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厚偉
?
對于社會思潮研究若干問題的反思
喻厚偉1,2
(1.南昌工程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2.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2488)
當今中國,思潮叢生,而對于思潮的研究也是長短不一、形態(tài)萬千。當前對思潮研究存在一些問題,如對于“思潮”一詞的運用太過于寬泛,社會思潮的研究邊界模糊,中國當代社會思潮研究與世界思潮研究、宗教思潮的研究結合不夠緊密。而對于“社會思潮研究方法”,應該運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研究方法,堅持歷史辯證法主、客體相結合的研究向度,堅持思潮研究和思想史、哲學、宗教等其他社會科學研究相結合,對一種具體思潮的研究要清醒認識五個問題。
思潮研究;研究邊界;研究方法
何為思潮?梁啟超先生曾明確指出,“今之恒言,曰‘時代思潮’。其此語最妙于形容。凡文化發(fā)展之國,其國民于一時期中,因環(huán)境之變化,與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進路,同趨于一方向,于是相與呼應洶涌,如潮然?!盵1]如梁先生所言,思潮應該是在一定的時期內,因社會變遷而引發(fā)的國人在心理與思想方面的動態(tài)展現(xiàn),眾人呼應而成潮?!胺病肌墙阅艹伞薄?,能成‘潮’者,則其‘思’必有相當之價值,而又適合于其時代之要求者也。凡‘時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時代,必文化昂進之時代也。”[1]由此可得,思潮應具備至少三個重要特征:一是思潮產(chǎn)生有其必然性,換言之,是“時勢”造就了“思潮”,而非“思潮”造就了時代。二是思潮不能等同于思想,必須是有“相當之價值”的思想才能稱之為思潮。三是思潮交匯于當時代的文化洪流之中,體現(xiàn)為關乎社會整體的前進與發(fā)展。
當下中國為何思潮叢生?概言之,正是因為當下中國恰逢社會轉型、觀念巨變之局面,故而在思想上“潮流涌動”。概觀今日之各大思潮,表面上是當下中國各種思想觀點之交鋒,其實質則是對同一個問題即“中國的未來向何處去”的不同回答。時代的特殊性是當前思潮研究的基本出發(fā)點。然而對于當前的思潮研究卻存在幾個相對明顯的問題。
第一,對于“思潮”一詞的運用太過于寬泛。當前對于“思潮”的研究被應用于多個專業(yè)領域。較為集中的有各學科思潮,諸如,“美術思潮”、“藝術思潮”、“美學思潮”、“文學思潮”、“經(jīng)濟思潮”、“教育思潮”、“法學思潮”等;各類別思潮,諸如,“科學思潮”、“學術思潮”、“人文思潮”、“文化產(chǎn)業(yè)思潮”等;各時期思潮研究,諸如,春秋時期思潮研究,近代思潮研究,當代思潮研究等;社會思潮研究以及具體思潮評論研究,諸如自由主義思潮評論、憲政主義思潮評論等;甚至城鄉(xiāng)規(guī)劃之類的實證學科也有“規(guī)劃思潮”研究。很多情況下,思潮研究被等同于了某一學科的思想史研究,或者是某一學科的流派研究,這在本質上和我們所說的“時代思潮”、“社會思潮”研究相距甚遠。
第二,社會思潮的研究邊界模糊。除去各具體學科的思想史、觀點流派之爭被冠以思潮研究名義的這個突出問題之外,即使是社會思潮研究內部也存在著研究邊界模糊的問題。這一點從眾多學者對“社會思潮”的定義便可見一斑。有的學者認為,“社會思潮是社會一種流行性的社會意識現(xiàn)象,是一種以時代為背景、以社會為場所、以群體為主體的社會意識的運動形式。”[2]從這種觀點出發(fā),只要是某一時代群體的社會意識,或者說流行的群體意識就可以作為思潮來研究,這種觀點明顯擴大了社會思潮研究的外延。有的學者認為,“所謂社會思潮,其實質是一定社會經(jīng)濟條件下的學術文化觀點和實踐在社會層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以及它們與社會政治經(jīng)濟間相互制約的總和或總體特征?!盵3]這種觀點,把社會思潮界定在一定經(jīng)濟條件下的學術文化觀點和實踐,把社會條件僅僅歸結為經(jīng)濟條件,把社會思潮僅僅歸結為學術文化觀點與實踐,明顯限制了社會思潮研究的外延,同時,其還把社會思潮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看成是學術觀點與社會政治經(jīng)濟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存在第一性與社會意識第二性的辯證關系原理。還有的學者認為,“社會思潮是出于中間層次的社會意識。它是某一個歷史時期席卷一定階級或階層的一代人乃至許多代人的、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傾向?!盵4]4這種觀點指出了思潮的階級性,但又把思潮認定為席卷某一階級許多人的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傾向,這在思潮的主體認定上存有爭議。類似的觀點還有,“社會思潮是某一時期內,在一個階層或跨階層的相對多數(shù)人中,反映當代的社會經(jīng)濟與政治狀況,體現(xiàn)他們的利益要求,特別是回應時代課題、解決社會矛盾和重大現(xiàn)實問題的迫切愿望,從而產(chǎn)生強烈而持久的心理共鳴及廣泛深刻的社會影響的思想傾向?!盵4]5這種觀點突出了思潮研究的時代性特征,指出了思潮努力回答社會發(fā)展去向之內容實質,但同樣把思潮主體界定為某一階級或跨階層的多數(shù)人,這不符合歷史依據(jù)。事實上,每一個時代結束之前,都有更為進步的思潮為新時代創(chuàng)生之所需而應運而生,而在初期,這些思潮都不為多數(shù)人所持有。試想,如果我們把思潮研究的精力都放在某一階級、階層大多數(shù)人的思想狀態(tài)上,這樣的思潮研究是不全面的、不科學的,其邊界也是不合理的。
第三,中國當代社會思潮研究與世界思潮研究、宗教思潮的研究結合不夠緊密。中國近代價值觀念的巨變、社會思潮的跌宕,和西方文化及其社會思潮的沖擊是分不開的。中國近代思潮形成的過程,也是傳統(tǒng)價值觀解構的過程;中國當代思潮形成和傳播的過程,也是經(jīng)濟全球化、資本在全球迅速擴張的過程。此外,中國某些社會思潮其實質就是外來文化移植的展現(xiàn),而外來文化的沖擊當然也應該包括西方宗教文化的沖擊。社會思潮其實質是觀念形態(tài)的動態(tài)展現(xiàn),是特定社會的各種矛盾在思想領域的反映,外來的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以及佛教文明無疑對于當下中國社會思潮的形成有著諸多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而當下中國社會思潮的研究和宗教研究的結合并不緊密,存在很多可以探索的空間。
第四,社會思潮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許多社會思潮是相互影響和互相融通的,因此許多思潮的代表人物也不只是信奉某一思潮的觀點,但是在當下許多研究思潮的文章和專著中,都是相對靜態(tài)地在研究思潮代表人物,這一點并不符合思潮這一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性,以及主體自覺意識多樣性的規(guī)律。事實上,有些人身上會同時體現(xiàn)多個思潮的特征,或在不同時期信奉過不同甚至是彼此完全對立的思潮。這種復雜性和動態(tài)性應該是社會思潮研究不可忽視的角度。
研究方法之于一門學科的重要性以及特殊性是無可比擬的。筆者對于“社會思潮研究方法”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運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研究方法。眾所周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充分并且完美地使用了抽象到具體的研究方法。在馬克思之后,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從各個角度堅持了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但都在使用抽象到具體的研究方法上遇到了挑戰(zhàn),從而導致不管是盧卡奇之后的文化批判路向,還是斯威齊、巴蘭、阿格里塔等人的經(jīng)濟批判路向,最終沒能真正觸動資本主義批判的最深層。這里遇到的一個問題是,社科科學的研究方法有許多種,為什么這些理論家,也包括左翼經(jīng)濟學家都要試圖運用抽象到具體的研究方法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在馬、恩兩位革命導師去世之后,資本主義社會出現(xiàn)了許多“新情況”,而要解釋這些新情況,從理論上講,只有從發(fā)生學的角度來貫徹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論,才有可能準確地分析當代資本主義所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實。換言之,只有把理論研究的精力集中在對“抽象”是如何通過“中介環(huán)節(jié)”而在“具體”中得以轉型的問題上,才能獲得對資本生活過程的科學解釋。
那么在當代社會思潮的研究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如前所述,為何當今社會思潮叢生,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當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期,而轉型期最直接、最外顯的表現(xiàn)就是出現(xiàn)許多“新情況”。這些新情況正是需要從發(fā)生學的角度貫徹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才能準確地加以分析。即這些新情況是如何發(fā)生、發(fā)展,其過程是如何體現(xiàn)“抽象”通過“中介環(huán)節(jié)”而在“具體”中得以轉型的。因此,對思潮的研究必須建立在對其本質的認識,而非對現(xiàn)象的表述上,否則會或多或少地走向經(jīng)驗主義。而要真正運用抽象到具體的研究方法,其對抽象的認識必須是站在歷史唯物主義之上的歷史性抽象,而非站在經(jīng)驗主義之上的經(jīng)驗歸納。
第二,堅持歷史辯證法主、客體相結合的研究向度。許多思潮的研究,偏重于從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來展開,其邏輯線索主要是集中在對歷史主體的研究,即對社會思潮的主體及社會思潮本身的研究。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或對資本主義社會生活過程的理解是堅持文化線索和經(jīng)濟線索相結合的路徑加以進行的。
要真正認識、理解一個思潮,除了從主體維度為之提供邏輯上的依據(jù)外,還必須從經(jīng)濟線索等客體維度對之進行深入的剖析。而若要引領一個思潮、發(fā)展一個思潮則要看到各種思潮當中的思想脈絡、邏輯線索并非孤立存在,它是與包括歷史主體線索、客體發(fā)展線索在內的各種線索辯證統(tǒng)一而存在的。
第三,堅持思潮研究和思想史研究以及哲學、宗教等其他社會科學研究相結合。社會思潮的研究和思想史的研究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所謂聯(lián)系是思潮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的著手點通常都是從思想家的文本入手,通過解讀文獻(或訪談)等來描述其大致脈絡和發(fā)展軌跡。但思潮研究和思想史研究又有區(qū)別,其區(qū)別在于思想史研究的對象往往是幾位當時較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而思潮的主體除了有其代表人物之外,還有許多思潮的追隨者共同成為思潮主體。同時,思潮的研究還是動態(tài)的研究,一個時代的思想家會有若干相對固定的思想概念,而思潮本身則體現(xiàn)一個運動、變化、發(fā)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從小到大、由點到面、從個別到一般的演變過程。因此,思潮的研究要超出單純的思想研究。但思潮研究不能脫離思想史研究,因為脫離思想史研究則很難挖掘其根源,也很難掌握思潮之全貌,因此要把思潮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相結合。
歷史是現(xiàn)象序列,而邏輯是本質序列,故而要求我們用邏輯把握歷史,做到邏輯和歷史的統(tǒng)一。然而,歷史的復雜性不僅體現(xiàn)在其現(xiàn)象序列的形態(tài)上,還體現(xiàn)在其發(fā)展過程與哲學、宗教等發(fā)展過程相互關聯(lián)、縱橫交錯的復雜性和豐富性上。思潮歸根結底是一種社會意識,而社會意識具有諸多形式,比如社會意識形式,包括有階級性的意識形態(tài)、無階級性的非意識形態(tài),以及凝固化的風俗、習慣等社會心理,等等。思潮的運動、演變和發(fā)展,必然和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發(fā)生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因此,對于思潮的研究必須要和哲學、宗教等其他社會科學研究相結合。
第四,對一個具體思潮的研究要做到五個問題的清醒認識。許多思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種代表”的研究上,即對某一思潮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代表觀點的研究上。而這些對于一個思潮研究整體而言還有一些欠缺。筆者認為,對某一特定思潮的研究要了解以下五個問題,即這個思潮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及歷史演進過程是什么?這個思潮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代表觀點及主要信條是什么?這個思潮是為誰牟利或對誰有利以及為誰服務的?這個思潮在當下有何影響?這個思潮對未來有何長遠影響,如何評價?從這五個問題著手,可以做到對思潮的歷史、現(xiàn)狀、現(xiàn)象、本質和發(fā)展方向的全面理解。
最后,筆者認為,轉型社會、觀念巨變,故而思潮叢生,但沒有哪一種思潮可以壟斷思想、窮盡真理,我們研究豐富而復雜的思潮群,不是單純?yōu)榱肆私?、認識這些思潮,而是為了引領和包容這些思潮,以使它們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社會建設。
(責任編輯 陶紹興)
Reflections on 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Study of Social Thoughts
YU Hou-wei1,2
Lots of social thoughts are now emerging in China, with different studies on them.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tudy of China’s social thoughts, for exampl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ord “social thoughts” is too causal, the boundary of the study on social thoughts is unclear and there is not close combination of the study on China’s contemporary social thoughts with the study on the world’ social thoughts as well as that on religious thoughts. He thinks that the method to study social thoughts should not be abstract, but concrete, which means we should stick to the study method combining subject and object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dialectics and combine the study on social thoughts with study on thought history, philosophy, religion as well as other social sciences and finally he proposes that the researchers should figure out five questions if they want to study a specific social thought and have conscious understanding on it.
study on thoughts;study boundary;study method
C912.67
A
1671-9255(2015)02-0011-03
2015-04-21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JC1331);江西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重點學科支持項目
喻厚偉(1982- ),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10.13685/j.cnki.abc. 000116
2015-06-09 16:17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242.Z.20150609.1634.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