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徐剛強
(1.浙江省湖州市第十二中學,313000;2.浙江省湖州市道場學校,313000)
關于學法指導的五點思考
高丹1徐剛強2
(1.浙江省湖州市第十二中學,313000;2.浙江省湖州市道場學校,313000)
體育教師普遍關注課堂教學中兩個“法”的研究,即對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研究,一個行為主體是教師,另一個行為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并不是孤立存在于課堂教學實踐中,而是一個教學互動過程。那么,在教法與學法之間是否應該需要有某種行為干預來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而學法指導是為了讓學生更加有效地掌握體育與健康的知識技能,教師要善用學法指導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構建優(yōu)質高效的體育課堂。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學會”是基本目標,指導學生“會學”、“善學”則是更高層次的目標,學法指導不僅幫助學生“學會”,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會學”的能力,通過對學生的聽講、觀察、討論、練習、思考等行為進行合理引導,讓學生更加認真地聽講、針對性地觀察、有效地討論、合理地練習、正確地思考,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符合“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課程理念。
有教師可能會問,既然有了教法,又何來學法指導一說?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教法運用與學法指導有共同點,但也有區(qū)別,教法更多體現的是教師如何教的問題,學法更多強調的是學生怎樣學的問題,教法是教師的施教方略,學法指導是教師施教方略下的具體指導行為,它將教師的教法更有效地轉化為學生的學法,當然教師對教法的選擇與運用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教師的教法反饋給學生,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形成自己的學法。
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性,教法對學生學法的影響程度和效果也不同,而我們關注的是全體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對個體的學習行為進行更為具體的學法指導。教法與學法兩者是互動關系,離開了學生的參與,也就無所謂教法,學法指導則具有長效性,即使沒有教師參與的情況下,它仍能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繼續(xù)產生影響,即學會學習的能力。
如,《足球——腳內側傳球》(水平二)教學中,教師運用了教法中的講解法與示范法,學生聽講和觀察結束后進行自主練習,學生在練習時可能會出現以下常見錯誤:展髖不夠充分,傳球線路不準;踢球部位不準確;踢球無力。造成學生產生動作錯誤的原因可能有多種:聽講不夠認真;觀察不夠細致;對動作理解不夠深刻。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就需要教師通過學法指導進行干預,在進行講解示范前,教師需對學生的聽講、觀察進行更為明確的行為指導,要求學生認真聽講,觀察時注意教師的支撐腳的站位、髖部的外展以及擺動腿的腳型變化等,學生觀察示范時則更有針對性,觀察的部位更具體、目標更明確,練習時出現錯誤的幾率會更低,當然,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可能仍然出現錯誤,此時,仍需及時進行個別學法指導。
(一)學生學習行為之前的預防性指導。如,進行講解示范前,對學生聽講與觀察行為提出明確要求,觀察時應注意教師示范時相關身體部位的變化,即前置性學法指導,具有預防錯誤動作出現的作用。
(二)學生學習行為中的糾正性指導。教師通過講解示范產生的信息反饋給學生之后,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因種種原因還是出現錯誤時,教師需對個別學生或部分犯相同錯誤的學生群體的學練方法進行指導,稱之為即時性學法指導,具有糾正錯誤的作用。
(三)學生學習行為之后的反思性指導。學練活動結束后,教師需對學生的學練情況進行總結,目的是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化,并結合下次課的內容提出反思,具有鞏固和提高的效果。
學法指導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只要有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行為參與,就應該有相應的學法指導行為的干預,教法與學法指導的影響范圍不同,教法通常是即時性的,學法指導具有前瞻性、即時性和可持續(xù)性,即學法指導可以出現在教學活動之前、之中及之后。學習行為之前的學法指導是引領,學習行為之中的學法指導是補充,學習行為之后的學法指導是拓展。
(一)前瞻性原則
學法指導參與學生學習過程的三個階段,但在運用時以預防學習錯誤動作為主,即在學生學習之前,學法指導就已經參與,目的是指導學生如何聽講、觀察、討論、練習等,有效的學法指導在學生出現錯誤動作之前就已經被解決了,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針對性原則
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做到有的放矢,如,針對小學生的學法指導時,應將語言兒童化,而針對中學生的學法指導時,可以運用動作原理的物理性知識進行指導;再如,在籃球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教學時,要求學生觀察的點在上肢部分,尤其是手臂和手型的動作變化,而在足球腳內側傳球教學時,要求學生觀察的點主要在下肢,尤其是擺動腿和觸球瞬間腳型的動作變化。
(三)靈活性原則
體育課堂教學是一種生成性的學習過程,教師需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狀況進行靈活的學法指導,因人而異,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法指導行為,尤其在進行個體性的學法指導時,指導的靈活性更加突出。
(四)有效性原則
學法指導是否有效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目標達成情況,有效的學法指導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障礙,提高學習效率,而錯誤的學法指導行為會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產生負面影響。
(一)聽講
學生聽講的認真程度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的效果,當然,學生聽講是否認真與教師的語言藝術、肢體語言的合理參與等都有一定的關系,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認真聽講的學習習慣。
(二)觀察
學生的觀察行為不僅僅是“用眼看”,它不是孤立地存在于體育課堂教學中,常常還伴隨著“用腦想”,甚至有時會“用手摸”等行為。動用全身感知器官,把獲得的信息綜合起來,通過分析思考和精心篩選,提取最有價值的素材,這才叫觀察。根據體育教學的特性,觀察主要表現在在靜態(tài)下身體或肢體的姿態(tài)和在動態(tài)下的動作變化。
(三)思考
思考是學生對聽講、觀察到的信息進行思維加工的過程,受學生知識、經驗基礎、思維習慣、對原有知識的遷移能力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是介于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之間的思維過程,即分析問題,它是指導自己學練行為的源動力,在體育學科中,一般出現在具有原理性知識的技術動作學習環(huán)節(jié)。它的思維順序一般為:發(fā)現問題(發(fā)現動作的變化)——提出疑問(為什么要有這樣的變化)——分析問題(這樣變化的合理性在哪里)——解決問題(動作體驗、實踐操作),它的核心是對問題的探究過程,對思考的學法指導主要體現在引發(fā)學生產生疑問。
(四)討論
討論是體育教學中比較常用的學習合作方式,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討論常常出現以下幾種現象:學生不愿說、不敢說;討論只是走過場;討論自由散漫。教師應對學生的討論行為進行學法指導干預。
(五)練習
身體練習是體育課堂教學最基本的形式,在對學生身體練習行為進行學法指導時,應明確練習的目的性,在組合動作學習過程中,應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單一動作到組合動作的規(guī)律。練習時,應了解該動作的重點和難點,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練習,不斷修正自己的練習行為,檢驗自己的練習效果,并能舉一反三,達到技術動作的正遷移。
體育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讓學生學著學著,教師就不見了”。教師對學生實施學法指導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己指導自己的學練行為,教師幫助學生“會學”是每一位體育教師更高層次的教育目標,因此,對學法指導的深入研究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