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發(fā),屈豐,米樹文,龍軍
(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興義562400)
標本與模型輔助教學效果差異的研究
崔玉發(fā),屈豐,米樹文,龍軍
(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興義562400)
目的以人體解剖學教學為例,研究標本與模型輔助教學效果的差異。方法讓對照組學生仔細觀摩模型;讓實驗組學生反復甄別教學標本,驗證其結構。兩組均由同一教師對同一內容進行教學,同時用相同內容進行測試,對測試成績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21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實驗組測試成績高于對照組,且有顯著性差異。結論使用標本教學效果優(yōu)于模型。
實驗教學;標本;模型;人體解剖學
標本是很重要的直觀教具,對學生來說,具有真實性和好奇感,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模型,形象逼真,使用方便,易于管理,價格相對便宜,對教師、學生身心幾乎無毒副作用,是師生都很喜歡的教學資源。這兩種教學資源,哪一種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更顯著?可否相互替代?對此,本文以人體解剖學教學為例,介紹如下。
1.1 對象
以我院2014級高職護理專業(yè)2班109人,3班108人為研究對象,2班作為對照組,3班作為實驗組。兩組學生均為2014年參加全國普通高考,被正式錄取的護理專業(yè)學生。
(1)兩組的人體解剖學理論教學均由具有副教授職稱的同一教師講授。使用的教材是《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紿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傅文學主編。運動系統(tǒng)教學內容:顱骨、軀干骨、四肢骨、骨連結和肌理論教學各兩學時,理論教學過程中均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2)兩組的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均由具有副高級實驗師職稱的同一教師指導。顱骨、軀干骨、四肢骨、骨連結和肌各安排兩學時完成實驗教學任務。對照組使用模型進行實驗教學;實驗組使用標本,讓學生觀摩、辨認其結構。
1.2 評價方式
(1)運動系統(tǒng)理論與實驗教學任務完成后,立即對兩組學生同時使用相同的試卷進行測試。將全身骨、骨連結、淺層肌制成圖片,以序號所指為測試內容,要求學生寫出正確答案。每題5分,共20題,其中1~6題要求寫骨的名稱,7~12題要求寫出骨上的名詞結構,13~15題要求寫出關節(jié)的名稱,16~20題要求寫出淺層肌的名稱,均為明顯的體表標志。
(2)對兩組的測試成績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21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類數據進行t檢驗,P<0.05有顯著性差異。
2.1 試卷回收
對照組109人,收回有效試卷105份,有效回收率96.3%;實驗組108人,收回有效試卷105份,有效回收率97.2%。
2.2 學生成績分布(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成績分布
兩組經t檢驗,P<0.05,有顯著性差異。
3.1 實驗組測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
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測試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使用標本教學效果優(yōu)于模型。
3.2 原因分析
模型因形象逼真,便于觀摩,學生可反復觀摩、驗證解剖結構,易于記憶。標本因真實,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可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加強了記憶效果。所以,兩組及格率均較高,但實驗組教學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在教學過程中,雖然使用模型輔助教學效果也不差,但使用標本輔助教學效果更好,標本的真實性是不可替代的,若二者相互補充,可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實驗室應加強標本的制作、使用和管理,應用標本輔助教學,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G424.1
B
1671-1246(2015)17-0102-01
貴州省黔西南州科技局科普計劃“人體標本制作與保存技術應用”(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