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在平(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500)
現(xiàn)代中長跑項目的訓練方法及趨勢研究
周在平
(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500)
摘 要:中長跑運動歷經一百多年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科學的訓練方法、訓練理論。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先進理論的誕生,現(xiàn)代中長跑訓練的方法、理論也在隨之革新。新形勢下,積極探究現(xiàn)代中長跑項目的訓練方法及趨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該文先是講解了現(xiàn)代中長跑運動特征,然后分析了現(xiàn)代中長跑運動項目訓練特征,如重視速度與無氧能力等,最后分析了現(xiàn)代中長跑項目的訓練趨勢,希望對我國中長跑運動員的訓練工作帶來一定的幫助或啟迪。
關鍵詞:現(xiàn)代中長跑 訓練方法 趨勢分析 田徑項目
中長跑是一項歷史悠久的田徑項目,具有較強的技術性與觀賞性,對于運動員的綜合素質、技藝水平要求也較高。全面認識中長跑運動特征,積極探尋現(xiàn)代中長跑運動的訓練規(guī)律及方法,能為我國中長跑運動員的訓練提供客觀、科學依據(jù)。
1.1高速度耐力性項目
速度與速度耐力是決定中長跑運動成績的關鍵。從當前中長跑項目的發(fā)展情況來看,要想在中長跑運動中取得好成績,運動員必須具備良好的速度耐力與較快的速度能力??梢姡俣饶土κ侵虚L跑運動訓練的重點,耐力是中長跑運動的基礎,而速度則是速度耐力的基礎。高速度耐力,是提高中長跑運動成績的重要保障。
1.2供能特征
現(xiàn)代中長跑運動對運動員耐力、速度有著極高要求,其供能由糖酵解系統(tǒng)、磷酸原系統(tǒng)、氧代謝系統(tǒng)三者的有機協(xié)調來實現(xiàn)。全面提高糖酵解系統(tǒng)、磷酸原系統(tǒng)、氧代謝系統(tǒng)三者的供能能力,并輔以有氧供能、無氧供能,是全面提高運動員成績的重要保障。
2.1重視速度與無氧能力
20世紀90年代,人們對于中長跑運動有了全面認識,將其定義為以速度、耐力為核心的體能類項目。在平時訓練中,中長跑運動比較注重對耐力與速度的訓練,這種訓練方式一方面提高了運動員的快速跑能力;另一方面又鍛煉了運動員的肌肉力量與肌肉速度。大量的實踐研究表明,在400 m成績突出者中,多數(shù)人的長跑運動成績也比較突出。由此看來,速度是決定中長跑運動成績的重要因素。中長跑運動的供能方式以乳酸性氧債為主,非乳酸性氧債為輔,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應強化非乳酸能無氧代謝能力的訓練,從而全面提高運動員的絕對速度與無氧能力。
2.2重視速度耐力水平
發(fā)展乳酸能供能能力,是全面提高運動員速度耐力水平的重要途徑。乳酸能供能最高可維持20 min,供能峰值在30~40 s之間。就中長跑運動本身而言,一方面需要運動員具備較強的中跑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求其具備一定的長跑素質。在實際訓練過程中,一定要注重訓練強度與間歇時間的協(xié)調。若訓練強度低,則乳酸值無法達到較高水平,無法鍛煉運動員對乳酸的耐受能力;若間歇時間比較短,則運動員的機體無法得到充分恢復,這種訓練方式無法有效刺激機體,無法充分鍛煉乳酸能供能能力。在具體訓練過程中,間歇時間以運動員心率恢復到120次/分為最佳。但應注意,若以長距離鍛煉速度耐力,則不宜將訓練次數(shù)安排得過于頻繁,在確保注重訓練強度、訓練量的同時,還應注重運動員的體能恢復。在進行專項訓練時,短跑練習應與長跑練習相結合,綜合發(fā)展速度、耐力水平。
2.3突出恢復性訓練
中長跑運動要想取得較高水平,運動員必須具備扎實的專項身體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在比賽中充分發(fā)揮自身戰(zhàn)術能力。提升運動員的身體素質,需要在運動員生理負荷范圍內,不斷進行超負荷刺激,訓練的強度、負荷越大,身體機能受到的刺激越大,訓練效果也就越理想。因而,現(xiàn)代中長跑運動的訓練強度、訓負荷量總是本著“最大化”原則。但是,在具體訓練過程中,必須針對性考慮每位運動員的個體差異,身體承受負荷不同,具體的訓練計劃、訓練任務也不盡相同。
2.4強調專項力量訓練
中長跑運動對運動員體能要求非常高,同時,還需要運動員具備良好的神經肌肉控制力、爆發(fā)力與耐久力,這樣才能保持良好的運動節(jié)奏,取得較好的運動成績。力量素質從整體上決定著運動員腿部的后蹬技術,并限制其專項能力的提升?,F(xiàn)代中長跑運動,對于運動員身體素質的要求十分嚴格,運動員需要具備腰肌力量、腹肌力量等全面的身體專項素質,如忽略運動員腰肌力量、腹肌力量等訓練,則很容易導致運動員動作變形,進而無法適應激烈的田徑比賽。20世紀90年代,我國中長跑運動主要側重運動員下肢前群肌肉訓練,忽略了后群肌肉訓練及上肢力量訓練,不能將腰肌、腹肌訓練結合在一起,導致訓練效果很不理想。
2.5以短促長訓練
20世紀,我國中長跑的訓練堅持“耐力為主,速度為輔”的原則,重點訓練運動員的有氧耐力、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導致運動員專項速度能力一般,速度、耐力水平亦一般,整體訓練效果不佳。隨著人們對中長跑運動的認識以及對人體機能規(guī)律的掌握,傳統(tǒng)“重耐力、忽略速度”的訓練方式最終被摒棄。以短促長訓練,即短時間內進行極限訓練、重復訓練、極限間歇訓練等,以此鍛煉運動員耐力、速度能力,可全面提升運動員的專項技能水平。
3.1賽練結合
隨著世界體育競技運動的發(fā)展,各個國家、地區(qū)對于體育運動的需求不斷提升。各個國家、地區(qū)均通過舉辦體育賽事來提升知名度,使得體育競技比賽不斷增加,奧運會、世界杯賽、錦標賽等賽事給運動員創(chuàng)造了越來越多的參賽機會。不斷增加的賽事,一方面能提高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與比賽經驗;但另一方面也使得運動員進行系統(tǒng)訓練的時間不斷減少,導致賽練沖突。為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賽練結合的訓練方法得到廣泛應用。通過比賽代替部分訓練,將訓練與比賽相結合,可進一步實現(xiàn)運動成績與競技能力的提升,這與現(xiàn)代體育競技的發(fā)展趨勢相吻合。但需要注意的是,日常訓練必不可少,扎實的訓練是保障中長跑運動成績的前提,只重視訓練或過度參賽的做法均不科學,均與中長跑發(fā)展趨勢不符。新形勢下,運動員應保障充足的訓練時間,有選擇地參加比賽,盡可能找到訓練與比賽的平衡點,通過基礎訓練全面提高比賽成績,通過比賽更好地驗證訓練效果。在制定比賽計劃與訓練計劃時,應綜合考慮運動員競技水平與狀態(tài),合理安排比賽密度、場次,處理好訓練與比賽的矛盾。
3.2有氧訓練
不同的中長跑項目對于運動員的有氧能力需求不盡相同。一般來說,隨著比賽距離的增加,對有氧能力的需求越來越高。但從整體上來說,不管中長跑項目的運動差異如何,在中長跑運動中無氧能力與有氧能力訓練皆被當作訓練重點。在具體比賽過程中,無氧能力是運動員進行高速、全速沖刺的前提。但若運動員有氧能力較低,耐力不足,那么沖刺速度再快也無意義。就我國運動員來說,常因體力不支在最后沖刺階段無法充分發(fā)揮自身沖刺能力與速度素質,導致在終點前被他國運動員超越。在中長跑訓練中,加強有氧訓練與無氧訓練相結合,對于全面提升運行員戰(zhàn)術能力和成績均有重要作用。提升運動員有氧耐力訓練是一個系統(tǒng)、全面、漫長的過程。在日常訓練過程中,應重視有氧練習,不間斷、長期地進行耐力訓練,以全面提高運動員耐力水平。
3.3多課次訓練理論
如何處理好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的關系,是中長跑訓練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在具體練習中,訓練強度、訓練量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運動員身體機能,能否讓運動員更好地適應訓練強度、訓練量,完成超量恢復目標,并提高運動員運動能力、身體機能是衡量訓練強度、訓練量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據(jù)。就現(xiàn)代中長跑訓練來說,運動量不斷增加,因為只有足夠的運動量才能保障運動員運動成績的提升。在大運動量訓練的基礎上,如何科學設定訓練強度是訓練的重點所在。在現(xiàn)代中長跑訓練中,多課次訓練理論被普遍采用,其是指在訓練過程中,增加訓練次數(shù)、降低每次訓練強度,通過這種方式協(xié)調大運動量訓練問題。多課次訓練保障了高訓練強度,并給予運動員更多的恢復時間,擺脫了傳統(tǒng)大運動強度對運動員身體機能造成的不良影響。多課次訓練在提升機體有氧耐力的基礎上,也鍛煉了機體無氧耐力能力,有效地解決了高訓練強度與大訓練量之間的矛盾,全面提高了訓練水平。
3.4加大步長
一般來說,中長跑技術特征如下:(1)身體重心平穩(wěn)位移;(2)動作輕松、自然、實效;(3)節(jié)奏良好;(4)高步頻;(5)有力快速擺動;(6)有效伸髖。中長跑水平主要取決于運動員步頻與平均步長,并要求二者合理協(xié)調。我國運動員的技術特點是小步幅、快步頻,而大步幅則是外國運動員的主要技術特點。就目前來說,大部分優(yōu)秀長跑運動員均選擇“大步幅”運動技術,且成績表現(xiàn)優(yōu)異。相關研究資料證實,我國運動員在中長跑運動中的步長平均值顯著低于外國運動員;在中長跑全程運動中,我國運動員步長缺乏穩(wěn)定性,在后半段跑步中運動員步長顯著縮短;而外國運動員步長比較穩(wěn)定,在后半段跑步中運動員步長甚至有所上升。據(jù)統(tǒng)計,女子長跑運動員以1.68~1.9 m的步長比較合適。1993年,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曲云霞在打破女子1500 m世界記錄時,其步長為1.89 m,步頻為每秒3.73步,穩(wěn)定的頻率與較大的步長是曲云霞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關鍵。與此同時,運動員在高頻率運動過程中,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會長時間受到高頻沖動,很容易導致大腦神經元疲勞。因此,在日常中長跑訓練中,科學地增加步長應引起運動員、教練的重視。
3.5馬拉松跑訓練
馬拉松跑訓練非常注重運動員小肌肉群訓練以及脂肪供能功率練習。馬拉松在運動時間、距離上都遠遠超過中長跑項目。在四十多公里的持續(xù)跑動中,運動員的下肢、關節(jié)需要持續(xù)抵抗地面沖擊、承擔身體重量,若運動員力量耐力差則很難堅持下來。由此可見,重視小關節(jié)及下肢力量訓練非常重要。另外,在長時間、高速度練習中,運動員體能消耗嚴重,在后面階段的運動動作易變形,進而影響運動成績。在具體的馬拉松跑訓練中,一定要將力量訓練與技術動作訓練相結合,從而使運動員在獲得強有力力量支撐的基礎上,以固定、合理的技術動作完成運動。因此,馬拉松跑訓練應強化運動員力量素質訓練,特別是下肢力量、小肌肉群力量訓練。
在有氧條件下,緊靠有機體儲存的糖無法支持運動員完成馬拉松全程比賽,需要脂肪供能,因而進一步提升脂肪供能效率,成為馬拉松練習的重要目的。相關研究證實,加強耐力訓練,能全面提高有機體脂肪酸供能水平。在長期耐力練習的基礎上,運動員骨骼肌線粒體體積、數(shù)量、毛細血管密度等均會顯著上升。脂肪轉化為脂肪酸的時間在30 min左右,因此,運動員進行脂肪供能練習的時間要較長一些。另外,在有機體糖原儲備水平下降情況下,脂肪酸才能成為供能主體,因此,中長跑訓練中應合理增強訓練強度,促使機體糖原儲備水平降低,進一步促使氧化功能、脂肪分解率提高。脂肪供能訓練,不僅需要高強度,也需要大運動量,協(xié)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是馬拉松跑訓練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綜上所述,該文針對現(xiàn)代中長跑運動特征以及現(xiàn)代中長跑運動項目訓練特征入手分析,從五個方面:賽練結合、有氧訓練、多課次訓練、加大步長、馬拉松跑訓練,詳細論述了現(xiàn)代中長跑項目的訓練趨勢,旨在為一線訓練工作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范軍.淺析現(xiàn)代中長跑項目訓練的發(fā)展趨勢[J].當代體育科技,2012(9):29,31.
[2]曲國平,徐東鋒.青少年業(yè)余體育訓練的制約因素及發(fā)展對策分析[J].成才之路,2010(1):66-67.
[3]邵繼萍.亞高原環(huán)境對中長跑運動訓練的影響及應對[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6):108-110.
[4]習洪濤,張傳新.以“速度訓練為核心”的中長跑訓練方法探析[J].遼寧體育科技,2014(5):63-64.
[5]曹子毅.中長跑訓練方法及演變規(guī)律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1):97-88.
[6]王朝金.關于田徑中長跑運動員營養(yǎng)補充的探討[J].生物技術世界,2015(4):149,151.
[7]徐茂典.我國優(yōu)秀馬拉松運動員的訓練特點[J].體育科學研究,2010(4):72-75.
[8]丁維峰.中長跑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訓練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33):207.
[9]馬天浩,張雙玲.不同放松訓練對中長跑運動員競賽狀態(tài)焦慮的效果[J].山東體育科技,2015(1):79-82.
[10]路鵬,繆愛琴,湯強.不同水平中長跑運動員跑步能效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0(11):72-73,19.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7(b)-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