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
大洋洲英制硬幣簡史
周旭
英國的貨幣制度起源悠久,早在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時期,就出現了鎊-先令-便士的貨幣體系。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建立及擴張,其貨幣制度也被推行到世界各地,并在國際貿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影響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60年代以后。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和太平洋諸島嶼,17世紀以后開始被歐洲各國殖民者侵入,而其中絕大多數殖民地均為英國所建立。因此,英國的貨幣體系對于大洋洲各地區(qū)影響很大,而英制貨幣也成為大洋洲諸國經濟歷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部分位于大洋洲的英屬國家及地區(qū)獨立發(fā)行過專屬硬幣,其中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斐濟,而其他的英屬地則或僅發(fā)行過紙幣或沿用澳大利亞及新西蘭貨幣。
澳大利亞是大洋洲最為重要的國家,而英國對澳大利亞的殖民活動也開展最早,經濟活動最為廣泛,因此其貨幣歷史也最為豐富。由于距離遙遠,難以從英國本土運送足夠的貨幣到澳大利亞諸殖民地,所以物物交換成了早期澳大利亞經濟活動的一大特色,各種貨物,尤其是朗姆酒成為主要的交換媒介。此外,外國貨幣,尤其是在南亞地區(qū)流通很廣的西班牙里亞爾銀元此時也成為市場上的主要通貨,這些銀元還被切割以便于小面額支付為了改變貨幣流通的混亂局面,新南威爾士總督拉科倫·麥考瑞于1813年在將近四萬枚西班牙8里亞爾銀元上打孔,并在圓環(huán)和中心部分上分別加蓋面值,其中圓環(huán)部分面值為先令,中心部分則為15便士 (彩頁1圖1)。這一 “創(chuàng)新”也使得通孔銀元成為澳大利亞早期貨幣的重要代表,而且由于被穿孔的原銀元版式的各種差異,也增加了其珍罕性。雖然高面值硬幣的供應問題后來得到解決,但是低面值輔幣的短缺則仍然持續(xù),很多企業(yè)和商店都利用自身信用,開始自行鑄造發(fā)行低面值銅質代幣。這些代幣上面往往鑄有企業(yè)名稱而并無面值,其規(guī)格大小則與當時英國的半便士和一便士銅幣相等 (彩頁1圖2),此外也有少量的銀質代幣存在。到19世紀60年代,隨著英國銅幣供應逐漸增加,澳大利亞各殖民地逐漸用官方鑄幣取代并回收這些代幣。根據統計,總共有124家企業(yè)發(fā)行了代幣大多數澳大利亞代幣存世量都不少,不難找到,不過其中也有一些珍稀品種,如1823年塔斯曼尼亞1先令銀質代幣,1858—1860年悉尼賀加斯和埃里克森公司3便士代幣等。
澳大利亞發(fā)行金幣的歷史相當悠久,其發(fā)行的首枚金幣是 “阿德萊德鎊”,同樣是臨時代幣性質的錢幣 (彩頁1圖3)。1852年,與維多利亞殖民地接壤的南澳大利亞受到淘金熱
的影響,居民大量外出淘金,導致銀行被擠兌,金幣外流,同時銀行又收兌大量黃金,為維持經濟秩序,于是自行發(fā)行金幣。阿德萊德鎊由于是臨時貨幣,所以流通時間短暫,且由于其比英國金鎊略重,所以后來被大量熔化,存世極少。由于黃金產量巨大,運回本土鑄造十分困難,倫敦皇家鑄幣局于1855年在悉尼建立了分廠,亦即后來的悉尼鑄幣廠,同年開始鑄造面值為半索維林和1索維林的金幣,這些金幣與英國本土金幣設計不同,在其背面標有 “悉尼鑄幣廠”“澳大利亞”等字樣,而這些金幣也可以在除新南威爾士以外的澳大利亞諸殖民地流通 (彩頁1圖4)。這些金幣在當時并不很受市場歡迎,可是由于其獨特性卻很受當代錢幣收藏者的喜愛,價格也高于一般的索維林金幣。由于金本位貨幣體制下對于黃金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從1871年起澳大利亞金幣采用了和英國本土一致的設計,以利于海外流通,隨后在墨爾本和珀斯也先后建立了鑄幣廠鑄造索維林金幣,這也使得澳大利亞成為英國海外諸殖民地中擁有皇家鑄幣局分廠最多的地區(qū) (另外三家分廠分別在加拿大的渥太華,南非的比勒陀利亞和印度的孟買)。這些鑄幣廠鑄造的索維林金幣都鑄有廠標以示區(qū)分。澳大利亞聯邦建立以后,索維林金幣仍然繼續(xù)鑄造,直到1931年為止,而半索維林金幣則鑄造到1918年。除了這兩種常規(guī)面值以外,悉尼鑄幣廠還分別在1887年和1902年鑄造了2鎊和5鎊金幣,因為這些金幣僅作紀念之用,且發(fā)行量僅有數枚,故此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
澳大利亞聯邦建立以后,聯邦政府獲得貨幣發(fā)行權,并開始籌備發(fā)行貨幣以取代市面上流通的各種地區(qū)性及私人貨幣。1910年開始,澳大利亞鎊成為澳大利亞聯邦的官方貨幣,其價值與英鎊相等,同樣采用金本位。同年起,澳大利亞開始發(fā)行3,6便士和1先令及1佛羅林 (2先令)銀幣,次年,又發(fā)行了1/2和1便士的銅幣,這些硬幣的規(guī)格和含銀量均與當時英國流通的硬幣相同。一戰(zhàn)之后,英國從1920年開始將流通銀幣的含銀量降低到50%,然而澳大利亞仍然維持92.5%的含銀量。1946年以后,澳大利亞才開始發(fā)行50%含銀量的銀幣,直到60年代為止。由于愛德華七世于1910年去世,所以鑄有他頭像的流通銀幣僅有1910年一個版本,其背面圖案全部是澳大利亞國徽。隨后發(fā)行的喬治五世版本銀幣,在錢幣背面的設計上也延續(xù)了同樣的設計 (彩頁1圖5),而1/2和1便士銅幣的背面則僅有面值、年份及國名等。喬治六世版錢幣則在設計上做出了重大修改,除6便士仍保持原有設計以外,其余面值的錢幣都采用了新的更有本地色彩的設計圖案,如1/2和1便士背面改為袋鼠圖案,3便士的背面為麥穗,1先令背面圖案為美利奴羊等。此后的伊麗莎白二世版本也延續(xù)了喬治六世版的設計 (彩頁1圖6),而這版硬幣也和同時代的其它英屬地錢幣,如南非、南羅德西亞、新西蘭等形成一個系列。1937-38年,澳大利亞以喬治六世加冕為契機首次發(fā)行了1克朗 (5先令)銀幣,正面為喬治六世肖像,背面為王冠圖案 (彩頁2圖7),1937年發(fā)行量高達100余萬枚,但是第二年就銳減為10萬余枚,由于流通不廣,未能繼續(xù)發(fā)行。除了流通貨幣之外,這一時期澳大利亞還發(fā)行了四枚紀念幣,均為1佛羅林銀幣,最早的是1927年發(fā)行的堪培拉臨時國會大廈開幕紀念幣,由墨爾本鑄幣廠鑄造,使用了當時少有的高浮雕鑄造技術 (彩頁2圖8)。接下來又于1934年發(fā)行了紀
念維多利亞及墨爾本建立百年的紀念幣。這枚紀念幣和其余直接進入流通領域的紀念幣不同,以3先令的價格溢價出售,這也導致這枚紀念幣難以銷售,最后僅售出54000枚,余下的硬幣則被回爐銷毀,這也使其成為澳大利亞佛羅林硬幣中最為罕見的一枚 (彩頁2圖9)。其余兩枚紀念佛羅林均在二戰(zhàn)后發(fā)行,分別為1951年的澳大利亞聯邦建立50周年和1954年的女王訪問澳大利亞紀念幣。
由于澳大利亞錢幣發(fā)行時間長,版式眾多,所以珍稀品種頗多,各面值硬幣均有一些發(fā)行量很小的 “關鍵年份”。而最為著名的珍貴品種包括1930版1便士,1922版3便士疊蓋1921錯版等。由于英制貨幣體系繁瑣復雜,使用不便,澳大利亞政府于50年代末開始探討改革貨幣體系的可能性,并于1963年宣布在1966年采用十進制貨幣系統。由此,6便士以上的舊版硬幣均發(fā)行到1963年為止,而1/2、1、3便士三種面值則發(fā)行到1964年。
在整個澳鎊流通時期,澳大利亞貨幣的購買力都很強,通貨膨脹也不明顯,與工資漲幅基本同步。以南部的維多利亞州為例,1911年主要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如下:4磅面包4便士每個,黃油18便士每磅,牛奶5便士每夸脫,而戰(zhàn)后的1950年,4磅面包8便士每個黃油26便士每磅,牛奶11便士每夸脫。而1910年男性工人的年均工資為157鎊16先令便士,到1950年,這個數字則增加到296鎊3先令6便士。這說明在20世紀上半葉,澳大利亞的生活水平基本保持了穩(wěn)定,同時,新技術的應用也帶來了生活質量的提高,比如人造黃油引入市場以后,使黃油價格一直維持相對穩(wěn)定的水平。
新西蘭鎊原與英鎊、澳鎊等值,并使用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硬幣。然而由于受到大蕭條的影響,新西蘭的農業(yè)出口受到重創(chuàng),導致其對英鎊匯率大幅貶值,從而不得不從1933年起開始鑄造本土硬幣,包括1/2、1、3、6便士、1先令、1佛羅林、1/2克朗和1克朗共種。這些硬幣的大小規(guī)格和同時期的英國本土硬幣一致,含銀量也是50%。新西蘭硬幣也延續(xù)了20世紀30年代以后英屬地錢幣設計的一貫風格,包含了毛利文化以及當地特有動物等內容。如1/2便士、3便士、1先令錢幣背面分別采用了毛利項飾Hei-tiki、毛利武器Patu以及手持長矛的毛利武士等圖案 (彩頁2圖10)。而1便士、6便士以及1佛羅林則使用了圖伊鳥、北島垂耳鴉以及新西蘭的國鳥鷸鴕 (幾維鳥)。在大洋洲諸國中,僅有新西蘭發(fā)行了1/2克朗硬幣,其背面圖案為新西蘭國徽。1947年以后,3便士以上的硬幣從銀幣改為銅鎳幣,規(guī)格不變,直到1965年停止發(fā)行為止。
這一時期絕大多數新西蘭硬幣發(fā)行量都很大,也有部分較難收集的年份,如1935年版喬治五世3便士最為少見,發(fā)行量也僅有4萬枚,一向為新西蘭錢幣收藏者所追逐。193年版喬治五世佛羅林、1942和1944年版喬治六世佛羅林和1/2克朗等的發(fā)行量也不是太多。另外,1940版的1/2克朗是新西蘭建國百年紀念幣,雖然發(fā)行量不大,但是由于收藏者手中沉淀較多,所以存世好品并不算少 (彩頁2圖11)。
1克朗硬幣在新西蘭并非常備面值,在歷史上其僅發(fā)行過三枚1克朗硬幣,均為紀念性質。其中最為珍貴的是1935年發(fā)行的紀念1840年 《懷唐伊條約》簽訂的紀念克朗,根據目錄記載,這枚紀念幣連同精制幣僅發(fā)行了1100余枚,由于發(fā)行量極小,也使得這枚
銀幣成為新西蘭最為知名和珍貴的硬幣之一 (彩頁2圖12)。其余兩枚克朗幣則十分常見,分別是1948年的喬治六世訪新紀念和1953年的伊麗莎白二世加冕紀念。
1967年以后,新西蘭同澳大利亞等國一樣改革了貨幣體系,舊版紙幣和硬幣都被收兌并退出流通領域。但是相對于澳大利亞,在新西蘭新版硬幣和舊版硬幣仍然有一定的連續(xù)性,5分,10分和20分硬幣與6便士,1先令以及1佛羅林舊幣的大小規(guī)格和價值都相同,而這三種舊版硬幣在貨幣改革以后仍然可以作為流通貨幣使用。
與新西蘭的情況相同,斐濟也迫于大蕭條的影響而從原有貨幣體系里面獨立出來,并于1934年開始發(fā)行專屬硬幣,這組硬幣包含1/2、1、6便士、1先令及1佛羅林5種,1947年以后又增加了3便士。斐濟硬幣同其他的同系列英屬硬幣一樣,富有地域特色,1/2和1便士帶有中孔,這在英屬硬幣里面也并不鮮見,如南羅德西亞,英屬印度,英屬東非等地也發(fā)行過類似設計的硬幣。而較高面值的硬幣除了正面的英王像外,在背面也分別鑄有當地民居、海龜、帆船和斐濟國徽等圖案 (彩頁2圖13)。6便士以上的銀幣與英國本土銀幣規(guī)格相同,含銀量亦為50%,只有1942—1943年由美國舊金山鑄幣廠代鑄的銀幣含銀量為90%。二戰(zhàn)結束后,隨著英國、新西蘭等國不再使用銀幣,斐濟也于1957年開始發(fā)行銅鎳材質的伊麗莎白二世版硬幣以取代銀幣,直到1969年改用斐濟元為止。
在這組硬幣中,1/2便士只發(fā)行到1954年,發(fā)行量也比1便士硬幣少得多。而1936年版的1便士則標明 “愛德華八世”字樣,成了這位國王短暫在位期間所發(fā)行的不多見的錢幣 (彩頁2圖14)。在高面值銀幣中,喬治六世頭像銀幣版式較多,可以分為三版,包括1937年大頭版,1938—1945年小頭版,以及1942—1943年高銀美國版 (彩頁2圖15),前兩種發(fā)行量都很少。而發(fā)行量最大也最為常見的除1942—1943年喬治六世高銀美國版硬幣外,當屬最初發(fā)行的1934—1936版喬治五世頭像銀幣。至于戰(zhàn)后發(fā)行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版銅鎳幣則發(fā)行量很大,較易搜集。
(本文部分資料和圖片來自互聯網,其原始出處無法一一備載,故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責任編輯 于 放)
《紙幣三百六十行》出版發(fā)行
由石長有、陳曉榮編著的中國錢幣叢書乙種本之七 《紙幣三百六十行》已由中華書局出版發(fā)行。該書收錄18大門類360多個官私行當發(fā)行的錢票、代價券、贈券、找零券等信用貨幣400余種,從不同層面解讀錢票發(fā)行的背景及特點,如典、當、質、押、按等都屬于典當業(yè)。他們之間有什么不同,糧店、糧棧、糧行都是糧食系統有什么區(qū)別,藥房、藥棧、藥局、藥號、藥莊、藥室各有什么特點,等等,在本書里都能找到答案。
總之,民間錢票浩瀚如海,在發(fā)行的興盛時期,占全國貨幣流通量的一半以上,在某地區(qū)起著代理國庫的作用。當地百姓流傳著 “行不行廣興隆”、“中不中復盛公”、“掏腰包不用看,就知人和?!钡人渍Z。
該書彩印463頁,一圖一解。定價120元。購書請與中華書局聯系。電話:010-634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