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華
(浙江省紹興市孫端鎮(zhèn)中心小學,浙江 紹興 312090)
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是小學科學教學中主要的能力培養(yǎng)對象,這也是小學科學教學的意義所在,對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這就對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學策略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筆者在下文為此提出了一些教學建議:
由于小學生受到思維能力和生活經(jīng)驗的諸多限制,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加過渡地直接引出本課節(jié)所講的理論內(nèi)容,他們多不能及時地融入到課堂中,也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學教學中的理論知識。所以在正式講解課本之前,教師要掌握一定的引導技巧,將學生逐步的引導進課本所講的知識范圍。內(nèi)容講解前教師可以根據(jù)一個小的點提問學生發(fā)言,聯(lián)系學生們熟知的生活經(jīng)驗,將本節(jié)課所探究的問題逐步引出,從而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對此產(chǎn)生興趣,進而為科學探索做好準備。
如教師在講到“地球引力”時,可以提問學生:“有沒有聽過一個著名的英國科學家牛頓在蘋果樹下讀書時,一個蘋果落下來砸到他的頭上。牛頓沒有被砸哭,反而開始思考一個重要的物理學問題,有沒有同學知道他思考的是什么問題?”通過這么一個在小學生中間熟知度很高的問題,我們可以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到地球引力上。然后當學生回答出他是在思考“蘋果為什么落向地面而不是天空”的地球引力時,教師就成功地將本節(jié)課所講問題的重點引入了課堂。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讓學生說出生活中哪些東西還是向下落的,哪些東西還受到了地球引力的影響,當同學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說出一系列情況時,教師在此基礎上對此總結,然后順勢將學生的重點引入課本的知識。并提醒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時思考那些在天上飛的小鳥和飛機有沒有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以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在內(nèi)容結束時要求大家對于此問題進行發(fā)言。這個引導的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之后所要講的課本理論,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教師授課效率和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主要指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必要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體驗和親身參與中探索心中的疑惑,使學生在趣味學習中探索科學世界中的奧妙。這就要求教師在相關小學科學教學中可以利用必要的硬件設施進行現(xiàn)場試驗設計,讓學生加入其中見證科學的神奇。這種授課方式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填鴨式的照本宣科,更符合小學生好奇心重、直觀感知能力強、多動活潑的心理特點,因此,在實行過程中更加能激發(fā)學生課堂教學的熱情和主動性,使學生在有趣的實驗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本知識,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科學的精神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是教師在授業(yè)傳道時一個重要的輔助手段。
如當教師在講到“沉與浮”時,為了激發(fā)學生們的課堂熱情和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準備一個容積約一升左右的透明玻璃量杯,和許多不同材料的用于實驗“沉與浮”的實驗用品,如小石頭粒、胡蘿卜、木塊、橡皮、鐵塊等物品,然后在課堂實驗開始之前讓學生發(fā)表對于不同材料的物品是沉是浮的看法,教師將學生們的意見寫在黑板上后逐一驗證。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邀請同學到講臺上一起參加實驗,親身驗證。通過不同物品的展示引導學生們思考是什么因素影響到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如果改變物體的形態(tài)和體積會不會影響到物體的沉浮狀況,然后引導學生進一步進行探索。通過親身體驗和操作,學生們的動手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時也激發(fā)了他們認真觀察生活,將科學和生活結合在一起思考問題的興趣。
引導和探索的過程固然重要,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并不能很全面,課堂學習過程中討論教學的作用還是很有好處的,學生在課堂中的集體討論就可以在集思廣益中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探究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將別人的意見和自己的相對照,從而完善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首先他要營造和諧民主的討論氛圍,使學生可以輕松愉快的自由討論,踴躍發(fā)言,這有利于學生卸掉心理畏懼的包袱;其次教師還要在討論的最后階段幫助學生進行總結。
如當教師講到“天氣與生活”的時候,可以提問學生:在陰、晴、雨、雪、春、夏、秋、冬等不同的天氣和季節(jié)中人們可以做些什么?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活動是安全的?然后教師說明這種問題的回答沒有對與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發(fā)言中。當教師在聽取學生們的發(fā)言之后再提問:那么從以上的發(fā)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天氣對于人們生活都有哪些影響呢?試著給學生總結的機會,在這種總結中學生就必須嘗試著將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進行比較和融合,于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也成為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必須經(jīng)歷的思維成長過程。在討論的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天氣與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的關系,并在這個過程中強調不同天氣下那些可能帶來的危險,在此基礎上對于課堂內(nèi)容進行擴展,提醒學生在不同天氣下注意保護自己。
再如上文中我們講到的關于沉浮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肯定會產(chǎn)生許多新奇的想法和疑問,實驗結束后必要的討論可以實現(xiàn)學生多角度對問題的思考,所以這時的討論是很有必要的。實驗結束后,教師可以提問:在實驗過程中你們有沒有其他的實驗對象啊?然后讓同學們在此基礎上展開討論,限于生活經(jīng)驗的原因,可能很多學生對于很多事物的沉浮現(xiàn)象不太了解,這時就需要教師充分解釋。在這之后教師還可以提問:很多戰(zhàn)艦和輪船也是鋼鐵等金屬制造的,為什么他們不沉入水中呢?然后鼓勵同學們關于此積極發(fā)言,討論是什么因素影響到了金屬的沉浮,再讓同學們結合生活中的鐵碗進行試驗。于是在集體討論的過程中使同學們對于物體沉浮的影響因素有了更多的認識和發(fā)散思考。
任務教學法對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這種由教師制定目標任務,然后由學生去獨立或合作完成任務的教學模式,是對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和獨立探究能力的考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學會主動探索和思考問題,和前三個過程相比,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主要針對的是學生獨立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甚至于影響到學生未來獲得知識和發(fā)展自身的能力。如若教師能將其與有趣的任務設置相結合,更能激起學生獨立探究,完成任務的興趣。
如當教師在講授“做一杯飲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做一種或多種口味的飲料,然后將各種飲料口味的配方和制作時注意的要點事項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家時獨立完成,并且觀察各種配方原料在水中的反應,以及其對飲料口味的影響。同時也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制作自己心愛的飲料,然后讓同學將自己親手制作的飲料拿到學校,同學之間相互品嘗,這種實驗任務將學生的任務布置和同學們最愛的飲料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興趣的促使下提高了自己的動手和獨立探索的能力。對于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
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不僅對于科學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影響到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對于教師而言,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教學方法,就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很好地培養(yǎng)起學生的探索精神。
[1]高瑞靜.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J].吉林教育,2014,(5):48.
[2]雒鵬程.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改革與開放,2009,(18):248-248.
[3]高占江.淺談科學教學中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8,(6).
[4]冷丹陽.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