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剛,郭 華,路廣林,張秋霞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北京 100029;2.首都醫(yī)科大學中醫(yī)藥學院,北京 100069)
聶惠民教授是全國第二、三、四批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繼承工作指導教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首屆師承博士后指導教師,首都國醫(yī)名師,從事中醫(yī)教學、科研及臨床工作近60年,對《傷寒論》研究頗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術思想——“傷寒學論”,并著成代表作《聶氏傷寒學》。《聶氏傷寒學》是“在三百九十八法中,尋仲景之心;于一百一十二方中,見臨床之妙,經過反復驗證,不斷推敲,積數(shù)十年之艱辛,而是成書”(《聶氏傷寒學·劉渡舟序》),是聶惠民“傷寒學論”學術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是研究“傷寒學”的重要著作。筆者現(xiàn)結合《聶氏傷寒學》對聶惠民“傷寒學論”學術思想進行探討。
自《傷寒論》問世以來,專門研治傷寒者有數(shù)百家,然囿于書名,多數(shù)圍繞外感立論,如高等中醫(yī)藥院校二版教材即認為“《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的專著”。聶惠民認為,這種觀點將《傷寒論》局限在論治外感熱病的范圍,未能全面估量此經典巨著的實用價值。縱觀全書,《傷寒論》中專門論述外感病的內容較少,大部分是外感兼夾雜病,或因失治誤治而形成的“壞病”。而且書中提出了多種內科雜病的常見病因及常見證候類型。在治療原則上有表里同病、標本緩急、扶正祛邪、正治反治、攻補兼施、寒熱并用等,在治法上有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而《傷寒論》中的諸多方劑,不僅能治療普通病、常見病,而且能起沉疴痼疾。概言之,《傷寒論》的理法方藥可廣泛地指導臨床內、外、婦、兒各科疾病的辨證論治。故聶惠民在《聶氏傷寒學》中明確提出,“《傷寒論》是一部廣論疑難雜病的專著”[1]26-27。聶惠民的這種觀點是其學識傷寒、教授傷寒、研究傷寒、診用傷寒、論寫傷寒的切身感悟,既有利于科學、客觀地評價《傷寒論》的學術地位,更有助于拓展仲景方的臨床運用,讓“醫(yī)門圣書”更好地服務于臨床。同時,聶惠民首次提出并強調“傷寒學”的重要概念。其認為《傷寒論》經過歷代研究和發(fā)展,已不再是單純的一部醫(yī)書,從該書內容和學術地位,以及歷代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圍、研究內容、所取得的學術成就來看,《傷寒論》在中醫(yī)學中已經形成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學科——“傷寒學”[1]3-4?!皞畬W”之“學”,即學科之謂?!皞畬W”是以《傷寒論》為核心,以六經辨證理論體系、理法方藥運用規(guī)律為主體,及歷代醫(yī)家研究、充實、發(fā)展《傷寒論》的學術成果為主要內容,更深入廣泛地研究現(xiàn)代常見病、多發(fā)病、疑難病的辨證論治規(guī)律,提高臨床辨證水平與療效為目標的學術體系。由于“傷寒學”具有獨特的六經辨證理論體系、完整的理法方藥、一脈相承的辨證論治規(guī)律,不僅具有基礎學科的理論特色,又具有臨床學科的診療技術,是其他中醫(yī)學科所不能代替的研究領域,具有獨到的研究內容。
2.1 六經實質論 “《傷寒論》第一重要之處為六經,而第一難解之處亦為六經,凡談傷寒者無不于此致力,凡注傷寒者亦無不于此致力”(惲鐵樵《傷寒論研究》)。對于六經實質的認識,歷來爭論頗多,如“經絡說”“臟腑說”“氣化說”“六部說”“地面說”。聶惠民認為,應從客觀實際出發(fā),把六經和臟腑、經絡、氣化等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全面認識六經。六經代表所屬臟腑、經絡,六經病證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六經辨證的依據是六經病證的證候表現(xiàn),所以六經辨證必然和臟腑、經絡、氣化密切相關。如果單純強調某一方面,都不利于全面理解六經實質,若將六經辨證機械地看作是證候階段,作為單純的分類方法,與經絡、臟腑、氣化分割開來,就失去了六經的物質基礎[1]6-7。
2.2 氣郁論 關于郁證的治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指出“木郁達之”,《證治匯補·郁證》提出“郁病雖多,皆因氣不周流,法當順氣為先”,《丹溪心法》提出用越鞠丸行氣解郁治療六郁證。聶惠民提出,“百病皆生于郁”,治療疾病要謹察氣機,從郁論治。臨床上聶惠民常以《傷寒論》小柴胡湯和四逆散作為解郁的基礎方,認為小柴胡湯不僅具有和解少陽的功效,更有轉樞開郁、通達三焦之功能;四逆散雖然僅四味藥,卻集疏理、補瀉、升降、緩急為一體,可調理機體的陰陽失調狀態(tài)。聶惠民常以此二方作為基礎方治療多種因郁而致的疑難雜?。?]。此外,脾胃居中,為臟腑氣機升降之樞,人體臟腑之氣的升降、交通、相濟為用,全賴脾胃的斡旋作用。因此,治療諸郁所致疾病時常結合健脾升清、和胃降濁之法,如以解郁健脾和胃法治療脾胃病,以解郁調肝利膽法治療肝膽病,以解郁調經法治療月經病,以解郁養(yǎng)心法治療胸痹,以解郁安神法治療失眠,還有解郁種子、解郁定狂、解郁定悸、解郁通便、解郁利水、解郁通陽、解郁化結之法。
2.3 脾胃論 《傷寒論》中專治脾胃的方劑雖不多,但均體現(xiàn)出調治脾胃、強壯正氣的立法用意,尤其是人參、大棗、甘草的多次應用,突出了張仲景重胃氣的學術思想,為后世脾胃學說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理論與臨床基礎。聶惠民深受仲景學術思想的影響,在臨證時亦非常重視脾胃之氣,在診病時通過詢問患者的食欲、飲食量、大便狀況等,了解脾胃功能是否正常,以此作為確定治療法則和用藥依據。在疾病的治療過程和善后調養(yǎng)中,囑咐患者應注意飲食,不可饑飽失常、暴飲暴食,宜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生冷之品等,從而保證治療效果,避免復發(fā)。在處方用藥時著眼于調治脾胃,治療脾胃病自當從脾胃出發(fā),辨清寒熱虛實,調理脾胃升降,促進脾胃納運。其他病證,凡有食欲不振或腹脹便溏者,必先調理脾胃,然后再治他病。即使脾胃功能正常,也時刻顧護胃氣,極少使用氣味燥烈、苦寒敗胃、功效峻猛之藥。
2.4 經方論 經方,一般專指《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所載方劑。聶惠民尊仲景、崇經方、辨證論治,力倡“取仲景法,嚴遵經旨,用仲景方,靈活變通”的原則。她在臨床實踐中,大多采用經方治療內、婦、兒科疑難雜病,尤以經方治療消化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見長。如用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法)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健脾寬中法)治腹脹,用四逆理中湯(散寒溫中法)治療小兒腹瀉、消化不良,用小建中湯(建中補脾法)治療消化性潰瘍、胃下垂,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溫陽燥脾法)治慢性腸炎,用小陷胸湯(清熱開結法)治療胃脘痛,用旋覆代赭湯(降逆和胃法)治療反胃、噎膈、呃逆,用黃芩湯、葛根芩連湯(清熱止利法)治療急性胃腸炎、下利,用小柴胡湯(和解調中法)治療十二指腸淤積癥、胃腸神經官能癥,用大柴胡湯(和解通下法)治療習慣性便秘,用承氣湯(行腑通胃法)治療胃腸實熱性便秘、腸梗阻。聶惠民認為,臨床若能辨證準確,依證施用經方,則能收桴鼓之效。此外,她潛心研究經方,不斷拓展經方的運用范圍,如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咳嗽、口腔潰瘍、面部痤瘡等疾病,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咽痛、抑郁癥、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大等。
2.5 合方論 聶惠民運用仲景經方時,常以經方為母方化裁出一系列方劑用于治療臨床復雜疾病。若單一方劑不能完全適應病情,難以取效時,則采用“合方法則”。她從1960年代重點研究“合方論治”,推崇“合方法則”,全面闡述合方用藥。此外,還進行“經方合方論治疑難病的理論與臨床研究”“合方法則論治的規(guī)律研究”,系統(tǒng)總結合方的特長和應用規(guī)律,闡明合方配伍之法具有揚長避短、合方協(xié)同、功效累加、產生新效的優(yōu)勢[3]。合方理論始于《黃帝內經》,《傷寒論》中蘊育著豐富的合方思想,如《傷寒論》的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柴胡桂枝湯。合方彌補單方作用的不足,方與方之間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對復雜證候更為有效,合方的出現(xiàn)是對疾病認識提高和治療措施完善的體現(xiàn)。臨證時將經方與經方相合,經方與時方相合,時方與時方相合,隨證合方,變化無窮。如治療慢性胃炎出現(xiàn)胃脘脹滿疼痛時,運用四逆散與小陷胸湯合方、半夏瀉心湯與小柴胡湯合方、小陷胸湯與小柴胡湯合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與四君子湯合方;治療胸痹時,運用瓜萎薤白半夏湯與生脈飲合方、小柴胡湯與生脈飲合方、血府逐瘀湯與桂枝甘草湯合方、梔子甘草豉湯與生脈飲合方;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時,運用四逆散與四君子湯合方、半夏瀉心湯與四君子湯合方、痛瀉要方與理中湯合方;另外,將小柴胡湯與四物湯合方治療婦科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癥、乳腺小葉增生等疾病,小柴胡湯與梔子豉湯合方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合酸棗仁湯治療失眠等。
聶惠民“傷寒學論”是其在研究《傷寒論》基礎上,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學術思想,對《傷寒論》的理論研究和臨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傲泴嵸|論”較為全面、客觀地詮釋了六經病證的證候特點,“氣郁論”為疑難雜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脾胃論”是對張仲景重視脾胃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經方論”“合方論”反映聶惠民既善用仲景方,又靈活變通,擴大了經方的臨床運用。
[1]聶惠民.聶氏傷寒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2]張秋霞,路廣林,聶惠民.聶惠民從郁論治疑難雜病的臨證經驗探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26(11):2591-2594.
[3]聶惠民.論《傷寒雜病論》“合方”法則的優(yōu)勢[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8,2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