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報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近幾年越來越受關注,各學校紛紛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國學”課程,全國的“國學教師”缺口很大。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明年教育部的高校專業(yè)設置中將首次增設“國學教育本科專業(yè)”。教育部“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傳統(tǒng)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yǎng)研究》課題組執(zhí)行主任張健介紹,目前國家提倡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至少應該包括國學經(jīng)典、傳統(tǒng)藝術和民俗文化三個部分。
最近幾年的“國學熱”,一方面是因為群眾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多了起來;另一方面則是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去年3月26日,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明確傳統(tǒng)文化要逐漸進高考。在高考的指揮棒效應之下,“國學熱”當然就進一步升溫?;蛟S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就想開辦“國學教育”本科專業(yè)。
目前,學術界對“國學”究竟是什么仍然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國學”是“中國學術”或“中華學術”的國內簡稱,是研究中華民族傳統(tǒng)學術文化之源及其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以推動我國和世界學術文化的進步和發(fā)展為目的的科學;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國學應該是“治國平天下之學”。如果是前者,那么意味著國學無所不包——從諸子百家的思想到歷朝歷代的醫(yī)學、農學、工學等。而如果是后者,那么國學指的是治國理政的學問。
既然如此,高校要開設“國學教育”本科專業(yè)前,同樣應該厘清“什么是國學”。要是不嚴格進行這項界定工作,就會給人造成一種很不嚴肅地隨意開設本科教育專業(yè)的感覺。尤其是在當下,不少高校開設的新專業(yè)往往有嘩眾取寵和浪費財政經(jīng)費之嫌,高校在“國學教育”本科專業(yè)開設前必須正面回應公眾的不解和輿論的質疑。
在公眾的普遍印象中,國學包羅萬象,而且精華與糟粕共存,需要深入鉆研、仔細分辨、正確揚棄。因此,有資格稱之為國學教師的人,他們的國學素養(yǎng)和造詣就一定得名副其實。高校寄希望于四年內把一名普通高中畢業(yè)生培養(yǎng)成為一位本科國學教師,這多少讓人質疑——要知道,在國學這門復雜而宏闊的學問面前,多少大師畢其一生都不敢自稱通識,而本科生四年的學習要是能入門,那就已經(jīng)非常不錯了。
(來源:《光明日報》 胡樂樂/文)
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高考狀元?
始自科舉考試的“狀元崇拜”近年來愈演愈烈,雖有明令禁止卻始終無法阻擋這股瘋狂。中國兩所頂尖高校甚至為了招收“狀元”不惜在微博上“互掐”,這其實是當前社會上一些人功利而短視的縮影。
這些年來,每當高考放榜,“狀元”便是繞不開的話題。一個高企的分數(shù)就使平時挺正常的“同窗”頓時成為神話。在利益的驅使下,媒體、母校、商家、名校則心照不宣地共同營造一個混亂的消費圖景,“狀元”則或主動或被動地成為這個圖景的焦點。
翻看新聞,呈現(xiàn)在公眾眼前的高考狀元,往往都是神話一般的人物。許多人不但人緣好還愛看韓劇愛上淘寶,甚至從來不“開夜車”,簡直是“十全十美”?;貞浧鸶呖己透咧猩?,他們往往是一副“王者歸來”的英雄形象,不但以雞湯的方式笑談人生,甚至有人還“最遺憾數(shù)學考了149分”。在他們身上你看不到十七八歲孩子的青春,只有“一出生便風華正茂”,只會懊惱“人比人氣死人”。
拋開媒體制造的“幻景”,高考就是一次考試,有較大的偶然性,成為高考狀元,也是如此。高分并不意味著未來就一定成功,甚至進入大學后也不一定就比其他人優(yōu)秀。這些道理多數(shù)人都會明白,一旦碰上真人真事,還是無法避免地陷入種種誤區(qū)。
金榜題名曾被古人列為人生四大樂事之一,有其現(xiàn)實原因?!俺癁樘锷崂?,暮登天子堂”,你在科舉考試取得成功,便可以為官;位列狀元、榜眼、探花者,甚至以后可能位極人臣。但現(xiàn)在不一樣,高考成功可以讓你上個好學校,以后能否“走上人生巔峰”都是未知,甚至能不能找份理想工作都還不一定。
當然,高考狀元的優(yōu)秀毋庸置疑。他們在學習、成長和奮斗中的故事,可以拿來激勵99%的后來學子。
但當前,一些人對高考狀元的追捧正在偏離正常軌道。相同梯次的高校之間手段百出,互相爭奪高分生源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這實際上是當前社會上一些人功利而短視的縮影。一些高校并不在乎學生的性格、愛好、特長,他們爭的也并不是優(yōu)秀學子,而是考核“指標”、某某地區(qū)高分考生入學率。
可嘆的是,一些高校一方面招收了那么多優(yōu)秀生源,卻不見如何精心培養(yǎng);另一方面,這些高校在校慶時常常以走出了多少高官、富商校友為榮。
真要樹立高考狀元的榜樣,媒體應該真實地報道他們奮斗的故事,而不是以鋪天蓋地的神話故事來“包裝”他們;真要重視人才,名校應該根據(jù)他們的興趣、愛好、特長進行針對性的“擇優(yōu)錄取”和培養(yǎng)。
如何看待狀元,實際上也折射出人們如何看待自己:你從狀元身上看到了奮斗和勵志,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必然也是積極向上的;你從他們身上看到了神話和光環(huán),那么你將無法正視自己。這不是雞湯,而是人生。 (來源:新華網(wǎng) 白靖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