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喜
不少中學生在作文課上常常感到“沒什么可寫”,或抱著“抓到一個算一個”,“拾到籃里就是菜”的態(tài)度.這是不可取的。沒有米,當然無以成粥:有了米呢,關鍵還要注意春洗,去除雜質,這樣燒成的粥才香甜可口。怎樣把自己所汲取的材料用在作文里呢?這涉及文童的選材問題,選材就是細篩精選材料,即在確立文章主旨的基礎上對現(xiàn)有的材料進行取舍的構思過程。如果選材得當,可以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讓同學和老師刮目相看。如果選材不當,就會干擾、沖淡文章的主題,影響、削弱文章的說服力、感染力。從這個意文上說,選材的確是一門高超的寫作藝術。那么,如何藝術地構建作文的選材策略呢?
一、切題性策略:體現(xiàn)選材的“準確”度
切題.指文章中所選用的材料要符合中心的需要,使材料的含文與主題完全一致。因為文章的中心是蘊涵滲透在材料之中的,特定的材料只能表現(xiàn)一個特定的中心,所以選材必須切題。要力求選取最能表現(xiàn)中心的材料。果斷舍棄與中心無關的材料。萬不可把跟中心毫無關系的材料堆砌起來硬湊成一篇文童。這好比“煮雞不煺毛”,雞肉本是珍饈佳肴,若連毛一起煮,誰還愿意吃?
我們熟知的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它之所以膾炙人口,恐怕跟作者精心的選材不無關系。文章濃墨重彩地詳寫孔乙己那又臟又破的長衫、為掩飾偷書的辯白、之乎者也的談吐以及教認“茴”字的四種寫法。這些題材表現(xiàn)了孔乙己的迂腐、麻木、充分說明他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之深,說明科舉制度不是把人培養(yǎng)成丁舉人那樣的損人者,就是把人糟蹋成孔乙己這樣的被損害者。而對孔乙己如何偷韋、如何挨打的過程,雖從側面略寫,但這些材料也與表達中心有關系,只不過作者采用這種有正有側,有詳有、略的,描寫.使故事情節(jié)有起有伏,一味詳或一味略都會使讀者感到厭倦。總之,材料要服從“意”的安排,要以“意”統(tǒng)材。
切題的問題如此重要,而中學生作文中的選材毛病卻又常常出在這里。究其原因有二:
1.不勤于排列篩選
一些學生寫作文喜歡速成,提筆便寫,寫完后忽然感到還有更切題的材料。怎么辦?刪去重寫。倘在平時,倒也罷了;若是限時作文,刪吧不允許,不刪吧卻不甘心。這樣豈不搞得很尷尬7如果在動筆前給自己留點時間,將所有能夠想到的材料都集中起來,給它們排排隊,從中確定哪些材料該用,哪些材料不該用,哪些材料先用,哪些材料后用,經過一番排列篩選,就不會手忙腳亂、顧此失彼了。
2.不善于選用輔助材料
有的學生時常感嘆.同一件事、同一個人,別人寫出來就格外細致、生動.而一到自己手里就干癟得很。原因在于選材時只限于一些直接的、正面的表現(xiàn)主題的材料,而對那些間接的、側面的材料則熟視無睹,冷落不用。這些輔助材料表面看上去似與寫作意圖沒有多大關系,可是經過作者精巧的剪裁加工,卻可以出人意料地對主題起到烘托、反襯、強化的作用,使文章血肉豐滿,細膩感人。
二、真實姓策略:體現(xiàn)選材的“可信”度
清代學者錢謙益說:“真剛精金美王,偽剛瓦礫糞土也?!边@句話告訴我們在作文選材時,不只要看材料是否切題.還要看它是否真實,是否縣有“可信”度。只有真實,只有信實,文章才有生命力,才能感動人、打動人。選材真實包含兩方面內容:
1.生活真實:選取熟悉的材料
真實的材料,必然是為同學們所熟知的材料。法國藝術等待師羅丹說過:“最美的題材擺在你們面前,那就是你們最熟悉的人物?!笔煜さ牟牧?,寫起來才能得心應手。假如沒有登過東岳,決不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受;如果沒有見過廬山,一定不會產生“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共鳴。不置身于楓林晚景,哪有“霜葉紅于二月花”之贊嘆;不親歷水鄉(xiāng)春天,怎會直抒“能不憶江南”之胸臆。中學生們初學寫作,應該選取自己最為熟悉的人或事來寫。在童年的漫長記憶中,一定有我們終生難忘的趣事:在朝夕相處的伙伴中,一定有我們情投意合的摯友:在成長的日歷里.一定記載著我們的成功與失敗。何不把它們拿來,使之成為同學們作文的最佳題材。
朱白清的《背影》,一直是初中課本的保留篇目,感動過一代又一代讀者,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學子。然而這篇文章的語言極其質樸無華,何以這般感人至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寫的是自己的親身經歷、親身感受,人真事真,情真意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家庭是同學們生活的搖籃。家庭里有我們最熟悉的人和事,有我們最受感動的材料。這兒有溫馨有和諧,有天下最博大深沉、最細膩真摯的親情,父母之恩、祖孫之愛、手足之情……但這里也不常是寧靜的港灣,有時也會風波驟起,讓人好生煩惱。其實,親昵也罷,嘮叨也罷,攀談也罷,爭執(zhí)也罷,此間蘊涵的永遠是人類最圣潔的情愫。還記否?那委屈后的一句慰藉.那挫折后的一次撫摸,不似那春風細雨滋潤心頭?無須驚訝,家庭生活可能是平凡的甚至是平淡的,家庭故事可能是單純的甚至是單調的,但只要用心體會,努力挖掘出心靈深處某段不尋常的歷程,或許記下親人間的一個細小動作、一個細微情節(jié)、一個眼神、一種姿勢,以此傳達自己真真切切的親情感受和對家庭生活的深刻理解,就會寫出一個動人的家,讓人震顫,讓人其鳴。
選材真實是文章的生命保證。那些胡編亂造的所謂“感人”故事只會讓讀者反感。有一些學生為了表明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終不離“車上讓座”、“捐錢救災”“入小救人”等。我們希望社會充滿關懷,充滿和諧,可是我們不希望學生的文章里始終充滿假話、充滿謊言。俗話說:不真讀者無。選擇熟悉的材料,固然要拋棄那些胡亂地編造故事、想當然地塑造人物以及無中生有地捏造感情的做法。然而,如果一味地直錄生活,不作任何剪接加工,甚至把那些不成熟的感受、不健康的情調也帶進文章中來,這樣的文章只會黯然失色,何談動人?這也正是下文要談到的選材真實的又一方面。
2.藝術真實:提煉典型材料
沒有真實生活,就沒有文章的源泉。沒有藝術真實,文章就失去了感人的魅力,是謂“無假文章少”?!凹佟?,不是選材上的“虛假”,而是藝術上的“虛構”,即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技巧性的加工,如設置懸念、修飾語言等。它摒棄作文中對生活原封不動的反映,力求化實為虛、由虛而實、虛實相生。一堆亂石荒草.本無多少美感,很有可能成為掃除的對象,但在畫家筆下,卻是一幅絕美的天然圖畫。這“圖畫”,是畫家心之感悟,是一種藝術的真實。由“亂石荒草”到“圖畫”,有一個提煉加工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由“真”到“假”、由“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同樣,作家在選材中也常循此規(guī)律小到一句話,大至一個人物,都要作藝術處理進行必要的“包裝”。魯迅先生在《阿Q正傳》中,把現(xiàn)實生活里許多人相類似的性格綣縮并加以夸張集中于阿Q這個人物身上盡管阿Q這個人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沒有的,但他的性格卻能在許多人身上找出來。這個放大的、包裝了的阿Q性格,更典型、更集中地反映了人物的本質特征從而成為文學史上的不朽形象。這里要告訴同學們在作文中,無論是寫人、敘事還是狀物很需要豁達一點、變通一點、靈巧一點既尊重生活又不拘泥于生活原色,方能使文章達到反映生活、服務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目的。這樣的文童,才更富有積極感人的魅力。
三、新穎性策略:體現(xiàn)選材的“效”度
新穎的材料,就是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使用過的材料,抑或別人寫過卻還能從中寫出新意的材料。材料新穎生動,寫起來才能留有回味,讀起來才能生動活潑。這樣來選材.必能使作文產生令人耳目一新之效果。
學生在選材過程中常有這樣的團惑:自己與其他同學生活、處境沒什么大差別,日子平淡得近乎于單調,能有什么新穎的素材呢?寫同窗總難忘“半塊橡皮”,寫父母總牽扯到“一把雨傘”,寫愛心總離不開“希望工程”。諸如此類.把生活生硬分割,使人讀之生厭。特別是寫老師,一些同學的習作在選材上常犯“公式化”的毛病,一般都寫老師有一頭被粉筆染白的關發(fā),刻苦鉆研的精神,辛勤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yè),個別輔導,等等。不僅如此,許多學生的老師都有一個驚人的特點愛生病。好像學生特別喜歡老師生病如果老師不生病便沒有題材可寫了。這樣寫出來的老師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沒有個性,使文章笑去了生命力。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同學們對老師缺乏深入細致的了解缺少師生間的個性情緣,由于“眼中無師”和“胸中無師”,自然不會有“手中之師”,只好按頭腦中固有的“老師模式”憑空編造故事。不錯老師有老師的其性,他們?yōu)槿藥煴?、嘔心瀝血、對學生關懷備至但他們又有個性有的老師溫和有的老師嚴謹有的老師如朋友有的老師是長者;有的老師似一縷春風有的老師如一絲秋雨;有的老師像熱情的路標,有的老師如冷峻的航燈……凡此種種,都是寫作的極好素材,很可惜,這些個性化的老師,我們很多同學卻沒能留心。怎樣才能在作文中寫出新意,別具一格呢?用自己的慧眼去發(fā)現(xiàn)吧。其實生活中的美是無處不在的。有位學生獨辟蹊徑,從喜、怒、哀、樂四方面選取了四件事,展示了一位老師獻身教育事業(yè)的精神風貌。這位老師為學生的主動改錯而高興,為發(fā)現(xiàn)學生晨練掉隊而生氣為自己未能為老父送終而傷懷,為參加學生的畢業(yè)典禮而快樂。獨特新穎的四件事,生動地描繪出這位老師的形象,從而開辟了選材的新天地。
新穎的材料并不僅指那些新奇、新潮的事。選材新穎,不是要學生脫離生活,恰恰是要他們對生活予以觀照,用心體會生活。大凡從生活環(huán)境中選取的具有個性特點的材料都是新穎的,這些材料必須是從學生的心靈里歌唱出來的。我們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是那么豐富多彩,只要學生能留心體驗,筆觸何愁不開闊?
我們期待著中學生在作文中能自覺地遵循選材的可信度、準確度和有效度,能藝術地構建好自己的選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