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
10月中旬的一個傍晚,我突然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接聽之后才知道是孟繁禧先生。在此之前,我曾聯(lián)系孟先生多次,都沒有聯(lián)系上,原來在此之前他正在電視臺錄制書法講座,給我打電話的時候,剛剛結束了持續(xù)多日的節(jié)目錄制。采訪很快就定了下來,就在第二天的下午。
讓人印象頗深的是,采訪當天整個北京都被籠罩在濃重的霧霾里,孟先生卻找到了一處十分難得的靜謐而優(yōu)雅的地方——北京東三環(huán)的一家茶樓。當記者走進茶室的時候,孟先生正端著茶杯笑盈盈地迎接我。他那一頭白發(fā),精致的眼鏡,以及那一身雅致的中式服裝給記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彼時,面前的這位富有學者氣質(zhì)的書法家,無論如何也無法讓人聯(lián)想到他就是那個40年前在卷煙廠扛大煙包的工人。
幾十年來,孟先生腳踏實地,勤奮耕耘,“拿著本事等機會”,他幾乎沒有錯過任何一次人生中的重大機遇,終于從一名普通工人蛻變成今日名聞書壇的一位大家。
與書法為伴的青蔥歲月
孟先生從小就喜歡寫字,剛上小學的時候,他是班里寫字最好的學生。每次學習生字的時候,同學們都是在本子上寫,但因為孟繁禧的字寫得格外出眾,老師就會讓他到黑板上寫。到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孟繁禧的字寫得更好了,每次上完大字課,老師都會給學生們寫的字評分,如果學生的哪個字寫得好,老師就會用紅毛筆在那個字上面畫個圈,孟繁禧的作業(yè)本每次都會畫滿。
“小孩是夸出來的。”孟先生說,“棍棒相加的教育方式雖然也能讓孩子學習,但那是迫于無奈的狀態(tài)下被動的學習;相反,在鼓勵之下,孩子會很亢奮,這能激勵孩子做得更好?!闭且驗閺男〉玫嚼蠋煹牟粩喙膭?,孟繁禧才對書法情有獨鐘。
但是好景不常,當孟繁禧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爆發(fā)了,學生們都停課放假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假期從1966年夏天一直持續(xù)到1968年春天。
一個“不會打架,也不會爬墻頭,甚至連上樹都不會”的孩子該如何度過如此漫長的假期呢?這時,一個發(fā)小家里大量的藏書吸引了他,于是那間書房成了孟繁禧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們在那苦難歲月中的一個溫馨的港灣。在那一年半里,他讀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包括中國四大名著,以及外國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戰(zhàn)爭與和平》《紅與黑》《復活》等等?!半m然那時候年紀小,很多書都看不懂,但還是很愛看?!?/p>
1968年過完春節(jié),學校終于開學了,孟繁禧上了初中,同樣因為字寫得好,老師讓他每天在黑板兩邊書寫毛主席語錄給同學們學習。那時候,孟繁禧雖然喜愛書法,卻“不得要領,只是愛寫字而已”。
到了1970年,剛剛初中畢業(yè)的孟繁禧就面臨著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轉(zhuǎn)折。初中畢業(yè)之后,學生們就該走向社會了,他們面臨著分配工作,孟繁禧也不例外。那個曾經(jīng)熱愛書法,熱愛文學的孟繁禧,無緣自己喜愛的事業(yè),而被分配到了卷煙廠,開始了漫長的工人生涯。
在那個年代里,理想是奢侈的。孟繁禧每天只能按部就班地到崗,從事著簡單而繁重的工作,周而復始。“那時候就有點痛苦了”,并非因為勞累,而是內(nèi)心的極度空虛,“每天都重復著昨天的勞動,根本看不到未來?!泵舷壬貞浧鹉嵌瓮拢廊粴v歷在目,“有時候甚至下班回家的時候,走著走著都能掉出眼淚,我不想就這樣過一輩子?。 本瓦@樣,他又把寫毛筆字撿起來,利用工余時間練字。那時候有朋友問他,寫字將來的出路在哪兒呢?還不如畫畫,至少可以靠畫插圖和畫連環(huán)畫賺錢糊口。雖然他從未考慮過這個問題,但他還是對朋友說,“這是我畢生的愛好,將來我一定會有所成就?!被貞浧疬@段故事的時候,孟先生笑了,“其實當時說這句話的時候,我也沒有底氣。但我還是沒有放棄練字,并且從那時候開始系統(tǒng)地臨帖,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實現(xiàn)這個諾言?!?/p>
結識恩師康雍先生
有書法陪伴的日子過得很快,一晃就到了1976年。那年工廠里抽調(diào)一名工人到鐵道科學研究院子弟小學當老師,學校再抽調(diào)一名老師來工廠里體驗工人生活,為期半年。孟繁禧因為寫得一手好字,并且讀過很多書,就被選中去學校當老師了。在學校里,他結識了一位國學底蘊非常深厚的老師,當這位老師得知孟繁禧擅長書法之后,便將其引薦給著名書法家康雍先生。
當為期半年的教師生涯結束后,孟繁禧并沒有選擇繼續(xù)留校任教,他重新回到了工廠。到1977年,他被調(diào)到車間,負責貨物的入庫工作。那時候他每工作20分鐘,就可以休息40分鐘。在車間主任的特許下,他在車間里找到了個小課桌,自己又準備了一塊氈子,以及筆墨紙硯,利用休息時間練字。
那幾年因受到康雍先生的指點,孟繁禧的進步速度很快?!捌鋵嵖迪壬鷱牟粏渭兊慕o我講如何寫字,而是教會了我學習書法的方法,讓我受益終生。”
記得有一年北京舉辦了一次全國書法展覽,孟繁禧特意花了6毛錢買了一個16開的硬皮本,然后利用休息日,帶著干糧和水在展覽大廳里足足泡了一天。他認真地看每一幅字,然后用雙勾(即空心字)的方式把他認為寫得好的字都記了下來,足足寫了一本,然后心滿意足地回家了。到下一個休息日,他一大早就起來,帶著本子來到康先生家里給先生看。沒想到,康先生不但沒表揚他,草草看完后,就把本子放在一邊了,然后嚴肅地說:“寫字不能盲目崇拜,不能看誰都好。王羲之是書圣,但他也做不到字字都好。你要學會冷靜、客觀,甚至用‘婆婆看兒媳的眼光去看看別人的字,同樣也要這樣看待自己的字,這樣才能進步。”
這段話讓孟先生終生難忘,從此以后他便養(yǎng)成了“多看、多想、多寫”的學習習慣。所謂“多看”,就是多讀帖,領會作者用筆、結構的特點;“多想”,就是多思考,客觀分析作品;“多寫”,就是多臨帖,刻苦的學習精神是前進的保障。但孟先生強調(diào),“多看”與“多想”是“多寫”的前提,如果沒有客觀的判斷與思考,盲目的勤奮只能讓自己離成功越來越遠。
通過康先生的指點,孟繁禧在臨帖時也養(yǎng)成了一種習慣,他首先會把所要臨習的字帖完整、仔細地看一看,將帖中所有的字分成上、中、下三等,“上”者,反復臨寫,“下”者,盡量少看?!耙槐咀痔迷谑种?,能夠挑選出來供我們反復臨摹的內(nèi)容,不過百分之二十左右?!泵舷壬谂R摹歐陽詢《九成宮》時就是用的這種方法?!啊毒懦蓪m》一共1108個字,我以1/5的比例往下篩。最好的字也就200來個字,我反復地臨摹,舉一反三。比如我學會了‘王字,‘玉字就解決了,‘主字也解決了,觸類旁通。雖然我只臨摹200個字,實際上卻學會了更多的字。”
在日積月累的勤奮努力下,短短幾年里,孟繁禧在書法上就取得了很大的突破。直到1981年,孟繁禧突然接到了一個朋友打來的電話,對方問他是否愿意到中國京劇院(現(xiàn)國家京劇院)寫字幕。孟繁禧聽到消息后,喜出望外,他當然愿意去,這可是他做夢都想去都地方。
1981年11月,孟繁禧終于結束了自己長達11年的工人生涯,進入中國京劇院,開始了另一段豐富多彩的人生旅途。
拿著本事等機會
剛到京劇院的時候,“其實挺悲催的”。這個只有初中學歷的小工人,并沒有受到單位的重視,起初甚至連一張辦公桌都沒有。但孟繁禧并不在乎,只要讓他寫字,他就心滿意足了。就這樣,他安安穩(wěn)穩(wěn)地度過了3年寫字幕的新生活。
后來,孟繁禧跟業(yè)務處長到山東進行外調(diào),回北京后他負責寫調(diào)查報告。當院長看到這份報告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孟繁禧的寫作才能,于是馬上將其調(diào)為秘書科長兼院長秘書。
從此之后,孟繁禧在事業(yè)上如魚得水,步步高升。在京劇院多年的工作生涯,讓他深深的愛上了京劇這門傳統(tǒng)藝術。漸漸地,他發(fā)現(xiàn)京劇藝術深深地滋養(yǎng)著他的書法創(chuàng)作?!皶ㄊ且婚T非常抽象的藝術,它完全是通過抽象的線條的組合來感染你,讓觀者在有限的線條中聯(lián)想到極其豐富的內(nèi)容,讓觀者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這是書法的魅力。京劇也是如此,它也是一種非?!畬懸獾乃囆g,舞臺上的一桌二椅能夠代表許多意象,這是很寫意、很抽象的表現(xiàn)。演員們的一個眼神,一個姿態(tài),一個動作都能讓觀眾聯(lián)想到很多內(nèi)容,這與書法是相通的。通過對京劇的深入了解,我意識到,至約至簡的東西其實才是最為難能可貴的?!?/p>
隨著對書法藝術更為深入理解,孟繁禧在藝術生涯中又邁出了重要的一大步。1988年,他參加了“九成宮杯”全國書法大賽,并從48000余幅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特等獎的殊榮。翌年又在團中央和全國青聯(lián)主辦的“秦聲杯”全國青年書法大賽中榮獲了最高獎一等獎。
許多人以為,這連續(xù)兩次獲獎經(jīng)歷是孟先生習書生涯的重要轉(zhuǎn)折點。孟先生卻不以為然,“這是水到渠成的事,它自然而然地發(fā)生了,我也自然而然地面對。我看見很多人都因自己不得志而郁悶,我總會勸告他們,與其發(fā)牢騷,不如用這些時間刻苦鉆研,拿著本事等機會。否則,如果機會來了沒本事,那就真的無法‘得志了。”
在得到書界同仁的認可之后,孟先生再也沒有參加任何書法大賽,而是沉下心來,更加用心地研究書法。他以歐體楷書為根基,然后廣泛涉獵歷代碑帖,汲取所需之長,如虞世南的疏朗,柳公權的圓厚,王獻之的秀潤等等,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今日的書法的風貌。
回顧過去的幾十年,孟先生經(jīng)歷了“不得志”的十年,也經(jīng)歷了穩(wěn)步發(fā)展的十年,以及在浩瀚的藝術天地中自由徜徉的十年,但無論在哪個時期,他的初心都未曾改變。直至今日,這位名震中國書壇藝術家依然沉浸在那個單純的書法世界里,自得其樂。如今,已過耳順之年的孟先生依然腳踏實地,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奉獻。勤勤懇懇地在筆墨世界里耕耘,他覺得自己還沒有迎來那個藝術豐收的季節(jié),或許,他早已沉醉于這份耕耘的樂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