開拓性為目標,以綜合研究與個案分析相結合、經典解釋與思想闡發(fā)相結合為特點,通過對關學學人著述的搶救、挖掘、整理與研究,展示了關學的歷史面貌、發(fā)展脈絡、鮮明特色、理論貢獻及其當代價值。
張豈之談到,編者對于《文庫》要求極高,“文獻整理力求全,理論分析力求準”。據馬來介紹,由于關學文獻整理前無古人,此次整理具有搶救性的特點,文獻部分體現(xiàn)了文獻整理的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這些散在的文獻一些已成孤本,一些已經殘缺不全,或散佚民間、或收藏在省市縣圖書館,但學者們北上南下,或深入鄉(xiāng)間,克服困難,疏通關節(jié),或工筆手抄,或電腦錄入。目前,收入《文庫》的26部文獻1860萬字,比立項時預計的多出千余萬字,文獻涉及宋代張載、呂大忠,元代蕭維斗、同恕,明代王恕、薛敬之,清代王建常、王弘撰及清末民初牛兆濂等關學學人29位,具有相對的完整性,呈現(xiàn)了“條貫秩然”的關學學人文獻統(tǒng)系。同時,文獻整理在校讎勘誤的基礎上標點,并對專用名詞劃線,達到了應有的深度。此外,《文庫》學術研究系列的開拓性特點也得到了體現(xiàn)。
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認為,關學作為地域文化,在理學發(fā)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關學不朽的精神和當代中國的思潮是一致的。馬來指出,“關學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有著重要影響,奠基、發(fā)展了宋明理學,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的深層精神追求上,關學是其獨特的精神標識?!薄蛾P學文庫》的出版,進一步豐富完善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對于我們“追根、溯源、找魂”,推進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