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作者旨在通過大量例句來探討轉換生成語法中疑問詞的移位,從而進一步分析其移位的原因,條件及其移位的本質(zhì)。
關鍵詞:疑問詞移位;移位原因;移位條件;經(jīng)濟原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5-0157-02
在轉換生成語法早期理論中不同的句子成分移位有不同的規(guī)則,這些具體的規(guī)則被統(tǒng)一到一條抽象的移位規(guī)則“Move α”之下,其中α可以是任何一種句法成分,“Move α”規(guī)則表明句子的任何部分可以移位到句子的任何位置。事實真的如此嗎?移位的過程是否會受到某些限制呢?本文以疑問詞的移位為例來探討“Move α”是否屬實,并進一步探討疑問詞移位的原因,條件以及本質(zhì)。
1.疑問詞移位的原因。疑問詞移位的動因究竟是什么呢?Chomsky提出的特征核查理論回答了這個問題:在疑問句中,標補語系統(tǒng)包括一個抽象的疑問特征,而這種特征是無法解讀的,因此需要被核查并刪除掉;與之相對應,疑問詞正好具有疑問特征,所以將疑問詞移位到這個位置,以將其本身的疑問特征與標補語的疑問特征相核查并將之刪除掉,使句子變得合法。
2.怎樣移位。Rizzi于1991提出疑問標準,即所有具有疑問功能的標補語必須具有疑問成分。而疑問詞移位就是把一個疑問詞移位到CP的specifer位置,而不是head位置。那么就需要一個原則來規(guī)定它們之間的一致性。這個原則就是specifer-head一致原則,即短語的head和specifer必須保持一致。疑問標準的滿足是通過CP的中心標補語具有疑問特征或者根據(jù)specifer-head一致原則把具有疑問特征的CP的specifer移位到head位置。疑問標準還有其補充原則,即一個[+Wh]成分不能占據(jù)[-Wh]位置。
疑問詞移位也可以應用于關系從句中的疑問成分的移位。在關系從句中像在問句中一樣,疑問詞從一個語義標記的論元位置到一個沒有語義標記的位置。如:
The student who the examiner failed was Tom. 其深層結構如下:
The student [the examiner failed who] was Tom.
The student [who the examiner failed t] was Tom.
當然,并非所有的疑問詞移位都符合以上標準,也有特例。例如在表層結構中,移出賓語位置的疑問詞可以省略。如:
The student the examiner failed was Tom.
事實上,疑問詞移位可以看作是一個鏈條。如下所示:
Who did she meet?
Who did she meet t
(who,t)
由此可見,疑問詞移位是從論元位置到CP的specifer位置,是一個非論元位置,所以被稱為非論元鏈條。
3.疑問詞移位時遵循的經(jīng)濟原則。雖然Chomsky提出的特征核查理論決定了英語疑問詞移位具有必然性,但疑問詞的移位也不是隨意的,它必須受經(jīng)濟原則的約束。在移位規(guī)則中,經(jīng)濟原則規(guī)定:英語疑問詞移位不得同時跨越兩個界限節(jié)。所謂界限節(jié)即指NP(名詞詞組)或TP。通過對大量英語疑問句的分析,移位不得同時跨越兩個界限節(jié)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為不得同時跨越一個NP和一個TP;另一種為不得同時跨越兩個TP。在疑問詞移位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經(jīng)濟原則,以防不合語法的疑問句產(chǎn)生。
4.移位的條件。疑問詞移位研究可以上溯到生成語法早期,為了解決語法生成能力過強的問題,Chomsky提出了A冠A原則;后來,Rose發(fā)展改進了這一原則,區(qū)分了一系列限制成分移位的島條件。Chomsky等人進行的關于疑問移位的限制條件的討論構成了管約論的重要內(nèi)容:周期移位條件及鄰接原則。
(1)A冠A原則。Chomsky發(fā)現(xiàn):如果一個語類——比如NP(名詞性詞組)——結構內(nèi)含有另一個相同的語類,即另一個NP,那么轉換規(guī)則作用下的任何NP一定是指最大結構的NP,即成分統(tǒng)治該語類的投射應該為最大投射。如:
Mary saw a beautiful flower.
對flower提問的疑問句:
※What did Mary see a beautiful是不合語法的。因為:
([Npa[Npbeautiful[Npflower]]]
該句名詞性詞組的最大投射是Np,而不是Np。這違反了A冠A原則對語類句法投射層級的規(guī)定,造出的疑問句不合語法。
(2)島條件。1967年,Ross認識到了A冠A原則的不足,并對制約成分移位的島條件進行補充。他認為,在英語中存在某些特定的結構成分可以稱之為結構島,島內(nèi)成分不能移動到島外,即疑問詞替代的成分不能移出結構島。如果需要對島內(nèi)成分提問,疑問詞則必須留在原結構原位置。他劃分的禁區(qū)包括復合名詞詞組限制、左分枝條件、主語從句限制等。
管約論時期的島條件研究更加細化,結構島被區(qū)分為以下幾種:名詞性結構島、疑問句結構島、否定結構島、附加結構島、事實性結構島。
后來,Chomsky又把島條件研究進行進一步概括整理,提出在下列結構中Y不能移位到X位置:
a.…X…[Np…[Np …Y …] …]
b.…X …[Np …[s …Y …] …]
c.…X …[s …[s …Y …] …]
經(jīng)過分析,這三條可以進一步概括為結構式…X …[α…[β…Y…]…],當α,β=NP或s時,Y不能移至X位置。
(3)鄰接原則。Bresnan認為,任何句子都有可能成為其他句子的子句,因此,每個句子前都有一個補充成分標志C。主句的C或者是空集或者是疑問詞;子句的C取決于主句的動詞,要么是that或空集,要么是疑問詞。如:
(c,∮)The boy asked(c,what)he would send to the girl.
在疑問詞移位過程中,疑問詞受句首C的疑問性質(zhì)的吸引而移動到該位置。移位的成功取決于兩個條件:C必須具有疑問性質(zhì)并且疑問詞不存在于結構島內(nèi)。如:
※I believe (c who) i he likes i.
※(c Who) i do you wonder (c if) i Jone likes i?
這兩個句子都不合語法。前者的子句C受動詞believe的選擇限制,決定其不具有疑問性質(zhì),移位不合法;后者中的疑問詞要移出疑問島,移位亦屬非法。
疑問詞可以跨越多個C,如:
(c Who) i do you know (c that) i Jone believes (c that) i he likes i?
疑問詞移位并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要根據(jù)從句的層次進行周期性移位,從而滿足周期性移位的限定條件。疑問詞周期性移位證明如下:上例的直接疑問句是由下面的間接疑問句推導而來。
You know(c who)i Jone believes (c that) i he likes i.
而此句又是由下面的句子向前移位Mary而獲得的。
You know(c that)Jone believes (c that) he likes Mary.
Chomsky將結構島條件和周期性移位條件統(tǒng)稱為鄰接條件,即疑問詞移位的每個步驟不能超出一個節(jié)點,節(jié)點即為語類及句子句法的最大投射DP及IP。
綜上所述,以疑問詞的移位為例,可以看出
Move α并不屬實,句子成分的移位要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并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否則,造出的句子是不合語法的。
參考文獻:
[1]Vivian Cook and Mark Newson. 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An Introduction[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Jamal Ouhalla. 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o Minimalism[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3]Radford,A.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吳剛.生成語法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劉辰誕.結構—邊界統(tǒng)一體:WH移位限制的認知視角[J].外國語,2008,31(3):39-45.
[6]齊榮軍,李鳳芝.對wh-移位中“橋動詞”現(xiàn)象的重新認知闡釋[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20(2):31-35.
[7]李永康.疑問移位的最簡主義解釋[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102):96-100.
[8]李衛(wèi)麗.轉換生成語法中名詞詞組移位和疑問詞移位的對比分析[J].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12,29(4):296-297.
[9]毛海燕.英語疑問詞移位問題的討論[J].江南大學學報,2002,1(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