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娥
“微”風來襲——微電影的分類方法及其類型研究
朱金娥
拜人類科技發(fā)展與豐富的想象力所賜,微電影于2010年正式呱呱墜地,微電影的光影以光的速度在光通路的傳播下迅速崛起,自2010年開始,微電影的“微”風來襲并且已經是風生水起,信息時代時間的碎片化產生了大眾的視覺藝術快餐化需求,應因碎片化微時代微視覺的微電影帶給了人們一種得以暫時游離于疲于奔命狀態(tài)的最佳緩釋,目前微電影的觀賞人次早已遠遠超過了院線票房的觀賞人次,亦遠遠超過了電視等媒體的關注人次,再加之微博、微信等助力方式下的病毒式的分享與傳播,微電影已經儼然成為影像媒體的主流。微電影數量的激增也帶來了新的難題,那就是如何才能令觀眾從微電影的海洋之中快速采擷到自己鐘愛的那朵浪花呢?解決之道就是對微電影以多種分類方法加以更好地分類。
(一)微電影拍攝方法
微電影的拍攝方法與電影的拍攝方法略同,也需要以鏡頭語言表現主旨,鏡頭也會劃分為遠景視域下的全景、中景、近景乃至特寫,微電影的拍攝視角則可以更加自由,在遵循基本的仰、俯、平、頂、倒、反等視角的拍攝技巧后可以在焦段精心選擇的幫助下,以長、短、閃等鏡頭表現不同的微電影類型。[1]微電影的不同類型所采用的拍攝方法有所不同,比如,拍攝紀錄片或紀實類型以及風光片類型時就需要以長鏡頭為主,拍攝的焦段也應限定在28mm~35mm之間,以更好地展現新聞紀實過程中的廣闊視角與震撼的長焦,在此焦段內所囊括的風景也更易實現景深的整體感。[2]從微電影的拍攝方法剖析分類方法,在于能夠首先以技術的視角對分類方法與影片類型產生清晰的思路;其次,影片類型與拍攝方法之間也存在著較強的關聯(lián)性;最后,拍攝方法也為微電影后續(xù)分類的單片、系列等提供了可持續(xù)化的基礎。
(二)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初衷
每一部微電影的誕生都有其背后的故事,有的關乎青春,有的關乎夢想,有的關照人生,有的展露心聲,但是,更多的則是源于一個基于電影的影像之夢。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初衷是微電影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是針對微電影整體架構的一種先行的創(chuàng)作思維,創(chuàng)作初衷是微電影后續(xù)立意、編織、敘事等創(chuàng)作的源泉,同時,也對于微電影的分類方法與類型的展開意義重大,首先,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初衷直接決定了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題材,這就使得微電影產生了基本的微語境,這種微語境也就形成了微電影的基調,微電影的基調也就決定了對該微電影所適用的分類方法;其次,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初衷最終是一種情緒的鏡頭語言的表達,所欲表現的初衷影響下的情緒、情感、情愫決定了微電影訴諸于影像的基本類型,事實上,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初衷對于主題已經有了較為明確的類型界定。
(三)微電影的初步分類
微電影是一種符合審美、符合攝影美學、符合影像藝術表達的創(chuàng)作者的初衷的影像化展現,拋卻拍攝方法與制作過程,微電影依其主題的針對性可以大致劃分為人、事、物三種最簡單的基本類型,這可以看作是微電影的較為初步的分類,而依其主題的表達則可以進一步大致劃分為愛情、親情、社會、人生等相應類型,若依其影片目前所表現的主要特征則可以大致劃分為商業(yè)性質、濃郁的企業(yè)形象或品牌等宣傳的植入式微電影,個人創(chuàng)作的草根級微電影,純藝術類型的微電影,以及公益性質的微電影。此外,還可以依其紀錄類型,劃分為紀念青春緬懷時光類的微電影,勵志類或展現平凡夢想的微電影,以及紀錄或警示社會現象的微電影等諸多類型。另外,按其現代屬性可以劃分為惡搞、幽默、時尚、潮流等類型。
(一)商業(yè)類
最早的完整的微電影的形式興起于2010年,最早的微電影,是以商業(yè)形態(tài)出現的,商業(yè)化的催化作用與支撐作用使得微電影終能得以大行其道,并風行天下。因此,商業(yè)廣告類型的微電影也是迄今為止數量占比較多的一種主要類型,商業(yè)的敏銳嗅覺總能捕捉到社會各個領域變化的開端與先機,企業(yè)形象、品牌形象、公關形象、代言人形象等是公眾了解企業(yè)的一扇窗口,因此,許多企業(yè)紛紛與微電影制作者合作,以企業(yè)的高額投資,大手筆地注入到微電影業(yè)界,對企業(yè)相關的微電影進行大制作,以充分展現企業(yè)的良好形象,實現更富文化氣息,更具藝術化的企業(yè)形象宣傳,達成更多的公眾關注度,并進而擄獲更多的公眾好感。在商業(yè)根本利益的強力驅動之下,商業(yè)類型的微電影其資金回流與資本注入速度最快,利潤空間與規(guī)模增長同步提升。
微電影《調音師》海報
(二)個人類
電影這一殿堂級的藝術形式雖然誕生僅有百余年歷史,但卻以其潛移默化的文化性、異彩紛呈的藝術性以及影像掩蓋之下的深刻思想內涵等強烈地感染了無數人,許多喜愛電影的年輕人都會在內心里萌生出一種影像感染下的電影情結與電影夢想,微時代的來臨讓這種電影情結可以不再糾結,也讓電影夢想變得觸手可及般地可以變?yōu)楝F實,無數的草根級作者終于找到了實現夢想、表達思想、渲泄感情的影像方式。個人類微電影的一個偉大的進步之處,在于各類微電影已經不再局限于最初的狹隘地的緬懷僅屬于自己的青春或愛情,已經能夠從我的青春、我的夢想、我的舞臺走出去,面向更加廣闊的社會時空,同時,也能面向整個社會發(fā)展的未來,亦開始將關注的視野向公民、社會、思想領域不斷投射過去,當我們再次審視個人微電影作品時,看到的將是一股不可小窺的個人的草根所凝聚成的洪流。
(三)藝術類
與“大廣告”式的商業(yè)植入類微電影相比,純粹的藝術類微電影更多地傾情為觀眾打造數秒鐘乃至數分鐘的藝術效果,而不是商業(yè)類微電影的商業(yè)效果與個人類微電影的個性化表達。藝術類微電影之中幾乎看不到明顯的廣告植入,與商業(yè)類與個人類微電影相比,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造詣更高,藝術成就與藝術價值更較高,與商業(yè)類的奢華炫酷以及個人類的紀錄與關注相比,藝術類微電影將更大的力氣花在氛圍、情感等鏡頭的藝術化表達上,更著重于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的感性的迅速升華。藝術類型的微電影與其他類型的微電影的另一個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藝術類型的微電影其創(chuàng)作的主題與題材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上至對傳統(tǒng)藝術的紀錄,下至對于宏觀自然與微觀自然的感悟都可以包容其中。藝術類微電影旨在以微視覺的震撼化的視覺短鋪陳,體現大電影式高大上的真藝術,旨在數分鐘內以智慧展現基于敘事依托下的激情的“大爆炸”。
(一)各類型的依時間的進一步細分化
未來還會出現專門針對各類碎片化時間的微電影,時間將成為微電影進一步細分化的關鍵因素,未來任何其他微電影的分類都將會有一個可以依時間過濾的選項,時間的細分化使得觀眾可以根據碎片化時間的長短在時間范圍內搜尋喜愛的微電影。時間的長度成為可以依此形成差異化競爭的微電影類型,諸如用于打發(fā)交通等待時間的適合囧途過程中欣賞的微電影,以及打發(fā)排隊等待,或者是其他等待時間的專門的經過時間分類的微電影。未來還將專門針對微電影的時長出現新的依時長而進行的更加詳細的分類,諸如秒級、分鐘級、三分鐘級、五分鐘級以及十分鐘級等根據時間所進行的微電影的分類,以便于觀影者能夠在其他類型之外能夠依照碎片時間長度對微電影加以選擇,各類型微電影依時間的進一步細分化也為微電影未來的差異化發(fā)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
(二)頗有微詞的幾種微電影類型
在最初發(fā)展的幾年間,微電影掙脫了束縛影像產業(yè)發(fā)展的嚴格的審查制度,同時又擺脫了工作室的商業(yè)限制與商業(yè)壟斷,這使得微電影得以盡情表現創(chuàng)作者所想表達的任何意圖時,微電影極易陷入一個違反藝術道德的邊緣化的境地,這都是由于過度的自由化造成的一種負面效應。隨著微電影產業(yè)的不斷擴大與發(fā)展,形形色色的微電影類型日益豐富起來,這其中也開始出現一些過度消極地反映社會陰暗面類型的微電影,這些針對社會負面現象,反映社會負面問題的微電影,雖然也是出于創(chuàng)作者的社會良心,但是,其中的某些內容卻過于偏激,容易流于社會正能量的反面,進而對社會形成擴散化的不利影響。[3]此外,個人類的草根創(chuàng)作者所制作的微電影以紀錄個人或者是圍繞著個人的生活為主,這類的微電影普遍缺乏電影藝術應有的藝術性、欣賞性與趣味性。
(三)微電影未來發(fā)展縱橫談
從近一個時期微電影的發(fā)展來看,其他微電影的藝術性、文化性、影像表達性不如情感的表達性來得真實且強烈,而在微電影的氣質方面,反倒是商業(yè)廣告拍出了企業(yè)形象與品牌凝煉下的精神氣質。在微電影未來發(fā)展進程中,商業(yè)化仍將是驅動與支撐微電影的主導力量,而草根階層的個人草創(chuàng)的微電影將從數量上成為微電影世代的領軍者,未來隨著微電影的大片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的院線將出現緩慢的不斷萎縮。[4]微電影不僅觀影人數仍將可持續(xù)增長,而且針對微電影的分類的深度與復雜度也將不斷增加。目前的針對微電影的分類方法與類型的研究將無法全面覆蓋,未來仍將不斷涌現出來的新的微電影類型,現有的一些微電影的類型亦將不斷出現分化,進而衍生出新的類型。同時,隨著國家對于微電影宣傳作用的認識的提高,國家級的公益微電影與和諧宣傳的微電影也將激增。
在這個不斷地發(fā)生著變革的光影世界里,微電影已經發(fā)展成為一支新生力量,并且仍然在不斷地蓬勃向上,隨著微電影業(yè)界的不斷成熟,微電影早已不再局限于商業(yè)、紀錄與文藝等類型,一些具有較高品質的恐怖、懸疑、驚悚、喜劇等影片類型也開始相繼涌現,微電影的類型越來越豐富,在更佳分類與更高粘著度的助力下,微電影的“微”風來襲將迅速演變成風行天下之勢。
[1]殷羅畢.瘋狂的“微時代”[J].中國邊防警察,2012(4).
[2]司占軍,原菲,趙永光.微電影的拍攝與制作[J].信息通信,2014(7).
[3]許麗萍.微電影:香餑餑,還是燙手的山芋?[J].軟件工程師,2012(6).
[4]錢泉.微電影的發(fā)展現狀及問題對策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3.
朱金娥,女,江蘇江陰人,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高級實驗師,主要從事數字媒體、影視傳播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