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李曉
摘要:“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本文試圖從“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與高校管理理念,“禮之用,和為貴”與高校制度建設,“天人合一”與高校環(huán)境規(guī)劃,“以人為本”與高校價值取向等四個方面,以宏觀的視角,探求內涵豐富的古代“和諧”思想對構建高校校園文化生態(tài)的現代啟示。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高校;文化生態(tài);和諧思想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2-0005-02
“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儒家最高的價值標準”,也是道家致力于實現的理想追求。“和諧”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原則,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歷經數千年,博大精深,時至今日,仍不斷地為人類的發(fā)展提供著生活智慧、精神動力,并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傳統“和諧”思想不僅為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對當前構建和諧高校校園文化生態(tài),也具有諸多有益而深刻的啟示。中國古代深邃而博大的“和諧”思想,對當前以“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管理文化”為核心的和諧高校校園文化生態(tài)的構建,具有哪些值得思考和借鑒的現代啟示呢?本文擬從以下四個方面論述。
一、“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與高校管理理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觀念形成較早。所謂“和”,就是多種事物的和諧、合作、和睦相處、相輔相成,其中也包含結合、統一、融合、協調、適當、均衡等多方面的意思。早在《國語·鄭語》中太史伯的一段名言,就初步體現了這一觀念的形成,他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边@里,太史伯將“和”字引申為“以他平他”,即多種不同事物的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同”就是“以同裨同”,即同一類因素的簡單相加。這一“和同之辯”是第一次用辯證的思維方法探討和諧理論,成為儒家“和”的思想根基。此后儒家在各類典籍中反復闡述其和諧思想。這一思想的可貴之處在于肯定了事物多樣性的統一,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胸襟與氣度。而這正是當代高校管理者理應在管理理念上吸收和借鑒的內在精神。
一方面,個性發(fā)展、學術自由是現代大學文化生態(tài)的重要因子。個性發(fā)展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培養(yǎng)現代化建設事業(yè)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要;而自由的學術氛圍總能成為新思想產生的沃土。在新時期,只有不斷營造包容性的校園文化氛圍,才能使高校成為學術的殿堂,從而培育更多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否則“同則不繼”,高校將無以發(fā)展。
另一方面,高校管理理念作為校園文化生態(tài)構建的核心內容之一,自必受多因素的影響,要使這些因素能“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能夠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睦相處、多元共存、協調發(fā)展,就必須吃透“和實生物”的內涵,積極協調具有多樣性、多元化特征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才能“保合太和,乃利貞”,最高境界的和諧狀態(tài)“太和”即可實現,高校校園文化生態(tài)價值就能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因此,高校的各級管理者要深刻體會傳統文化中“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和諧”思想內涵,充分認識到高校管理構成的多樣性、工作的復雜性,在矛盾中尋求統一,在統一中體現差異,使高校管理理念更為科學、更有實效。
二、“禮之用,和為貴”與高校制度建設
任何高校要正常、有序、有效地開展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規(guī)范、秩序、制度,以保障高校師生權利和義務的實現?!墩撜Z·學而》有這樣一段話:“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此“禮”即孔子終生致力的“克己復禮”之禮,即周禮,包括一整套典章、制度、禮節(jié)、儀式等各種行為規(guī)范?!岸Y之用,和為貴”的意思是說,“禮”要以“和”為目的,以“和”為基本精神,以“和”為宗旨。但是又不能只講“和”,也就是不能“為和而和”,否則反而達不到和的目的,也就是說還必須“節(jié)之以禮”,即用各種社會規(guī)范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必要的約束。高校是文化教育、科學研究的機構。為了正常運行,有效發(fā)揮各項職能,幾乎所有的高校在運行中都對其各項活動“節(jié)之以禮”,建立了相對完備的規(guī)章制度,內容涉及面廣,種類繁多。實踐表明,制度建設是高校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影響甚至決定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高校實行有效和科學管理的依據和準繩。但要構建和諧高校,僅僅靠制度上的約束,還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某些嚴格甚至近乎苛刻的規(guī)章制度,在現實的操作中如果處理不當,往往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受“禮之用,和為貴”傳統和諧思想的啟發(fā),高校要想真正發(fā)揮其制度的有效性,必然需要追求制度層面上的和諧。因此,高校的各項行為規(guī)范,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強制性。權威性和強制性體現在整個制度實踐過程中,它帶有冷酷、理性的色彩。另一方面也應具有一定的感性色彩,體現人文關懷。制度是無情的,而賞罰時可以是有情的,正所謂“禮之用,和為貴”,因為高校各項制度的建立,目的只有一個,即保障高校的各系統能和諧運轉,充分實現其各項職能。
三、“天人合一”與高校環(huán)境規(guī)劃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古人主張?zhí)烊撕弦?,肯定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反對把天和人割裂、對立起來。在他們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因而可以達到統一。道家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莊子在《齊物論》中,就強調人類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以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而儒家對天人合一觀念也同樣進行了許多闡發(fā)??鬃又鲝堃浴叭省贝?,即所謂“推己及人”、“成物成己”?!吨杏埂氛f:“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边@些觀念都是在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fā)展。宋代張載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命題。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萬物都是我的朋友,這種觀點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這種思想長期實踐的結果,是得到自然界與人的統一,人的精神、行為與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與自然環(huán)境的平衡的統一,以及由于這些統一而達到的天道與人道的統一,從而實現了完滿和諧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對當前構建和諧校園,實現高校環(huán)境建設與高?;顒油昝澜Y合,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人與自然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詩意棲居,和諧共存。高校對于廣大師生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文化教育、科學研究的地方,更為重要的是一個有濃厚文化氛圍和學習氛圍的精神家園。加強高校的環(huán)境建設,努力營造一個潔靜、幽雅、舒適、有序、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有利于高校職能的充分發(fā)揮,并能使其行為得到規(guī)范,心靈得到凈化,修養(yǎng)得到提高。
和諧高校就是要提供優(yōu)美舒適、和諧溫馨,具有濃厚文化底蘊和儒雅的書卷氣息與科學精神結合的和諧環(huán)境,借助外師造化的環(huán)境設計、內郁文化的藝術裝飾,在幽雅靜穆、又活力無限的環(huán)境中,使廣大師生沐浴于人文與自然完美結合的詩意氛圍里,以此激發(fā)其潛能。
四、“以人為本”與高校價值取向
人本主義,向來被認為是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內容。“以人為本”就是指以人為考慮問題的根本,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用中國傳統方式來說就是指人為萬物之靈,天地之間人為貴、人為中心??v觀中國古代思想史,可見古代思想家,特別是儒家學者,一貫反對以神為本,而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立場??鬃与m然承認天命,但對鬼神采取存疑的態(tài)度。盡管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的思想傳統,過分強調道德的作用,在客觀上也忽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似有悖于現代大學的科學探索宗旨。但其對于人的精神的開發(fā),對于個體道德自我的建立,對于當前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校園文化生態(tài),仍有一定的啟發(fā)價值。
和諧高校校園文化生態(tài)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要以人為本,真正做到“知識育人、環(huán)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圍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工作理念開展工作。既能讓廣大教職工各得其所、各盡所能,又能保障教職工與學生之間相互尊重、和諧相處;既能讓廣大學生有“第二故鄉(xiāng)”的認同感,又能充分滿足其獲取知識、展示才華、充分鍛煉的需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教育奮斗目標是:全民族的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這就要求在教育過程中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
當然,以教師為本也是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生態(tài)的應有之義。要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生態(tài),必須在內部的人力資源管理中率先實現和諧,體現公正科學。始終堅持“公開、公平、競爭、擇優(yōu)”雙項選擇的上崗原則,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激發(fā)教職工的內在潛力,促進教職工自由全面發(fā)展。
總之,古代中國對“和諧”意蘊的祈求與向往,構成了中國古典哲學關于“和諧”思想的華彩樂章,這些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閃爍著東方哲學智慧之光的思想,為當前構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生態(tài),充分挖掘教育工作者的潛能,實現高校各項職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大學生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源。
參考文獻:
[1]徐元誥.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472.
[2]朱熹.四書集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60.
[3]曹礎基.莊子淺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29.
[4]朱熹.四書集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23.
[5]嚴可均.全后漢文.卷八十九[M].
[6]江澤民.十六大報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