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梅 黃仕文
摘 要:當前學校的作文教學一定程度走入了誤區(qū),有悖于作文教學的宗旨。為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精神,必須積極探索實施全方位開放的作文教學,讓學生了解和認識社會,完善自己的情感結構,加強學生的作文技能和技巧的訓練,精讀課文,積極模仿寫作,等等,拓展作文教學的有效途徑,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作文教學;寫作技巧;素質教育;模仿寫作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是學生各種能力和個性特征的集中表現(xiàn),也是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而積極探索全方位開放的作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對于全面完成語文教學的任務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但是,現(xiàn)實作文教學中不少學生懼怕寫作,出現(xiàn)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有的教師忽視作文教學的規(guī)律,走進了作文教學的誤區(qū)。一是割裂作文同生活的關系?,F(xiàn)實生活是一切文藝作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有了這個源泉,學生的習作才會言之有物。二是割裂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的關系。閱讀教學中學習寫作方法可用之于寫作,反之作文課的創(chuàng)作體會可用于指導閱讀,二者的關系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但并不是所有的語文教師都在教學中自覺實施之。三是即使積累了寫作素材,但由于缺少足夠的多向交流,就無法集思廣益,學生作文思路的閘門一時難以打開,文思也未必全部清晰。面對這種局面,探索全方位開放的作文教學刻不容緩。
一、深入生活,培養(yǎng)觀察能力,完善情感結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在作義寫作中為什么有的學生,寫起來洋洋灑灑,下筆千言,有的學生卻文思枯竭,無話可說呢?這是因為生活本身并不是文章,這就如同礦藏需要經(jīng)過勘測、開發(fā)和冶煉才能成鋼一樣,豐富的生活必須經(jīng)過深入的觀察和精心的選擇,才能為寫作提供素材。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教給學生“勘探”和“采掘”的本領。
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以下三種能力:一是放得開,能善于從各個角度、不同方面來觀察,能利用各種感覺器官去感受事物;二是看得準,能把握住觀察的重點,把握住事物的特征;三是善于比較,即通過比較能概括事物的本質意義,掌握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
然而有了生活素材和思想材料并不等于有了好的作品,這里還要強調一個“情”。在觀察過程中,人的感情也必然隨著客觀事物的是非善惡發(fā)生變化而有所感受。對美好的事物,就想贊美歌頌它;對邪惡的事物,就想諷刺鞭撻它。這種寫作激情,往往是伴隨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來的,作文就是這種激情的外在表現(xiàn)。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又因為情的好惡,決定于人的思想、觀點;情的程度,決定于對事物的了解和認識。因此在作文教學中逐步完善學生的情感結構也是思想素質的要求。
在學生的習作中,不乏真情實感的佳作,但也不可否認,不少學生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嚴重脫離生活,“為義造情”。一方面他們虛構模擬生活,按固定模式胡編亂造或會用早已過時的生活材料;另一方面又矯揉造作,虛情假意,充斥大話、空話、假話。由于缺少真情實感,讀后令人索然寡味、味同嚼蠟。當然,在表現(xiàn)真情實感的同時,也流露出了學生中的一些消極情感,比如對課業(yè)負擔沉重的無奈,對競爭激烈下前途的渺茫,對社會公益事業(yè)的冷漠等等。這些思想的流露,它實質上是社會各種思想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根據(jù)學生可塑性強的特點,要加以正確引導,使他們克服自己思想上、認識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走出誤區(qū),從而健康地成長起來。
二、在精讀課文的基礎上,積極模仿寫作
模仿作為教學方法,是啟發(fā)式教學法在作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是初學作文者必不可少的正確途徑。喜歡“模仿”是青少年時期心理特征中最為突出的反映,是不可忽視的創(chuàng)造因素。作文并非簡單的想什么就寫什么。對初學作文者而言,作文是新事物、萬事開頭難,這一階段的模仿教學無疑是教師因勢利導,在給學生領路,就如一場勢均力敵的足球賽,先踢進一個球就踏實多了。
模仿離不開“現(xiàn)成的樣子”。劉勰《文心雕龍》云:“摹仿以定習、因性以練材?!睂嵺`告訴我們,課文是最佳的模仿對象,它提供了大量的名家的寫作技法,課文中的寫作方法,必須“拿來”,仔細品味,透徹分析,然后按照作文的材料、中心、結構、表達方法、語言、體裁等系統(tǒng)整理,充分把握課文的精華。這是模仿寫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關于課文是例子一說,更加精辟地說明了課文具有多功能性,是熔教育、知識、趣味于一爐的典范;是教材、教學大綱范疇內系統(tǒng)的語言知識的具體化;是語言教師實現(xiàn)教學目標,“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示范;是學生熟讀的藍本和模仿作文的樣文。此外,教材所選課文體裁、題材豐富多彩,文情并茂,例子現(xiàn)成,俯首可得。因此,只要教師因材施教,引導得法,定能立竿見影,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學《一件珍貴的襯衫》、《這不是一顆流星》、《背影》和《一件小事》等篇課文時,以文中共同的“現(xiàn)實——回憶——現(xiàn)實”的“總——分——總”三段式結構作為學生的訓練目標,由于學生學有范例,寫可參照,講練密切結合,動起筆來得心應手,很快掌握了類似題材記敘文的結構方式。讀了《背影》,領悟到了文中父子之間真摯的情感后,有一位同學模仿寫了《我的媽媽》一文,讀來催人淚下,學生在模仿寫作中真正懂得了“以情動人”的道理。
當然,模仿別人只不過是一個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自己走路,“依葫蘆畫瓢”的作品如果當作藝術品來看是不足為訓的。但作為一種方法,卻能夠使深奧變得淺顯,抽象變得具體,能夠使初學作文者少走彎路。如果語文教師善于運用這種作文訓練方法,就能使學生更快地掌握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大大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
教學實踐證明,全方位開放的作文教學,學生的寫作興趣會日益濃厚,寫作水平會不斷提高,優(yōu)秀作文會層出不窮,學生的綜合素質會得到提高。為此,進一步探索新的作文教學途徑,在更寬廣、更開發(fā)的領域里實施作文教學,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面臨的時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