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一下,你正在一個靜謐的所在安安靜靜地度假。你汽車里的GPS,再加上你的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也許還有一個平板電腦或智能手表,它們爭先恐后地等著聯(lián)網……但是如果沒有網線、沒有Wi-Fi怎么辦?如果信號很弱怎么辦?是不是狂躁癥即將爆發(fā)的感覺?
我們對于網絡的需求超乎想象,也正是這種需求,讓我們與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通過這種“隱形”的信號緊密相連,甚至被其操控。所謂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既然擺脫不了對網絡的依賴,那就大力發(fā)展網絡信號,讓其成為生活工作的保障,而不是無處不在的威脅。在這種健康動力的推動下,我們正在積極叩響5G時代的大門。
就在上周剛剛結束的美國IDF上,英特爾公司高管Aicha Evans就和我們分享了英特爾為5G時代所作的準備以及物聯(lián)網和5G的緊密關系。
圖1 5G示意圖
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兼通信與設備事業(yè)部總經理Aicha Evans表示,在5G支持下,聯(lián)網并保持互動將變得更加輕松,為穩(wěn)定的物物相聯(lián)奠定扎實的技術基石。盡管仍然需要一個強大的提供商和網絡,但終端設備將更好地完成“同步”或“自動配對”。
通俗來說,5G可以稱作所有無線技術——2.5G、3G、4G、LTE或Wi-Fi——的融合,這種融合將為我們與世界溝通互動的方式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物聯(lián)網為例,在現(xiàn)有網絡環(huán)境下,大部分通信都是單模傳輸,就像丟皮球,我扔給你,你扔給我,我搜索東西,結果回傳答案……而在5G技術支持下,通信將會變成交互式、響應式的,也就是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聯(lián)系不再是單線等待,而是實時溝通互動,如圖1所示。
Evans認為,到2020年,當5G在全球部署時,大約有500億“物品”實現(xiàn)互聯(lián)。那時我們將會看到能夠與交通燈互相通信的自動駕駛汽車,智慧城市傳感系統(tǒng)、智能家電、工業(yè)自動化系統(tǒng)、互聯(lián)健康系統(tǒng)、私人無人駕駛飛機、機器人等。
不僅僅是簡單的相聯(lián),5G帶來的更是物聯(lián)網的高效進步。終端設備和網絡都將在需要時運行、并且只運行核心部件,而不是所有可供使用的部分?,F(xiàn)在全球約30-40%的人口以各種方式保持互聯(lián),而在未來10-20年,英特爾希望百分之百的人口都能實現(xiàn)互聯(lián)——這相當于80-90億新增用戶需要網絡功能。
聯(lián)網是人們接受教育、訪問信息的重要方式。5G的發(fā)展不是為了滿足人類對于網絡的無限依賴,而是通過網絡讓人們的生活更好、生產更加高效。當5G技術規(guī)模使用時,現(xiàn)在需要花幾秒、幾分鐘、甚至幾天時間來加載或發(fā)送的任務幾毫秒內即可完成交付。
在IDF上,Evans通過一輛特斯拉汽車現(xiàn)場演示5G帶來的變化:我們可以在汽車上完成類似于通信、上網檢索等一系列需要網絡支持的任務,也正因此,汽車完全可以稱為“帶有輪子的移動設備”。
圖2 5G改變世界
然而,隨著網絡覆蓋范圍的擴大,所有這些數(shù)據的存儲和管理方式將成為行業(yè)一大挑戰(zhàn),而英特爾正在幫助合作伙伴,利用其覆蓋全網的計算、網絡和無線通信方面的專長,通過端到端方案攻克這一挑戰(zhàn)。Evans表示:“我們認為這將成為下一輪經濟增長的基礎,屆時將出現(xiàn)海量數(shù)據?!?/p>
正如Evans在IDF上所展示的那樣,通過與設備制造商、網絡運營商、服務提供商、學術機構合作,英特爾致力于與行業(yè)攜手積極解決關鍵技術挑戰(zhàn),為5G的到來做好充足準備。
“計算連接萬物?!彪S著我們生活中的一切變得更加互聯(lián)——從我們的健身追蹤器和汽車到機器人制造工廠和銀行——未來生活的便捷度或許遠超我們的想象,但可以肯定的是,在5G的神助攻下,物聯(lián)網將會讓我們的生活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到那時,即便在原始森林里過著隱居生活,也可以刷著微博、聊著微信、看著視頻、哼歌吃火鍋,豈不妙哉。
征稿啟示
趨勢欄目以介紹網絡、安全、存儲、網絡管理等技術的發(fā)展趨勢,發(fā)展方向。欄目文章旨在通過幫助廣大用戶了解新技術,新趨勢,以便讀者更好的掌握發(fā)展方向。為了更好的實現(xiàn)這個目標,使趨勢欄目中的文章更加充實、實用,特向廣大讀者朋友征集稿件,字數(shù)在3000字左右,要求必須原創(chuàng)。希望廣大讀者朋友踴躍投稿,
投稿須知:
1、非常歡迎采用電子郵件的形式投稿,稿件,專題選題郵件可直接發(fā)給投稿信箱:micsun@365master.com。以電子郵件投稿的讀者,請在郵件主題中注明“投稿”字樣。
2、來稿請以TXT文本格式保存。文章中需要插入圖片者,請將清晰圖片另存為BMP/JPEG/TIF格式。行文中出現(xiàn)的標點符號應使用中文全角字符(程序代碼和屏幕顯示中的原字符保持不變)。
3、所有來稿本刊會在五個工作日內回信確認。作者請在來信中注明自己的姓名、工作單位、聯(lián)系地址、電話(包括手機)、郵編等信息,以便本刊隨時與您聯(lián)系。如未得到回復,請您確定一下郵件是否正常發(fā)出,若重發(fā)后仍未得到回復,可以打電話查詢,編輯部電話:
010-88559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