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松
慎談母錢——讀“太平天國母錢初探”一文有感
高大松
讀了《中國錢幣》2014年第六期,總第131期,趙后振、鄒志諒二位先生的《太平天國母錢初探》(下稱“太文”)一文,談一點自己對于目前探討得火熱的母錢這一課題的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關(guān)于母錢的歷史文獻資料和研究非常缺乏。目前收藏界除對嘉、道和以后的小平母錢以及個別的咸豐當十、大錢的母錢較少異議外,對清早期到乾隆及更早的明代和宋代到底有無母錢存留甚至本身有無母錢都有待考證。對于網(wǎng)絡(luò)上出現(xiàn)的康熙母錢和乾隆母錢,筆者認為在整體母錢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和確鑿證據(jù)出現(xiàn)之前,很難去認定一枚康熙或乾隆錢幣是否母錢。盡管日本的雍正錢譜里有幾枚所謂的母錢,網(wǎng)絡(luò)甚至個別博物館也出現(xiàn)所謂的雍正母錢,我依舊持相同的觀點。
“太文”中的兩枚有彩色圖片的太平天國母錢,獅城陳光楊先生的那枚字體確實精整,但是否就能認定是太平天國的母錢還是值得探討的。判定太平天國母錢本身并無一定的標準,如果按照差不多同時期、比較多見的嘉、道甚至光緒小平的母錢來比較,此錢很難稱是母錢。而文中另外一枚孫仲匯先生收錄在《古錢幣圖解》一書里的那枚,“太文”稱為大開門標準器。筆者認為,從圖上看此錢文字筆畫較清朝中晚期的母錢字畫粗太多了,其是否母錢值得繼續(xù)探討,很難說是開門品。
如果按照“太文”所說,“清官方審核鑄造母錢流程和太平天國有較大差別”“清官方制母標準和母錢精整度遠在太平天國之上”,不能以清朝的標準衡量太平天國母錢。那么衡量太平天國母錢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在無文獻資料佐證,不知道太平天國鑄錢流程和標準的情況下,又怎么得知“太平天國和清朝的鑄錢標準有較大差別”并“不如清朝的精整”呢?又怎么進一步知道“不同時期、不同鑄地的太平天國母錢工藝及狀態(tài)截然不同呢”?
在目前古幣收藏氛圍日益火爆的情況下,網(wǎng)絡(luò)上充斥著大量的關(guān)于母錢的各種信息,很多觀點都是個人的主觀認識,并無任何文獻資料支持和考古實物佐證。在此氛圍下,雖然我們期望出現(xiàn)關(guān)于母錢的學術(shù)文章,但希望這些文章的觀點有可靠的論據(jù)和科學方法的支撐。為了中國古幣的未來健康發(fā)展,請慎談母錢。
最后對于鄒志諒的辭世表示深深地遺憾和哀悼。
(責任編輯劉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