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宏
(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醫(yī)院,河北 寬城 067600)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46例觀察
王曉宏
(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醫(yī)院,河北 寬城 067600)
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方法:96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用西藥治療,治療組46例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3.5%、對照組7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療效優(yōu)于單用西醫(yī)治療。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對照治療觀察
2010至2014年,筆者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46例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共96例,均為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齡21~62歲,平均36.2歲;病程3個月~22年。對照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22~65歲,平均36.8歲;病程3個月~2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符合2007年濟南“中華醫(yī)學會第7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腹瀉、便秘與泄瀉交替性發(fā)生,腹痛、里急后重(排便后可緩解)、嘔吐等。面色不華,精神不振,少氣懶言,四肢乏力,喜溫怕冷。病程較長,時好時壞,輕重不一,反復發(fā)作;纏綿日久不愈可出現(xiàn)消瘦、貧血、體重減輕等營養(yǎng)障礙,遇冷、進油膩及刺激性食物或情緒波動、或勞累后可加重。偶見關節(jié)炎、虹膜睫狀體炎、肝功異常和皮膚病變。
兩組均用柳氮磺胺吡啶(Azulfidine,SASP)2.0g,口服,每日4次;甲硝唑0.4g,口服,每日3次;4周后減量維持至2個月。
治療組同時用中藥。補骨脂9~15g,五味子6~9g,肉豆蔻9~12g,吳茱萸6g,土炒白術10g,茯苓12~20g,制附子6~10g,干姜6g,木香10g,炒枳殼6~10g,黃連6~9g,黨參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8周為一療程。
完全緩解:癥狀消失,結腸鏡復查發(fā)現(xiàn)黏膜大致正常。有效: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復查黏膜輕度炎癥或假息肉形成。無效:癥狀、內鏡及病理檢查結果均無改善。
統(tǒng)計學處理用χ2檢驗。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潰瘍性結腸炎屬中醫(yī)“泄瀉”、“腸風”、“久痢”范疇。病機主要為脾虛運化功能失調,小腸受盛和大腸傳導失常,以致濕濁停滯;或因肝強脾弱、肝氣乘脾,或因腎陽虧虛,不能助脾腐熟運化水谷。治療多健脾補腎,益氣除濕。四神丸方中補骨脂辛苦大溫,補腎壯陽,暖丹田,固下元;五味子酸溫補腎,斂精強陰,雖具五味,但其最酸,酸則能斂,斂極則具收藏之性,收腎中耗散之氣,以助脾陽;肉豆蔻辛溫調中,固脾澀腸,兼能行氣;吳茱萸辛熱溫中而止腹痛,理氣開郁而兼調肝,其性既善溫上焦,能鼓舞胃氣上騰,又善暖下焦,溫肝腎而止腹痛。附子理中丸方中附子大辛大熱,溫經濟陽;干姜溫中散寒助附子振發(fā)陽氣;人參味甘,補氣、止渴生津,調營衛(wèi);白術補脾燥濕,和中益胃。全方有健脾燥濕、溫腎補陽、和中止痛、固元止瀉功效。中西藥合用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脾腎虛寒證可以提高療效。
R574.62
B
1004-2814(2015)07-0643-01
201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