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加青 胡鴻燕 吳亞男 趙觀存
摘要:隨著杭州西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西湖的風姿愈來愈被人所知。在西湖成為全世界的關注重點之時,各界在探索西湖在未來的整體發(fā)展以及傳統(tǒng)文化景觀的傳承與延續(xù)的前提下,本課題通過對主要文化景觀游覽空間的分析,關注西湖沿線交通的無障礙設施設計探索。
關鍵詞:西湖;傳統(tǒng)文化景觀;無障礙設施設計;設計探索
中圖分類號:TU984.1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2-0079-03
一、西湖無障礙設施設計的概述
本項目的場所是西湖。西湖,又稱西子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拔骱且粋€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存在”[1],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放眼整個西湖的發(fā)展,申遺的成功,使得其社會地位的逐步抬升,人文魅力的愈加彰顯,群眾意識的日益重視,慕名而來的中外游客愈來愈多?!拔囊缘厣x,地以文益秀”[2],也是西湖在傳統(tǒng)文化景觀價值的體現。但事物的發(fā)展始終存在著兩面性,就西湖本身也不例外。在發(fā)展快速與延續(xù)傳統(tǒng)的問題上,申遺就西湖而言,無疑是利大于弊,能為發(fā)展與傳承二者的融合增添一個助力,從而放大利處。我們無意于對西湖做過多大改變或有巨大貢獻,而愿意從特殊人群著眼去考慮環(huán)境問題。如此,無障礙設施的設計,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二、設計的前期調研
(一)西湖傳統(tǒng)文化景觀的變遷
西湖文化景觀的形成經歷了近千年的自然與人文歷史演變,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是不同歷史時期大量的各領域精英在物質、精神層面的貢獻;另一方面是吳越國、南宋兩代的建都。它是見證了歷史事件的文化古跡,也是這些豐滿的歷史遺跡使其形成了特有的景觀和文化魅力。正是由于大量精美的歷史文化遺跡點綴在湖山勝景中,才形成了西湖在人文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的文化景觀。西湖景觀的代表“西湖十景”始創(chuàng)于南宋,是指10個由詩意而命名的系列景觀單元,即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雙峰插云、雷峰夕照和南屏晚鐘。它們包含了季節(jié)、時段、氣象、動植物的景觀特色,以及園林、寺塔、堤橋、亭臺等景觀元素,表現出生動、閑適、冷寂等多種審美意象及特征。以西湖十景代表的風景意象形成了空間分布的景觀序列,遠近呼應,并形成了游覽路線的節(jié)點和導引。如春有“蘇堤春曉”、夏有“曲院風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斷橋殘雪”;日有“雷峰夕照”、夜有“三潭印月”之類(圖1)。
(二)西湖原有景觀無障礙設施的調研分析
1.西湖沿線現有無障礙交通設施的優(yōu)點。2005年之際,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qū)管委會規(guī)劃建設局在無障礙設施的建設上,又更多考慮了人性化服務及建設的細化,比如在西湖游船上安裝輪椅固定器,并改造一艘游船專門用來接待殘疾人游客。另外,景區(qū)每個服務點的無障礙設施更加人性化了。西湖在注重無障礙建設的細節(jié)上,充分體現了城市的精神文明。[3]
2.西湖沿線原有無障礙設施單一。就西湖目前的無障礙建設來看,對象太過單一化,主要針對的是老年人和殘疾人士的游客。而所謂的“障礙”,只是一種“相對”來說的概念。從字面上理解,有障礙的人士,只是包括了視聽困難、腿腳不便的人。因而,在對西湖無障礙設施的建設時,僅針對了這集中類型的殘障人群,做一些出行之有效的設計來解決問題。如此,卻無法解決其他有障礙人士西湖出行的困難。有障礙人士也應該包含著臨時的障礙者,例如:大著肚子的孕婦、行動需監(jiān)護的兒童、腿腳不便的老人等,都是短時間內由于某種外力導致的暫時性通行能力的部分喪失??偨Y西湖沿線交通無障礙設施的設計現狀,可概括出以下幾個問題:(1)湖岸與橋邊的人流聚集地,扶手護欄缺少或過低,存在安全隱患;(2)人行道路上的盲道沒有明顯的區(qū)分,普通行人不能及時為視覺障礙者讓道,因此需要在盲道上增加顏色的區(qū)分;(3)橋邊的人行道上缺少盲道,需要增加盲道;(4)座椅設置較少,難以滿足游客駐足賞景的需求,座椅的造型單調;(5)一些連接通道的臺階相對比較高,需要降低到適合的比例高度;(6)觀賞池可設置座椅,將花壇和座位合二為一;(7)沿岸階梯少且窄,需加寬加多階梯;(8)休息小亭中的設施比較老舊,作為一個觀景位置極佳的場所,亭子需要加以維護修葺,以便更好的發(fā)揮其所有的功能;(9)親水平臺的護欄松垮、老舊,存在安全隱患,需要加以維護改進;等等(圖2~圖7)。
三、對西湖無障礙設施設計的分析與探索
西湖作為杭城文化的標志之一,同時又因為申遺成功,吸引著更多的人來一睹其風采。在西湖沿線建設無障礙設施,不僅可以完善交通設施,提高社會公共福利,同時,對西湖傳統(tǒng)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有著很大程度的促進作用。西湖沿線交通無障礙設施的設計,一方面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另一方面,也能讓游客自覺的維護西湖的文化景觀,保護原有的生態(tài)。因此,西湖沿線交通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具有一定的社會可行性和合理性。
(一)優(yōu)秀案例分析
1.傳承傳統(tǒng)的無障礙設計。位于日本的稻荷山特殊教育學校[4],在設計之初的理念、形式及建筑材料的選取,都在為融合傳統(tǒng)人文氛圍服務。校園的大門及露天場地在建時,原有的一座神龕(寓為孩子們的保護神)和五棵櫻花樹被保留了下來,這種做法使得整個場地既繼承了傳統(tǒng)與環(huán)境的要素,也讓學校更加自然地融入到社區(qū)之中(圖8)。
2.創(chuàng)意先進的無障礙設計。除了標準的無障礙設施,擁有趣味與新意的無障礙設施,也具備實用的價值。(1)道路、橋面分區(qū):采用帶色彩的路面草皮,將路面一分為二,既增加了行路的趣味性,也能夠讓路人有意識的遵循行路規(guī)則(圖9)。(2)休憩座椅:根據環(huán)境的位置與形態(tài),調整座椅的造型及材質,不論是成人還是幼童,均為駐足休憩增添了趣味(圖10)。(3)坡道、臺階:同一拾步階梯,呈現高差形式不同的臺階以及將緩坡與階梯融于一體,兩種做法,充分體現了無障礙設計的理念(圖11)。
除了在道路橋面分區(qū)等設施上做了無障礙設計,對于岸邊防護、橋面護欄、路邊圍欄、空調外機之類的西湖配套設施,在使用時為了體現出安全與便利,此次設計也參考了一些符合西湖實際操作的方案(圖12~圖15)。
(二)無障礙設施設計的構思探索
針對西湖的社會地位以及國際上的聲譽,在無障礙設施的設計上,打破傳統(tǒng)、保守的設計方式,結合對問卷調查的統(tǒng)計結果,運用國際上對無障礙設施技術最新的研究,在不破壞景點的前提下,以傳承傳統(tǒng)文化與體現設計的人性化為切入點,從平面布局、西湖沿線周邊空間及環(huán)境改造入手,參考其中在細節(jié)上的創(chuàng)造與處理,從形式與功能、造型與色彩上,盡可能的做到與周邊環(huán)境的融合,能夠虛化本身的存在感,不破壞空間上原有的意境。然而由于西湖沿線的景點豐富,關于其在交通通行上的無障礙設施,僅針對實際情況進行了總結,并對具有代表性的節(jié)點進行了設計(圖16~圖19)。
對于整個西湖沿線的交通實際情況來說,對無障礙設施的改造設計無疑是具有一定的社會可行性和功能合理性的。對無障礙設施的改造設計,能夠充分展現杭州西湖在精神與文化上獨有的魅力,并且對整個杭城軟實力的提升與發(fā)展,對浙江的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這次西湖無障礙設施的設計探索對于我們而言,不僅是能力上的一次歷練,更是對社會基礎與熱點的深層挖掘與關注,體現了我們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
參考文獻:
[1]李功成.對杭州西湖園林變遷的思考[J].中國園林,2009,25(1):49-52.
[2]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146.
[3]西湖景區(qū)通行無障礙[N].杭州日報,2011.
[4]人民出版社.景觀設計:平等的使用權——景觀中的無障礙設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