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字想必大家都認識,這就是甲骨文的“水”,本義是從山巖或峭壁上飛濺而下的山泉。從字形上看,中間有蜿蜒的曲線,用來表示水流,旁邊有若干個小點表示水滴或浪花,瞧,仿佛還看得出水流的動感呢。
《說文解字》說:“水,準也?!笨梢?,“水”也就是“平”的意思,我們今天老說水平水平、水準水準,就因為水這東西是最平的。木匠刨一塊木頭,鐵匠打造一個金屬平面,都沒有水平面那么平。
在造字時代,人們把水流的源頭叫“泉”,石壁上飛濺的山泉叫“水” ,由山泉匯成的水叫“澗”,山澗在地面匯成的清流叫“溪”,眾多小溪匯成的水流叫“川”,眾多川流匯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叫“江”。
先來看看川流不息的“川”, 是“川”的甲骨文字形,多么像“水”字,而川流中間小小的高地,用點來標出,就是“州”,“水中可居曰州”,所以最早不帶三點水的“州”指的就是水中之地。后來和行政區(qū)劃有關聯(lián),才又有“洲”這個字。
再來看“永”字,“永”就是“泳”的本字。 甲骨文字形就像是一個人在水中行走,激流從身邊穿過。“永”的本義就是人行河中,順流游泳。古人發(fā)現(xiàn)順流而泳可以游得很遠,因此“永”便有了“可持續(xù)不斷”的引申義。當“永”的“順流游泳”本義消失后,篆文再加“水”另造“泳”代替。如今我們說永遠、永久,可見水流曲折,永不枯竭,水是這個世界最永恒的。
在甲骨文中,動態(tài)的流水一般寫作縱向的或,靜止或漫流的水通常寫作橫向的,比如“昔”字。“昔”的甲骨文、金文字形,上面是水波浪,下面是“日”字。
字形的上部,像是江水波濤洶涌,象征著洪水肆意橫流,四處泛濫;字形下部,太陽落到了滔滔的江水之下,是說即使洪水這時已經(jīng)退去,也不要忘記曾經(jīng)遭受過的洪災。遠古時期,洪水泛濫,留下來的記憶,是不可磨滅的。因此“昔”的本義就是過往的時間。古人抵御災害的能力弱,對于遭受的災難往往印象深刻,久而久之,就用“昔”來代表過去。水下的日子,就是往昔。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說日子像水一樣流淌,那些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是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