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慶
作為一位教師,特別是作為一位班主任,常常會被這樣一些問題困擾:究竟什么樣的師生關系才會有助于教育、有助于學生的發(fā)展?教育活動究竟應當建立在什么樣的人際關系的框架里才是真正高效的和有活力的?教師的民主意識該如何體現(xiàn)?它對于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有哪些益處?
諸如此類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這樣的問題卻既形而上地指向了教育的本質,也形而下地指向了教育過程中的“管”和“放”、“紀律”與“自由”這些具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李希貴先生說,是“為了自由地呼吸”,它的本質就是培養(yǎng)人,完善人,解放人;既解放人的智力和心靈,也解放人的思維和情感。用東北師大歷史文化學院周鞏固教授的觀點來看,“真教育”應該是“真正的教育必須貫徹人文主義思想”。因為人及人的價值具有首要地位及意義,所以教育必須重視人的自由意志和利益,必須強調個人的價值和人對自然的優(yōu)越性,它直接關系到對人類生活的終極關懷,它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
當然,“解放”不等于“放縱”,“人文主義”也不等于“個人主義”。人文主義的先驅蘇格拉底就強調,一個公民應無條件地服從城邦的法律,守法即正義。對于教育而言,紀律和約束肯定也必不可少。但教師一定要思考:紀律和約束的目的是什么?制度到底是用來干什么的?是為了讓學生科檢查時不扣分嗎?顯然不是。一個淺顯的道理:一切紀律和制度都必須從關注人本身的需要出發(fā),脫離了人文關懷的制度,就只能成為束縛手腳的鐐銬??涿兰~斯在《大教學論》里就告誡人們:“一切紀律都當小心地施用,除了誘導學生去把他們的工作完全做好以外,沒有別的目的?!笨墒?,在做管理工作的時候,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班主任,都很容易犯一個錯誤,常常過于看重管理的權威,卻往往忽略了管理的終極目標。
比如,常常聽到,有的班主任對學生這樣批評:“這個事情我講過多次了,你為什么還要違犯?”可是我不禁要問:“因為是你講的就不能違犯嗎?這因果關系成立嗎?你講的就是對的嗎?”如果稍作反思,就可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就是管理的“權威思想”太重。
對班主任來說,管理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和學生一生的命運相比,權威算什么!如果以犧牲學生的前程命運作為維護管理權威的代價,這不但違背了管理的初衷,而且這種管理最終必然走向死胡同。
那么,到底該如何處理教育過程中的“管”和“放”、“紀律”與“自由”呢?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當然也無固定的方法。但“管”也好,“放”也好,無論何時,引導必不可少。因為只有引導才能觸及學生的心靈,只有觸及到學生的心靈才能獲得學生的認同,而自我認同的東西才能真正轉化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內在動力。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可以套用一下:“對學生的引導,首先是思想上的引導,其次才是行動上的引導?!币簿褪钦f,對班主任而言,重要的是觀念而不是方法。有了好的教育理念,方法可以創(chuàng)造出好多好多,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教師也應該有千差萬別的方法。
那么再回到之前提到的問題:究竟什么樣的師生關系才有助于教育、有助于學生發(fā)展?教育活動究竟應當建立在什么樣的人際關系的框架里才會真正高效和有活力?東北師大博士生導師姜英杰教授已經(jīng)給了答案:班級管理需要應用情緒智力。教師正確地覺知自己的情緒,正確地覺知學生的情緒,正確地引導學生覺知自己和同伴的情緒,這是構建優(yōu)良的師生關系、構建優(yōu)良的班級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和前提。
李希貴先生說:“一位教師如果不是從內心深處真正理解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他不僅不會去實施,他也不懂得怎么去實施?!彼詫處煻?,“情緒智力管理理論”,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還需要時間去理解,去消化,去實施。
美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告訴人們,教育從來都是最難的事。但是一個教師,尤其是一個班主任,就應該是一個“希望”的經(jīng)銷商。這個希望,在一個班中,在一個學校里,它既是個體的,也是班集體的,更是學校的。
《放牛班的春天》還告訴人們,教師以什么樣心態(tài)去理解生活,就將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對待學生,對待教育,沒有教師積極的情感就不可能培養(yǎng)出有健康情感的學生。
俗話說,真正的智者,能在學習中找到快樂;真正的強者,能在工作中找到幸福。一位教師,只有真正關注學生生命的成長,讓人文的思想在教育中閃光,才能帶領學生真正找到快樂和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