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守禮
文學作品言語結構的呈現有時是顯性的,常用一些喻示語序轉換的標志層次次序的詞語、句子來進行連接,如句子之間的銜接使用關聯詞語、指代詞、序數詞、修辭手段等;有時又是隱性的,它是依靠某種內在邏輯聯系,如因果聯系在結構上就存在于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在內容上就存在于人物與事件之間。我們通過深入研讀教材,發(fā)現深藏在語言背后的言語結構后,閱讀教學首要的就是引領學生“逆序而返”,由作品的“語表意義”,即語言顯露在外的可見形式,去探究“語里意義”,即隱含在內的不可見的關系或內容,把隱藏在語句、語段、篇章中的言語結構形象地揭示出來,并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它、習得它。之后,再由“語里意義”回歸到“語用價值”層面,在比較考察中研究這樣結構的語用效應,分析它在語用中的價值。
一、 于品讀分析中發(fā)現,成為言語表達支點
我們先來看《珍珠鳥》中的一個語段:“起先,這小家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后就在屋里飛來飛去……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边@段話細膩描述了小珍珠鳥逐步信賴我的過程,“逐步”體現在:一是時間的先后:起先—隨后—漸漸地—后來;二是與時間相對應的是空間的變化:籠子四周—屋里—小桌、杯子上—手指邊;三是與空間變化相對應的是小家伙動作變化:活動—飛來飛去—喝茶、瞧—啄;四是與動作變化相對應的是小家伙的心理變化:害怕—試探—信賴。這里需要強調的兩點是:一是段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喻示時間先后、空間轉換、事物變化的關鍵詞語來進行切分,如一、二、三條,這是顯性的。二是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是隱藏在句子背后的,需要我們深入句子背后去“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的,如小家伙由“怕”到“不怕”的心理變化,這種關系是一種隱性的存在。二是從“我”的角度觀察小珍珠鳥動作的變化,會發(fā)現“我”的觀察越來越細致:起初是遠鏡頭粗略概述——“活動”“飛來飛去”,后來是聚焦到特寫鏡頭——“蹦、俯、喝、啄”。除了小珍珠鳥離“我”越來越近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越來越喜歡小珍珠鳥,因為只有發(fā)自內心的喜歡,才會更細致地關注。
根據文本獨特的言語結構,依據學生閱讀心理特點,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1) 瀏覽課文,畫出表示時間的詞。(2) 再次瀏覽課文,畫出小珍珠鳥在每個時間段內的活動地點。(3) 默讀課文,畫出小珍珠鳥動作的詞語,并選擇一個你認為最有趣的動作,想象一下:小珍珠鳥此刻心里會想些什么。(4) 現在你就是小珍珠鳥,感情誦讀第4自然段,要讀出自己心情來。(5) 根據板書提示,說說小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我的。(6) 我發(fā)現:因為……越來越……這樣“條分縷析”的教學過程是搭臺階、小步走,讀一遍完成一個小任務——即發(fā)現一個內涵線索,提問的思維指向清晰。學生讀、說的支點就是文本所內含的言語結構,學生就有話可說,教學效果較好。
關于言語結構等內在性的語文課程知識,我們要不要分析?答案是要,否則學生的語文能力無從提升。關鍵是怎樣分析?是要引導學生在讀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構,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在學生困惑時,教師做必要點撥,這樣學生才會真正領悟表達的“秘妙”,感受語文的魅力。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分析的途徑是什么?緊貼文本語言,充分聽說讀寫。如本設計中四——六條,先引導學生感情誦讀,體會小珍珠鳥心理;再借助所發(fā)現語段結構的關鍵詞語練說內化;最后,給予學生一個話題,讓學生整體感受語段深層思路。學習任務設計越來越開放,由基于文本到逐步拓展文本,真正實現學生言語圖式對文本圖式的“順應”與“同化”。
二、 提供類比策略,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
1. 于類比中,發(fā)現語序同與不同。我們來看《三袋麥子》一課中對小豬、小牛、小猴得到土地爺爺禮物后,各自表現的第2、3、4自然段的語序規(guī)律:
小豬看著黃燦燦的麥子(看),開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愛吃白面饅頭和烙餅了!”(想)他迫不及待地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做)。
小牛捧起飽滿的麥粒,看了又看(看),心想:多好的麥子呀,我要先把它保存起來,等家里的草料和雜糧都吃完了,再慢慢吃這好東西(想)。為了防止發(fā)霉和蟲蛀,小牛經常把那袋麥子搬到屋外透透風,曬曬太陽。(做)
小猴呢,他覺得面前的這袋麥子是上等的麥種(想),便把一口袋麥子全種下了地(做)。
寫小豬、小牛都是遵循“看——想——做”這樣的語序組織的,寫小猴則按照“想——做”順序組織的,這樣的語序規(guī)律是符合人們面對新事物時,所特有的認知心理的?;谶@樣的語序規(guī)律,我們便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內容:(1) 指名分段分句讀,看看每一段分別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引導學生明確語序,培養(yǎng)提煉概括能力。(2) 引導學生類比發(fā)現:三段敘述順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寫了各自的“想”和“做”)(3) 引導學生聯系上文探究:上文中的哪些句子的描寫能夠讓小猴感覺到這是上等的麥種?(黃燦燦的麥子、飽滿的麥粒)這一段為什么不寫小猴“看”?(4) 指導學生借助“看——想——做”語序,嘗試講講他們各自的表現。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的閱讀教學不能僅僅滑行于作品的表層,僅僅停留在學生“已知”——言語內容“意”的層面,還要能夠引導學生深入作品內部結構,準確把握言語表達規(guī)律。從言語組織規(guī)律切入,探尋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怎樣有機結合,是深入作品內部結構途徑之一,為我們深入研讀教材打開一扇窗。
2. 于類比中,發(fā)現語序內在邏輯聯系。例如《第八次》一課教學片段:
生:蜘蛛第八次結網感動了布魯斯王子,他決定打第八次仗。
師:“感動”準確的描述布魯斯王子打第八次仗的原因,但是還不能準確形容二者之間的關系。
生:蜘蛛第八次結網激發(fā)了布魯斯王子打第八次仗。
師:“激發(fā)”一詞還不夠準確,換一個字就更好了。(生若有所悟)
生:蜘蛛第八次結網啟發(fā)了布魯斯王子打第八次仗。
師:用“啟發(fā)”這個詞語最準確。
師:誰能將“布魯斯王子打第八次仗”放到句子前面再說說?
生:布魯斯王子打第八次仗是受到蜘蛛第八次結網的啟發(fā)。
師:誰能夠用上“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
生:因為受到蜘蛛第八次結網的啟發(fā),所以布魯斯王子打第八次仗。
師:誰能夠用上“之所以……是因為……”的句式說說?
生:布魯斯之所以打第八次仗,是因為受到蜘蛛第八次結網的啟發(fā)。
本文主要敘述兩個“第八次”場景,引導學生找到了這二者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也就把握了文本內在結構。在推敲用詞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句式來說說這種聯系,進而提升言語表達智慧。
3. 于類比中,發(fā)現選擇不同語料的目的?!督鹱印芬晃闹饕獙懥吮说谩じダ滋貙ふ医鹱拥慕涍^,這一過程著力敘述了兩件事:掘金、種花。我們先來看看作者是如何敘述這兩件事的。(生讀書思考)
同樣是尋金過程中的兩件事,相同的地方是在做這兩件事時,彼得都非常勤奮,不同的是做這兩件事的結果不同:一個失敗,一個成功;心情不同:一個失望、一個希望。為了體現彼得做兩件事時不同的心情,作者也就選擇了不同的語料:前者是“不甘心落空、一個人、默默、埋頭苦干、幾乎、翻遍、一丁點兒”;而后者是“全部精力、都、培育、不久、長滿、美麗嬌艷、鮮花”。不同語料所傳達的情感,一望而知。作者通過選擇不同的語料,讓文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結構。在此解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1) 讀讀敘述彼得“掘金”“種花”的這兩段話,你能發(fā)現這兩件事中的彼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 默讀課文,圈畫批注:從哪些詞語能夠感受到彼得內心的“失望”、哪些詞語又能夠感受到彼得內心的“希望”。(3) 誦讀展示這份心情。通過這樣的類比比較,學生就會領悟,同樣是寫“勤奮”,可因為選擇的語料不同,表達的情感也會截然不同。
三、 搭建言語實踐平臺,在言語運用中內化
1. 于文本語境向生活語境的過渡中內化。不同的言語情境總是通過相對固定的言語結構來呈現的,“言”較好地適切“意”,進而達到“表之于外,達之于人”的交際目的。如《蒲公英》一文中太陽公公“囑咐”小種子們的一段話:
太陽公公看見了,親切地囑咐他們:“孩子們記住,別落在表面上金光閃閃的地方,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銀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們生根長葉的地方?!?/p>
這段話中展示的是“囑咐”語境,言語結構是:“記住……別……也不要……只有……才……”。我在教學這一段時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段話,你覺得太陽公公對小種子們怎樣?
生:太陽公公對小種子們和藹可親。
生:太陽公公很慈祥。
師:小朋友們,課文中有一個詞語最能夠讀表達出太陽公公很關心小種子們。
生:(齊答)囑咐。
師:看看從哪些詞語能夠感受到太陽公公是在“囑咐”,圈出這些詞語。(生默讀圈畫)
師:誰來說說?
生:有“記住、別、也不要、只有……才”這些詞語。
師:再讀,體會一下太陽公公對小種子們的囑咐之情。(生再讀)
師:誰來讀讀?(指名讀,注意突出這些詞語)
師:同學們,生活中,誰曾經囑咐過你?囑咐些什么?能用剛才圈畫的詞語,圍繞“囑咐”說一段話嗎?
生:媽媽經常囑咐我:“樂樂記住,過馬路一定不要闖紅燈!只有等綠燈亮了,才能過去?!?/p>
……
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從整體感受語境,把握“囑咐”語境所要傳達的“意”——太陽公公的慈祥、和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定位關鍵詞詞語,發(fā)現“囑咐”語境所特有的言語結構,并在誦讀中體會其“表情達意”作用,內化“他人成熟的言語經驗”:實際生活中,當我們“囑咐”他人或他人“囑咐”我們的時候,不也大都用上這些詞語和句式嗎?最后,引導學生由文本語境向生活語境過渡,用上“囑咐”語境所特有的言語結構說話。因為“囑咐”語境離學生生活最近,“言之有物”不成問題;再教給學生這樣的言語結構,“言之有序”這一難點也就解決了。在這樣的練說中,學生最終形成自己的“應用語言的能力”,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知道怎樣“囑咐”別人,這樣,語文學習才真正做到為生活服務。
2. 于言意互轉中內化。例如《哪吒鬧海》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東海龍王怎樣?
生:很壞!
師:能不能換個詞語說說?
生:惡毒!
生:狠毒!
生:心狠手辣!
師:這個詞語好!
生:為所欲為!
師:從哪些詞語讀出來的?
生:稱霸一方、興風作浪。(師板書)
師:誰能用“因為……所以……”說一說,哪吒為什么要治一治龍王?
生:因為東海龍王父子稱霸一方,經常興風作浪,害得人們不敢下海捕魚,所以,哪吒決心治一治他們,為老百姓出一口氣。
師:能不能夠把我們剛才形容龍王的一些詞語換進去說一說?
生:因為東海龍王父子心狠手辣,所以哪吒決心治一治他們,為老百姓出一口氣。
生:因為東海龍王為所欲為,所以哪吒決心治一治他們,為老百姓出一口氣。
師:誰能換一種表達方式,用“之所以……是因為……”的句式說一說?
生:哪吒之所以決心治一治他們,是因為龍王父子心狠手辣。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蔽矣X得這是非專業(yè)性的、目標指向不是語用能力提升的休閑性、消遣性閱讀。實際精讀教學中,對學生的要求應該是“能夠意會,更需言傳”,唯有如此,精讀教學中才能夠按科學的方法反復開展“言”“意”互轉活動,方能確立學生言語實踐活動的主體地位。
學生在精讀中“意會”后,如何“言傳”?我認為有兩個途徑:一是說(寫),通過準確生動的語言,借助合宜的言語表達范式,精確表達自己內心的“意”(感);二是讀,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誦,用聲音和氣息將“意”表達出來。教師以“東海龍王怎樣”一問,引導學生感悟所得“意”,“言傳”出來。此時,學生經歷著“語言的痛苦”,只有用“壞”“很壞”這樣的詞眼來表達,顯然,我們的閱讀教學不能夠停留在這個層面?!澳懿荒軗Q個詞語說說?”激活學生的言語網絡,學生從已有的言語圖式中提取信息,尋找匹配的詞語,進行組塊,這是利用文本語境,再次幫助學生鞏固對已建構于自己言語圖式中“心狠手辣、惡毒”等詞語的理解。閱讀教學停留在這個層面還是不行,還要能夠結合文本語境,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言語范式,指導學生嘗試運用,一種范式還不夠,還要能夠引導學生在不同范式轉換間運用,久之,學生的言語智能才能夠得到扎實發(fā)展。
3. 于不同形式的概說中內化?!度溩印肥且黄捁适拢适陆Y構清晰,按照“起因、經過(怎樣做)、結果”順序敘述。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這樣概說故事:(1) 故事主要有哪些人物?分別做了些什么事情?結果怎樣?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說一說。(2) 生根據板書提示,概說故事主要內容。師相機點撥:一種是與文本敘述順序一致,先說怎樣做,再說結果(豎著說);一種是將每個人怎樣做、結果怎樣,放棄一起說(橫著說)。(3) 我最喜歡……因為……(4) 如果我有一袋麥子,我會……
這樣的概說,形式多樣:根據文本結構概說(豎著說),自己創(chuàng)新形式說(橫著說),學生內化的不僅僅是故事結構,還活化言語形式的運用。內容多樣:話題(3)(4)是基于閱讀感受、閱讀價值取向而構建,開放度大,閱讀表達指向清晰,學生有話可說。這樣的概說訓練,既達到從文本提取信息,培養(yǎng)概括能力,又達到內化文本結構,豐富學生言語圖式之目的。
(作者單位:新沂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