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是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自2006年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的課程體系實施以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在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過程中發(fā)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課程體系的優(yōu)化,師資隊伍水平的提升,案例教學等授課形式的完善等措施,對于提升課程教學質量,適應大學生成長特點,引導在校學生形成法律信仰,學會依法辦事,提升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法律基礎;法律信仰;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6-0083-03
一、《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高校法治教育是高校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通過在高校的學習生活,做到“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成為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信仰的合格社會公民,法治教育是必須的。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成為“民主、文明、平等、公正、法治”內容,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共識,成為大學生群體的基本價值追求,法治教育將發(fā)揮無法替代的作用。大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活動主要依靠課堂教學完成。隨著高校學分制的實施,課程安排日趨緊湊,專業(yè)性課程在課程設計中受重視程度更高,公共基礎課等課程安排往往放在相對不重要的位置?!?5方案”之后,《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兩門課有機地融為了一體,形成一門綜合性的課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非法學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性課堂法治教育只能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來完成?!胺苫A”部分有不少于36個學時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時間,可以就法律精神、法律體系、法治理念、法律權威、公共法律、婚姻家庭等法治信仰與法律認知問題進行相對系統(tǒng)的學習。這種以法律信仰為導向的系統(tǒng)性的法治教育是偶爾的法律講座和非法學教學課堂教師引導所無法比擬的。特別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一般安排為大學第一學期的必修課程,是學生大學首先接觸到的公共基礎課之一。大學初始對于學生的教育安排,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對高校學習生活的認知,以及基本價值觀的形成。
二、“法律基礎”教學實踐尚不能滿足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實際需要
(一)師資構成制約教學質量的提升
各高校在“法律基礎”教學中,具有法學專業(yè)背景的教師依然是少數,相當一批教學人員缺乏系統(tǒng)的法學教學培養(yǎng)。非法學專業(yè)教師完成“法律基礎”部分教學主要是以教材知識性教學為主,缺乏對教材法律精神和法律信仰的深度解讀,特別是對法律實務缺乏足夠了解,無法滿足學生對法律問題的探索需要,有針對性的案例教學與法理闡釋就存在一定難度。同時法學教師參與法律基礎教學更多的是以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為目標,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與法學專業(yè)學生教學工作,對非專業(yè)學生的“法律基礎”教學工作無法投入足夠精力,特別是兩課合并后,法律基本部分整體課時壓縮,教學內容更多的指向法律信仰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相關法律內容,專業(yè)性法學教師教學深度延伸的收到局限。作為具有思政教師身份的輔導員,日常事務性工作較多,缺乏足夠的精力開展法律教學研究,雖然能夠更掌握學生對法律的需求情況,特別是法治教育的重點,但是繁重的事務性工作,以及相對欠缺的教學經驗也影響到法律基礎的授課質量。
(二)法律基礎課程仍存在嚴重的工具主義傾向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法律基礎”的授課學習受“學習工具主義認識”影響,教學目的與實際效果存在沖突。就課程設計而言,修訂后的法律基礎部分中大法學框架下的法律知識部分大幅度得到刪減,特別是部門法與程序法等內容基本弱化,更多的是對法律體系、法律權威、家庭社會生活法律規(guī)范等范圍進行闡釋。但課程體系安排沒有脫離傳統(tǒng)法律工具主義范式,非法學專業(yè)學生仍需要像法學專業(yè)學生一樣,全面掌握法的本質、運行、體系、思維,同時還要學習勞動就業(yè)、婚姻家庭等基本法律常識。體系高度濃縮的出發(fā)點是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提高學生法律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可以對法律有基本的認識,認同法律價值,形成法律信仰。但這種工具式的體系設計,給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都造成了無法回避的困惑,教材中高度凝練的法言法語,使授課教師需要用大量并且豐富的語言進行非專業(yè)化的解釋,現在的課時設計遠遠無法滿足要求。學生認識的“法律”與教材中的“法律”存在較大的空間差距,學生無法通過教材中專業(yè)性法律解讀來回答對于現實社會、家庭成長以及學校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種種法律疑問。在2013版教材126頁關于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的分類說明中就預測作用是這樣描述的:“法律通過其規(guī)定,告知人們某種行為所具有的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質及其他所導致的法律后果,使人們可以預先估計到自己行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為的趨向與后果”,這種法言就法學人士而言就是專業(yè)的嚴謹的法律解釋,但對于沒有任何法學基礎的大學一年級學生而言,恐怕就是晦澀拗口不能明白的文字游戲了?!?/p>
(三)法律基礎課授課方式亟需更新
法律基礎教學活動過程中,一線授課教師教學方式變革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探索。體驗式授課、法律診所式授課、案例式授課等多種授課形式逐漸的引進到法律基礎教學活動中。新教學方式的引進也逐漸改變法律基礎教學的基本形式,特別是案例教學成為大多數授課教師的選擇。但新式的教學方式在引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時,同樣要面臨一個“本土化”的過程。完全照搬國外專業(yè)法學教學方式,或者直接使用其他學科教學手段引導到“法律基礎課”教學都需要適應課程的實際需要。特別是案例教學在法律基礎教學過程中被廣泛的引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受到學生的歡迎。但案例教學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案例使用隨意,代表性不強,追求奇異化效果等問題,需要加強教學研究,不斷提升案例教學技術水平。
(四)考核形式不符合法治教育需要
目前,絕大部分高校根據教務部門必修課考核的要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考核同其他需要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一樣,需要通過閉卷考試完成,最終成績可以綜合課堂成績和閉卷考試成績。在閉卷考試中,選擇、判斷、簡單、論述、案例等高校文科常規(guī)題目均需要涉及??己诵问降囊笫故谡n教師必須完成以記憶性知識為主的課堂授課,否則學生將無法達到考試中的記憶性考核的要求。受制于普遍存在的大班制上課,教師考核學生的日常表現只能采用考勤、抽查等簡單化的措施,無法有效考察學生課堂的學習情況,平時成績在綜合考核中的作用基本無法有效發(fā)揮,失去效度。在現有考試制度下,法治教育進課堂的制度設計初衷完全無法實現。endprint
三、法治教育導向下的“法律基礎”教學實踐探索
(一)加強對師資隊伍的教學能力培養(yǎng)
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法律基礎”教學師資隊伍是保證“法律基礎”教學水平和課堂法治教育開展的有力保證。逐漸建立專業(yè)化的“法律基礎”授課隊伍。改變現有“法律基礎”師資多元化的現狀。受制于高校人才引進指標,教師結構調控等因素,在無法迅速解決“法律基礎”師資專業(yè)化的情況下,提升現有師資的學歷水平,提高現有師資隊伍的教學能力,也是一種具有實踐性意義的做法。應進一步加強法律基礎授課教師的教學研討交流,因為師資構成的多樣性,法律基礎授課教師缺乏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進行教學經驗,授課方式等方面交流,教育技術無法有效提升。應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的有效結合,重點支持法律基礎授課教師外出參加教學研討與授課觀摩,更新觀念,學習好的授課經驗。支持法律基礎授課教師開展專項社會實踐,使這部分教師熟悉司法實踐,了解法律運行,熟悉當前社會法治問題關鍵所在。只有教師充分掌握法治教育的內在要求,才能在授課中開展以法治信仰為導向的教學活動。
(二)設計法治教育導向下《法律基礎部分》教案
根據教學要求,在教案設計中需要涵蓋“法律精神”、“法律體系”、“法治理念”、“法律權威”、“行為規(guī)范”、“道德與法”。根據有限的課時數量,可以設計為“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信仰與社會正義追求”主要闡釋法治理念與法律精神問題;“大學生的憲法精神及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認同”主要講授憲法及基本法律體系問題;“大學生的契約精神及法律思維”主要講授法律權威問題;“大學生的公共生活與常見法律問題”主要講授行為規(guī)范與法的使用問題;“大學生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權利與義務”主要講授大學生走向社會以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涉法問題;“大學生的職業(yè)生涯中的法律問題與權益維護”主要講授大學生職業(y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與自我保護等問題。這種教案設計既滿足了教學大綱的要求,又符合大學生法治教育中對大學生法律信仰、學法用法、懂法守法等方面的培養(yǎng)目標,使課程很好的做到理論與大學生學習實際的結合,提高課堂法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三)不斷推進案例教學改革
現有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時有限,法律部分僅有36學時,在短時間把法律的基本問題解釋清楚,同時又引導學生樹立法治信仰的效果,特別是在目前普遍的大班制上課,體驗式教學、參與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可操作性不強的情況下,案例教學成為高校法律基礎授課教師的普遍選擇。就案例選擇而言,必須有代表性,是公認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的選擇必須符合教學時間要求,案例短小精煉,教師可以通過口述或者電子版的形式迅速的講述,引起學生興趣,并進行專業(yè)性的解釋。案例選擇需要具有時代性,要與大學生的社會現實生活密切相關,使學生對案例具有最直觀上的認同,又能通過案例教學把法的相關的問題與大學生群體密切聯系起來,“馬加爵案”等具有較大社會影響的大學生犯罪案例更容易獲得授課群體學生過程中的重視,進而對大學生守法用法等法治觀念形成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改革現有的考核形式
改變傳統(tǒng)的考試方式,可以有力的有效提升“大修”課堂中法治教育的效果。“法律基礎”部分的考核應以積極促進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形成,以及引導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會守法用法為目的。在考試方式上,可以提升學生課堂實踐能力和課堂學習表現比重,重點就大學生對法治信仰、法律價值、勞動就業(yè)等領域的普遍性認識及常識性問題進行考察。把傳統(tǒng)上知識性考察改變?yōu)檎J知考察與知識性考察相結合的形式,以認知性考察為主。采取模擬法律評論、法律實務考察報告、典型法律案例分析、法律常識考核等多種形式對學生所學習的法律基礎部分進行考察,把學習的過程與考察的過程結合起來,通過考核形式的轉變引導學生改變對法律基礎學習目的認識,真正把實現法律基礎教學的法治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寇玉生,尹忠愷.高校法制教育網絡化研究[J].東南學術,2011,(04).
[2]張曉紅.《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學研討[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6):88.
[3]經柏龍.論案例教學在教師專業(yè)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科學,2006,(5).
基金項目:B201325,2013年山東大學(威海)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立項項目——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基礎的大學生法治教育與教學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段興立(1980-),男,山東青州人,山東大學(威海)商學院辦公室主任,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法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