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偽裝的問題
□ 封 林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天晚上,一個人在路燈下找鑰匙,路過的人問他把鑰匙丟在什么地方了,他說丟在巷子里了。路人問:“鑰匙丟在巷子里,你為什么要到這里來找?”那人說:“這里有燈,巷子里沒燈?!?/p>
大家可能覺得這個故事不可思議,覺得我們不可能犯這么愚蠢的錯誤,可是如果把“找東西”換成“找問題”——一個人遇到困惑時,會怎樣概括、表述自己的問題,你就會發(fā)現(xiàn),故事里“找錯地方”的狀況其實是很常見的。
在心理咨詢的初期,咨客常常會有意無意地用“不對”的問題去誤導(dǎo)咨詢師。比如,一個咨客起初說自己的生活非常空虛,他希望得到一些建議去改變這種狀況。如果咨詢師草率地將此當(dāng)成“問題”,提出發(fā)展興趣愛好、設(shè)立生活目標(biāo)、尋找存在感等建議,一番折騰之后咨客感覺根本沒有什么改進。直到有一天,咨客說起自己在單位里和同事關(guān)系不好,被孤立,咨詢師才恍然大悟:原來人際關(guān)系的困擾才是更像問題的“問題”,之前所謂的空虛、沒意思,只是孤獨、缺乏歸屬感帶來的后果。
一個人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決定了他將在何處尋找答案。按理說,切中要害、找準(zhǔn)問題,才最符合人的利益要求,可為何我們會搞錯問題,在錯誤的方向上浪費精力呢?
故事里的方向性錯誤是因為“有燈方便”,我們搞錯問題同樣是為了尋求一種方便——避免痛苦。
一個人說自己空虛、無聊和承認(rèn)自己被排斥、孤立,喚起的痛苦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前者涉及不到強烈的情緒,后者則會觸動羞恥、傷心、憤怒、無助等許多痛苦的體驗。而痛苦是我們本能想要躲避的,所以心靈常常會出于“自我保護”,粉飾出一個讓自己舒服一些的問題。
心靈動用這種魔法其實是非常頻繁的,只是因為這個過程是下意識的,大家很少覺察而已。
前段時間,我的一位好友同我聊起自己的困惑,她的原話是“近來做事特別不投入”。我很了解好友的個性,她的責(zé)任心極強,所以當(dāng)她以“我不投入”這樣一種方式歸納自己的問題時,我心存懷疑,請她作進一步的說明。她告訴我,有位她非常尊重的領(lǐng)導(dǎo)給她安排了一項工作,她描述的這項工作需要“狼性”的心態(tài)才能完成,而依據(jù)我對這位朋友的性格、價值觀的了解,她是不喜歡做這種事情的。當(dāng)我把“你可能根本不想做”的看法反饋給她的時候,她這才意識到并非是自己“責(zé)任心少了,不投入”的問題,而是她內(nèi)心深處抵觸這項工作。為什么一個明顯由“工作性質(zhì)”這個外因帶來的問題,朋友卻意識不到,非要錯誤地跑到“工作態(tài)度”這個內(nèi)因上去尋找呢?因為那位領(lǐng)導(dǎo)是她非常敬重的人,如果她切中要害,就意味著要質(zhì)疑、抵觸“重要的人”,這無疑將引起焦慮和不安,所以她無意識地將目光轉(zhuǎn)向了別處,從“工作態(tài)度”上尋找問題。
走進心理咨詢室的人常常會詢問咨詢師:“我的問題多久可以解決?”而咨詢師此時可能在想:“要花多久你才有勇氣觸及真正的問題呢?”
人矛盾的地方在于,我們因為遇到困惑、痛苦、阻礙而產(chǎn)生問題并想去解決,但又想遠離痛苦,不愿離“源頭”太近,所以常常只是在門外打轉(zhuǎn)。尤其是那些重大的困擾和創(chuàng)痛,我們要承受強烈的不安,才能逐漸走近它、看清它、正視它,并找到出路,而此間需要的勇氣可想而知。
(摘自《讀者·原創(chuàng)版》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