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曉霞
【摘 要】閱讀是初中學生接觸、認識、感知語言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習并提高文字運用能力的最佳渠道,養(yǎng)成自主閱讀習慣,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必然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如何搞好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倍受眾多語文教師的高度關注。閱讀教學到底是要“授之以魚”還是要“授之以漁”,值得廣大語文教師深思。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自主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素養(yǎng)的重要教學內容。因此,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新時期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如何搞好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倍受眾多語文教師的高度關注。閱讀教學到底是要“授之以魚”還是要“授之以漁”,值得廣大語文教師深思。
一、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教師必須讓學生們明確自身的主體地位,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在各個學習活動中發(fā)揮自己的學習意識,挖掘自己的潛力。教師必須加強師生在閱讀課堂教學中的互動,由教師主導更多地向學生參與轉變。以《孔乙己》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先在課前閱讀文章并且搜集一些相關的資料,如魯迅先生的基本資料,了解《孔乙己》出于哪種社會情境下,了解《孔乙己》的寫作背景等,并且為學生們提出一些與文章主旨相關的問題,如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塑造原型等。如此一來,學生們會在上課之前發(fā)揮自主學習能力,對文章進行一番自我解讀,從自身的角度思考孔乙己這一人物的一生。教師還可以從魯迅先生曾評價孔乙己的話語入手,讓學生們解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含義,理解魯迅先生是否對表孔乙己懷有同情之心以及其中的原因。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解讀類似的詞句,為學生們設置相關的問題,如:孔乙己的“臉色”由“青白”而“紅”,再到“灰”而“黑瘦”,是體現(xiàn)了孔乙己性格怎樣的發(fā)展?每個學生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因此,如果用單一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效果不一定好。我們要根據(jù)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運用不同的引導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自主閱讀。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同,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自主閱讀要求學生能夠投入更多的時間預習課文,閱讀課外書籍。教師一定要安排好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盡量給他們更多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當然,進行自主閱讀還能夠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朱自清的《春》時,由于學生對春天都非常熟悉,所以很快就能夠通過自身的感知與課文產(chǎn)生共鳴,從而能夠更快地理解課文的內涵。
二、指導閱讀方法,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該給他們適當?shù)姆椒ㄖ笇?,讓學生在讀書時真正受益。為了提高閱讀效率,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讀書方法進行課外閱讀,切實解決“怎么讀”的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閱讀方法包括讀書的方法(如默讀法、跳讀法、精讀法、略讀法、速讀法等)和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如圈點批注法、分門摘錄法、提綱挈領法、寫心得體會法等)。傳授這些方法要指導學生在具體運用時要不拘一格,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靈活運用。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經(jīng)驗,有技巧的,關鍵是善不善于總結反思。分析一篇文章,一般應從文體、內容和形式三方面進行。在文體上,應把握各種文體的特點;在內容上,議論文指論點和論據(jù);記敘文指描敘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點、與景物有關的傳說故事等)和議論抒情部分(或抒發(fā)情感,或揭示哲理);說明文或指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種物品的制作過程,或指某種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點等。在形式上,議論文主要是指論證結構方式和論證方法;記敘文主要是指敘述方式(順敘、倒敘、插敘和補敘)、順序依據(jù)、線索和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說明文則指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等。再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段、中心句和關鍵詞。我給學生分類整理了一整套解答各類閱讀題的方法。如:分段及歸納段意、內容、中心的方法;開頭、中間、結尾等句子的作用;如何找準中心句、總起句、過渡句、照應句等;修辭手法、寫作手法,表達方法的正確判斷;縮句、擴句、改句的章法……這樣經(jīng)過整理傳授和實踐運用,學生就好比有了公式,有了法寶,各種類型的題目拿到手,都能迎刃而解了。
三、質疑探索,強化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讓他們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以學生不斷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疑難為初始,以學生最終成功地解決問題為歸宿。閱讀教學中注重質疑討論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探索問題的能力,從而逐步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坝懻撐鲆伞笔菍W生在自讀后就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以學習小組為單元開展討論,以解決學生自主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的學習過程。它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互幫、互學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如在教《石榴》一文,學生對作者把石榴比做“夏天的心臟”不理解。我并沒有馬上解答,而是讓小組討論,結果很多學生從花的顏色、形狀去找理由,都不能很好的解釋。后來經(jīng)過啟發(fā)引導后,有的學生說石榴在夏天都能開得鮮艷、充滿了活力,因而把石榴比做“夏天的心臟”,突出了石榴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內在特征。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習小組則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整理歸納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做,使學生的質疑、析疑能力得到較好的培養(yǎng)。“交流解疑”是學生把各小組研討的學習成果在班上匯報并進行評價、校正使之完善;同時把小組討論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在班上討論解答,從而探究更深層次的問題。如上《變色龍》一文有學生提出:“血淋淋的指頭”的細節(jié)描寫是否多余?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些小組認為,其描寫是赫留金被狗咬傷的見證,也是要求狗主人賠償?shù)挠辛ψC據(jù),并不多余。有的則認為這樣的描寫會成為赫留金冒犯名狗的充分罪證,這是不該寫的。一時課堂氣氛熱烈,學生紛紛從文中摘詞引句加以佐證,爭論得不可開交。最后在爭論中形成統(tǒng)一的見解: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不僅反映出赫留金的不幸遭遇,更從反面襯托出奧楚蔑洛夫這種人的卑劣形象。又如在教學《孔乙己》時,孔乙己的最后結局如何呢?當很多學生討論后都一致認為“孔乙己在那暗無天日的社會里,最終走向死亡”。但有一學生卻提出“孔乙己并未真的死了呢”這一問題。于是我們在班上展開熱烈的討論,并鼓勵那個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他馬上說出自己的理由:“中國人喜歡以大團圓的結局來收尾的,是否可以讓孔乙己有一個好的結局。比如,可不可以設想孔乙己受到某慈善機構所收留,而安度晚年?”其他同學則紛紛發(fā)表意見,最后統(tǒng)一認為孔乙己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目的是讓人們更加憎惡那個萬惡的封建社會,激發(fā)人們的抗爭意識。這些思維上的交流、碰撞,不僅使學生明白了孔乙己個人的悲劇性,而且明白了社會的悲劇性,大大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