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
漢語真是一種奇妙的語言,譬如腳這個字,就能組出很多奇妙的詞。像馬腳,馬自然有腳,不過人們一般不說馬腳,而說馬蹄。人們說馬腳時,通常是指破綻,所謂露馬腳是也。還有蹩腳這個詞,也很有趣。此詞源自土話,也跟馬有關(guān)。據(jù)說古代,在馬的交易中,蹩了腳的馬是要被殺掉的,因為蹩腳的馬一點用處都沒有,卻不會省絲毫的飼料。蹩腳這個詞的幾重含義(1.吳語詞,質(zhì)量低劣的;2.不老練的或不圓滑的;3.失意潦倒)都是從這延伸出來的,仔細琢磨,真的很有趣味。
在古今漢語里,還有一些東西本來是沒腳的,可是跟腳組合之后,其含義立刻就豐富起來了。杜甫的詩《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中有一句“雨腳如麻未斷絕”,詩人用雨腳比喻隨云飄行、長垂及地的雨絲,你不妨閉上眼睛想想這句詩的畫面,雨似乎真的是有了腳,非常形象生動。無獨有偶,詩歌里還有云腳。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起首兩句就說:“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痹颇_指低垂的云,是接近地面的云,多見于將雨或雨初停時。云有腳,而且低,只三字就描摹出早春杭州西湖的可愛之處,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的欣喜之情。宋代的秦觀也有詩云:“云腳漸收風(fēng)色緊,半規(guī)斜日射歸船。”秦少游看來是深得白樂天云腳三昧啊。
與此相類的還有陣腳。陣腳常見于古典詩詞和小說中,指作戰(zhàn)隊伍的最前方,也可指戰(zhàn)斗隊列。其他如鬢腳、注腳等詞,也很有特色。鬢發(fā)、注解均無腳,而一旦與腳搭配,便顯得那么恰當、生動。
現(xiàn)代漢語里也有一個痛腳,非常形象。痛腳指疼痛的腳,用以比喻短處或把柄。痛腳此詞大約起于清末,現(xiàn)代漢語里屬常用詞。疼痛無色無形,只是一種感覺,卻偏偏給它配上腳字,那種被拿捏得不舒服的勁兒就透了出來。
著一腳字,這些奇妙的詞就似乎能夠遍地走,直走入我們的腦海里了。漢語之奇妙與凝練,盡在此矣。
(馮忠方摘自《潮州日報》201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