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文科·課標版)》(以下簡稱《考試大綱》),是由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制定、對高考考試做出原則性規(guī)定的重要文件。它每年頒布一次,是復習備考的指導性文件。自2007年新課標版教材進入高考后,教育部考試中心專門制定了《考試大綱》(文科·課標版),一直延續(xù)至今。它對考試內容確定標準、考試性質以及考核目標、考核要求與考試范圍,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研讀《考試大綱》,深入理解《考試大綱》所做的規(guī)定,把握復習備考的方向,甄別哪些是符合《考試大綱》要求的復習方法,是教學的應然要求。遺憾的是,仍有不少教師和考生,對《考試大綱》的使用還停留在僅僅關注其中的考試內容上,只注意考哪些知識點,不考哪些知識點;而對怎么考,為什么要這樣考,思考和認識得有限,這就不能不影響到復習備考的效果,甚至付出了極大的辛勞而成效甚微。對《考試大綱》的理解和認識程度,直接關系著對高考的認識和把握;把研讀《考試大綱》作為備考的主要內容,才是認真和充分備考的開始。
歷史學科的《考試大綱》開宗明義,明確了歷史考試的性質。對考試性質的正確理解,也會使我們遇到的某些困惑迎刃而解。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是合格的高中畢業(yè)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yōu)錄取。因此,高考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qū)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從上述《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高考的考試性質看,它是擇優(yōu)錄取下的選拔性考試,也是應當具有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區(qū)分度和適當的難度的考試。①
“選拔性考試”,測量學上稱為常模參照性測驗,它是根據考試集體的常模(如平均數、標準差以及相對地位量數等)來解釋分數的考試。選拔性考試與水平性考試(目標性考試,測量學上稱為標準參照性測驗)不同,前者的目的是在學業(yè)水平與能力上選拔人才和測試學能傾向,強調區(qū)分考生之間的差異;無論考生人數多少、成績優(yōu)劣,都根據招生計劃,從高分到低分,擇優(yōu)錄取。②因此,《考試大綱》中要求,作為選拔性考試的高考,“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qū)分度和適當的難度”,就順理成章了。這四個“度”架構起高考選拔的“量尺”,為實現其區(qū)分與選拔功能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其中關于“區(qū)分度”與“難度”的規(guī)定,值得注意。無論是“必要的區(qū)分度”還是“適當的難度”,簡單地說,都是要讓所有考生在統(tǒng)一的量尺下“排隊”,得到一個成績位置,以便于高等院校按照招生計劃,根據專業(yè)所需要的文化素質進行選擇。從另一個角度說,具有一定區(qū)分度和難度的試卷試題也是用來檢驗不同考生能力的“門檻”,能邁過多高的門檻由考生自己的能力決定。當然也會有部分考生被“擋在”高等院校大門之外。
擇優(yōu)錄取中的“優(yōu)”是指什么?從字面上看,應該包括“考生成績”,但又不是完全根據成績來確定選拔結果,還要進行“德、智、體全面衡量”。這里的成績主要是指正式高考時考生總的卷面成績,①是“智”的集中體現,也是目前給考生“排隊”的主要依據。但是,“德”和“體”也并非僅僅是一種陪襯和擺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益融入社會生活,愈來愈積極地引導著人們的價值取向的情況下,高等院校為表現出較高道德水準的考生特別敞開大門的事例不斷出現。同時,對“體”的要求也越來越制度化、規(guī)范化。這都說明,就考試與錄取的關系而言,卷面成績固然是很重要的錄入參考量尺,但畢竟不是唯一量尺。我們需要高度重視它,同時也不能把它絕對化。
在考試內容上,《考試大綱》也做出明確規(guī)定。它由兩個自然段構成。這些規(guī)定中蘊含著豐富信息,讀懂其中的內容,至少會使我們的復習備考少走很多彎路。
第一自然段: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系列的內容,確定歷史學科考試內容。
從第一自然段里至少可以得到三個明確的信息點:第一,考試內容確定的依據之一是根據高等院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第二,教育部的兩個重要文件,特別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所規(guī)定的內容劃定了考試內容的基本范圍;第三,提出了“歷史學科”的概念。
第一個信息點傳達出的要求非常重要,它說明了高等院校在高考中所占的位置,絕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接收者,而是擁有對高考提出要求的主動參與者。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學科的高考不是簡單的對中學歷史教學的檢查,也不是完全依照對中學歷史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來選拔考生,而是有自己的文化素質要求。高校的文化素質要求具體是什么,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可以明確的是,它會更看重專業(yè)屬性,會在專業(yè)上有較高要求。這就提示我們需要思考,完成了高中歷史教學任務之后,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復習和備考,是僅僅回歸高中教材,還是應該把目標定的高一些,站在高等院校的角度,思考和研究它們“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都有哪些,我們能幫助學生向這個要求靠近多少。一些老師在復習備考時覺得找不準方向,其實方向在《考試大綱》中已經明確了。還有的老師習慣于按照以往的慣例回歸教材,圍繞著教材做文章,這對于夯實基礎、強化知識是必要的,問題是面對高校的文化素質要求,僅有此點是不是足夠?
第二個信息點提示了課標在考試中的作用。對大多數老師來說,這似乎已經不是什么新問題,因為課標所規(guī)定的三維目標不僅是對教學的要求,也是學科培養(yǎng)的要求,當然也就是選拔性考試所要檢查、檢驗的重要方面。如果有的老師在復習備考時,沒有首先想到課標,不是以課標為綱,先把課標的要求吃透,忽略了從課標的高度設計練習,這樣的備考多半會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既然如此,我們就必須思考以下問題:如何把課標的要求與高考的考試方式、考試要求接軌?說的更直接一點,就是如何把課標的要求盡可能完整、準確地體現在復習備考的練習題中。做過這種嘗試的老師都有體會,這件事看似簡單,實則不易。不易就不易在,課標的要求很多是抽象的,而試題卻都是具體的;既要把抽象的要求用具體的試題體現出來,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控制好難度和區(qū)分度。
這里還有一個重要問題需要明確,即“依據……的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系列的內容,確定……”這個“內容”是指什么?如果把它理解成就是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系列的內容,或者更直接地說就是一系列知識點,這是一回事;而要把它理解為除了知識點以外,還有課標對這些課程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方式的指定與要求,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筆者贊同第二種理解。只有把知識點與培養(yǎng)目標結合起來,考生的能力、素養(yǎng)才能順理成章地納入考查范圍。知識點考查如果缺失了課程目標和要求,很容易變成考“死知識”,這是歷史的倒退,與今天的選拔要求格格不入。在理解考試內容的確定上,我們要把視野放寬,領會《考試大綱》有關考試內容規(guī)定的真正含義,不可望文生義,簡單化理解。
第三個信息點涉及一個無論是在教學還是在備考中都非常重要的概念——歷史學科。這個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對它的理解和認識現在仍然存在著很多誤讀。這里強調的是歷史學科,而不是“歷史”、更不是“歷史課程”的考試內容。這三者之間有著毋庸置疑的差別,不是一個含義,也不能相互替代。歷史學科既是指某一類的知識范圍,同時也是指一種特有的知識體系。這種知識體系包括了對歷史內容的分類與排列,對歷史過程的概括與解釋,對歷史規(guī)律的提煉與把握。它使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不再是雜亂、零散的堆積,而是相互聯結,形成有機的整體。在這個體系中,每一個歷史事件,或者說歷史元素,一方面確定了自己的位置,這就使它可以按照一定的邏輯與別的歷史元素發(fā)生關聯;另一方面,這種關聯又賦予歷史元素一種解釋和被解釋的功能——它可以用作例證去說明某種歷史現象,也可以被其他歷史元素證明它存在的歷史邏輯、歷史價值和歷史意義??梢赃@樣說,只有在歷史學科之內,零散的、孤立的歷史元素才能成為“活的”,也因此才具有意義。由此可見,“確定歷史學科考試內容”中的“內容”,不是隨意的、零散的、孤立的內容,而一定是能夠反映、代表學科體系的內容。
上述三方面歸結到一點,實際上就是高考歷史試題總體立意的依據所在。作為國家級考試的一部分,歷史考試總體立意應該是基于中學歷史教育水平又高于中學教育水平。基于中學教育主要體現在肯定了課標在高考中的地位作用,高于中學教育水平體現在“高校的文化素質要求”和“歷史學科”體系上。這幾年,一些試卷整體上難如人意,與由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命制的全國卷差距明顯,除了命題技術的差距外,可能還與整體立意上沒有達到高考所應該具有的高度,試卷的整體水平難以跳出平時教學和測試模式的窠臼,有著很大關系。
如果說第一自然段明確了命制試卷試題的總體立意,第二自然段說的就是整體要求?;蛘邠Q個角度看,就是高考考試要考查的幾個重要方面:
歷史學科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yǎng)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歷史學科的要求上,高考考查首先當然不能忽視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歷史學科尤為注重史料與史實,可以說這是歷史學科的生命之源和立足之本。無論是專門的歷史研究,還是初級的歷史學習,基本史實的掌握都至關重要,而基本的歷史知識,應該是基本史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通俗性的描述。歷史學科在高考中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與中學歷史教學的知識傳授相對應,這項要求不難把握。很多老師或學生,看到“掌握程度”這四個字,很容易理解成識記程度,也就是記憶的牢固程度,背書的熟練程度。是不是想到了,這里還包括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運用程度以及挖掘程度。任何歷史知識,它既是一個知識點,同時也是一個知識體系或系統(tǒng)中的一環(huán),除了本身知識含義外,它還可以挖掘出很多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系”,可以折射、說明、印證……其他知識。對一個“知識點”你是“平面”掌握,還是“立體”掌握,結果大不相同,反映的是程度上的差別?,F在的歷史試題,對知識點的“平面”考查已經越來越少,而是趨向于考查知識點的運用和活用。
“考查學科素養(yǎng)”的規(guī)定尤為值得重視?!皩W科素養(yǎng)”的提法,可以說超越了現行高中歷史課標的要求。課標只是提出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而這里的“學科素養(yǎng)”指向更加具體。歷史學科的學科素養(yǎng)即歷史素養(yǎng)是什么?怎么在考試中體現出來?應該怎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面對《考試大綱》的要求,我們不能無視這些問題了。有研究者把“歷史素養(yǎng)”定義和解釋為:“具體到歷史學科,它所呈現的歷史素養(yǎng),是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獲得的歷史知識、能力、意識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其所表現出來的,是能夠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富有個性的心理品質。”①盡管這樣的定義還不盡如人意,至少它指出了歷史素養(yǎng)的兩個特質:綜合性和心理品質。歷史素養(yǎng)表現的是歷史學科知識、能力、意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綜合水平,是在處理問題中表現出的心理活動。也正是由于它是某方面的心理品質和心理活動,所以才可以借助特別設計的試卷試題,讓學生通過作答留下心理活動的印跡,展現其心理品質。明白了這個要求,在教學和復習備考中,就要從關注個別試題考查內容、與教材的關系、超不超考試范圍等細枝末節(jié),轉到關注和引導學生答卷解題時的心理活動上,也就是他們心理活動與歷史學科要求的常規(guī)心理活動方式,是不是相符,相符的地方怎樣保持強化,不相符的地方怎樣引導糾正。至于歷史素養(yǎng)的考查在高考試題中是怎樣呈現的,筆者會在后文中結合歷史學科的能力要求用實例說明。
《考試大綱》提出的“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認為,這是對歷史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的進一步明確和突出?!翱茖W歷史觀指導”強調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重要,“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都是學科素養(yǎng)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前者實際上考查的仍然是心理活動,即在答卷解題時,學生是不是“會想”“有思路”“對路子”“頭腦清楚”等。這里的“會”“有”“對”“清楚”的標準,就是要符合歷史學科常規(guī)和基本規(guī)范。這就是學科方法的要求了。每一個學科都有本學科的基本方法,在解決本學科問題時,是不是運用這些方法,也能反映出學科素養(yǎng)的程度。需要提醒的是,“符合歷史學科的常規(guī)和基本規(guī)范”的字樣,不會出現在試題題干或者試題要求中,它屬于一種“默認”式要求,就像長跑比賽,規(guī)則中不會列入要求比賽者合理調整呼吸一項。如果教學和復習備考中教師沒有予以強調,用各種試題強化學生接受這些常規(guī)和按照這些基本規(guī)范作答,很可能就會出現“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欲善其事而用錯其器的現象。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絕大多數教師早已耳熟能詳,不足為奇了,以至于一些教師提出了“問題導向”的教學和復習備考思路,并把教材內容歸納出諸多大大小小的問題,供學生復習和思考。無疑,考試就是考查考生會不會解決問題,每一道試題都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這里強調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既有考查解決“舊”問題的能力——在教材范圍內已知問題,也有考查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在筆者看來,后一種問題更為主要。既然是考生沒有見過、沒有練習過的“新問題”,那么他們只能憑借已有能力去應對了。因此,對這里的“能力”的理解,應該包含兩個層次:通過平時培養(yǎng)和訓練積累的已有能力,靈活自如地運用已有能力的能力。有的考生,前一種能力不差但后一種能力欠缺,結果成績不理想;相反,具有一定的前種能力但后種能力更強的考生,可能成績更為理想。這就是提示我們,應處理好兩種能力的兼顧與側重。
對現行《考試大綱》的理解和解讀,還要與當前的教育改革,特別是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的原則和方向聯系起來,否則,對《考試大綱》的解讀就難免失去現實意義。2010年,教育部頒發(fā)了《關于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意見》,在健全和完善考試評價制度方面,提出:“深入推進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逐步把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學業(yè)水平考試的結果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011年,有的省首次探索把高中會考成績和中學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評價體系并作為報考條件,將考生的高中會考成績、高校綜合測試成績、高考成績按一定比例合成綜合成績,擇優(yōu)錄取。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要實行“校長教師輪崗制”,并“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同年,教育部提出了當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有關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任務有:做好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及綜合素質評價改革試點;深化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完善高校招生考試綜合評價改革試點;研究提出高考英語科目一年多次考試實施辦法等。2014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規(guī)定的總體目標是,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2017年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在改革考試形式和內容中就完善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規(guī)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和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上,都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意見。
上述一系列涉及高考的改革方針和實施意見,基本上破除了原來高考設置上造成的“一考定終身”現象,考生報考和參考有了更加多樣性的選擇。但是,這是不是就意味著現行《考試大綱》所做的規(guī)定將失去意義,已經“過時”了呢?筆者不這樣認為。盡管在沒有完成改革試點試驗和做出客觀、認真的總結之前,人們對現行《考試大綱》中諸如注重學科性、選拔性考試等要求是否還能被保留多少心存憂慮,但在目前高等院校資源、尤其是“熱門”院系資源和社會需求之間不平衡現象仍將存在的情況下,考生之間的競爭,甚至是激烈的競爭仍然存在。在越來越公開、透明的考試招生制度下,依然需要憑借考生的真才實學、根據他們在高考綜合成績中所占的“排位”來決定所擁有的資源。上面提到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關于“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明確說明:“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边@與現行《考試大綱》中的要求很難說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作為影響最大的國家級大考,失去了、哪怕是淡化了區(qū)分和選拔功能都是不可想象的。按照已經出臺的方案,歷史學科已不在全國統(tǒng)一高考的考試科目之列,但根據國務院要求,它仍然是“學生畢業(yè)和升學的重要依據”,要“按國家課程標準和考試要求組織實施”考試。這里,“國家課程標準”說得很清楚了;“考試要求”是什么?它由誰來負責制定?是由國家有關部門,還是各省,或是各省在國家統(tǒng)一指導下制定,都還未知,筆者不能妄加猜測。不過國務院的“意見”中提出的改革基本原則包括這樣一條:“統(tǒng)籌實施考試、招生和管理制度綜合改革。”回顧以往的歷次高考改革,有一點已經成為上上下下的共識,那就是促進公平公正,統(tǒng)籌謀劃,積極穩(wěn)妥推進。歷史學科從高考科目轉換為會考科目,相信有關教育領導部門不希望看到歷史教學和青少年的歷史素養(yǎng)出現大滑坡、大倒退。如此,除了課程標準之外,能為歷史教育和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起到促進和保障作用的新的《考試大綱》的制定,可以期待將會體現出與現行《考試大綱》之間諸多的延續(xù)性。
【作者簡介】江橋,男,1957年生,北京人,首都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高考。
【責任編輯: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