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 暉
美術色彩元素在電影畫面中的視覺傳達效果研究
廣暉
電影是視覺與聽覺的藝術和技術,本文探究電影與顏色的關系,色彩可能對人類情緒產(chǎn)生的影響,尤其對黑、白、藍、綠、紅幾個典型顏色的生理與心理效應作一討論,同時區(qū)分色彩的冷暖、明暗、深淺、進退等形式如何在電影鏡頭下劃分電影時空,建構電影結構。除此之外,列舉幾件電影畫面,分析攝影師如何借用西方美術大師畢加索、提香、竇加等人的繪畫作品,描繪動人的鏡頭,同時揣摩美術作品的色彩所隱喻文化理念,以及這些高度象征意旨的符號語言欲想構成的色彩寓意。
電影畫面如此有力,使得電影劇本制作者、導演、藝評家不得不承認電影是一種世界通用語言,直接與人類的感官產(chǎn)生共鳴,使人們的心靈為之感動。[1]傳達電影的語言形式有很多,色彩、光線、運動、環(huán)境、空間、場景,大聲的、優(yōu)美的表達復雜而有趣的畫面交響樂章。尤其色彩之于電影,猶如修辭學之于文學,濃稠而熱烈的紅色,在人類血管里流淌著同樣的色彩;仰望浩瀚的天,是悠遠流動的藍,顏色是沉默的語言,在電影畫面中卻占有無可替代的角色,無論是黑白還是彩色,都是電影創(chuàng)作者手中的利器,或可抒情、或可諷刺、或可象征、或可表意,勾連呼應,統(tǒng)領全局,表露創(chuàng)作者獨到的美學要求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能開啟視聽者的想象,在具象畫面的顏色構造中,領悟流動藝術的視覺美感。
當人的眼睛只感受到周圍光線的強度,我們便處于黑、白、灰的影調(diào)中,在亮度低的情況下,眼睛只能看到物體的影子,在有光線的地方,就可以看到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譜,當然如果沒有色彩視覺能力的人,就看不到周圍的物體。豐富多樣的色彩又可分介于白色與黑色之間,各種深淺不同的灰色調(diào)的無彩色,以及不同明度的有彩色。然有彩色又有取決于光線波長的色調(diào)、在色彩徑向上判斷色彩純凈程度的純度以及表現(xiàn)色彩明亮程度的明度三屬性。好的電影必須具備好的配光師,使各個鏡頭的色彩真實地反映電影導演、劇本、攝影師對影片的要求,將抽象的氛圍具象的傳達,使相鄰的鏡頭在色彩上順暢的連接。[2]但是,當人的視錐細胞對光譜中的紅、綠、藍任一波段不敏感,無法完整接受光譜波段,失去體驗視覺觀感的經(jīng)驗。
當視覺能力正常人觀看某種顏色時,我們的大腦很大的程度上并非探測顏色本身,而是探測該顏色與周遭顏色對比的狀況,這種現(xiàn)象稱作“同時彩色對比”。當眼睛看到某一強烈信號的時候,色彩也會遵循“適應“原理,降低對該色的敏感度,當二個顏色靠得極近的時候,人的眼睛無法區(qū)分,于是產(chǎn)生了色彩“空間同化“的情形,這個時候,人眼便開始遵循彩色調(diào)加的原理,將兩個顏色融為第三種顏色。色彩空間同化最典型的美術顏色例子,就是印象派(Impressionism)延生出來的“點彩派”(neo-impressionism)又稱“新印象派”。該派創(chuàng)始人喬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的《埃菲爾鐵塔》《浴》等作品,都不是將顏色平涂于畫面,而是一點一點地戳在畫布上,連相同顏色的地方也是這么做,但多數(shù)是不同顏色交替戳上去的,以形成畫家想呈現(xiàn)的色彩,這就是顏色的同化效應。在電影應用上,就是盧米埃兄弟發(fā)明的奧托微粒彩屏法(Autochrome process)。同樣用紅、綠、藍三色的土豆淀粉顆粒作為照相干版的濾色層反轉(zhuǎn)顯影,投射光觀看較暗的彩色影像。影像有一定的顆粒感,便是法國點彩畫派的視覺效果。20世紀20年代,被稱為“盧米埃爾西尼彩色”用于電影,到了30年代又被稱為杜菲彩色反轉(zhuǎn)片(Dufaycolor)使用。色彩在電影除了具有空間性還有時間性,彩色還可以用以演示余像,即視覺殘留。另一種利用視覺刺激的潛隱期,使人們產(chǎn)生視覺站流的錯覺,像是Benham陀螺轉(zhuǎn)圓盤,就是由于光的高頻率運轉(zhuǎn)和潛隱性造成的視覺圖樣,他所演示出的圖像結合時間序與影像,也可以說是電影的前身。
看電影引發(fā)情緒起伏,電影里的顏色是否也會激起人們的情緒反應?答案想必是肯定的。色彩經(jīng)過神經(jīng)脈沖不僅去向了大腦,還會通過視丘下部的腦下垂體和松果腺。人們有理由假設所看到的顏色會對觀察者的身體產(chǎn)生反應。心理學和生理學家相信這一點,并且不斷做實驗證實顏色如何影響人的身體。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人們會因為受到生物本身、生理、社會、文化環(huán)境等元素對色彩產(chǎn)生不同反應。例如暖色效應、冷色效應,其中暖色包括紅、橙、黃等色系,這些顏色會使人們感到溫暖、安逸、興奮、幸福和舒適。冷色通常包括紫、藍、青、海綠色系,與之相聯(lián)結的情感像是和平、憂傷、退縮、壓抑。有意思的是,人們置身于不同的色彩環(huán)境中,主觀意識電影時光流速也是不同的。尤其當人們在長波系列的暖色環(huán)境里,大多數(shù)人感到時間過得比較慢。例如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店,常用暖色讓客人在短暫的時間里感到頗長時間的放松感。相對需要人們有耐心的場所,例如醫(yī)院照護、訪客接待室、辦公區(qū),就會使用波長較短的冷色系。[3]
同樣,顏色在不同文化語境下常有不同的象征意義。例如:白色在中國社會象征不祥的死亡喪葬,但在日本卻是幸福的結婚喜事;相反地紅色在中國表示吉祥寓意,但是在日本卻是不祥的預感,甚至在西方有沖突暴力的隱喻。在工業(yè)、商業(yè)設計、時裝、廣告以及電影影片畫面,顏色都是能引發(fā)人心的有利工具,因此以下簡單梳理電影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幾款典型色彩和心理效應。
暖色系里,紅色能刺激腎上腺素,使人血壓升高,受刺激的腎上腺素能助使人們興奮、精力充沛,雄心勃勃,但有時又與憤怒有關,有時紅色能驅(qū)散消極作為,使人積極,但是有時又會讓人感到焦躁不安。粉紅色則不一樣,它能幫助人們肌肉松弛,誘導鎮(zhèn)定、保護、溫暖、滋養(yǎng)以及稚嫩的感覺,同時減緩激怒和侵犯,通常與無私的愛情有關,而紅色常與性有關。橙色有益于消化,增強免疫力,除了生理性應外,心理上橙色可以使人有正面影響,并能減輕自憐自哀,缺乏價值感、得理不饒人等負面情緒,是個良好的治憂郁劑。同時可以讓平淡的畫面增加跳動的火焰,使得整體氛圍更加飽滿。黃色也是幸福的顏色,有時候它象征警覺、果斷,同時睿智、知識思維、記憶及決策準確有關聯(lián),也能有確立信心,鼓勵樂觀的功能。接著是綠色,綠色在電影畫面有著雙重寓意,有時給人遲緩、松弛、靜謐的感覺,有助于撫平和慰藉人們的情緒。然而更多時候,綠色是以深色狀態(tài)呈現(xiàn),尤其以軍旅、戰(zhàn)爭畫面中出現(xiàn),這些類似橄欖綠令人想想到生命的腐敗、瀕臨死亡的絕境,就像卡通影片的人物也常在生病或吃到壞掉的食物時變成綠色的臉。
相對紅色,冷色系里的藍色有降血壓的功能,還可以緩和、撫慰情緒的效果,常使人平靜下來。藍色可以與夜晚聯(lián)想在一起,淺藍使人感到閑適,驅(qū)趕白天的匆促,但是更多時候電影畫面會以深藍色隱射壓抑或抑郁的情緒。紫色和靛色有助于平衡精神,消除迷念和恐懼,凈化情緒困擾,還對美及高尚理念有關,也可以有激勵創(chuàng)造性、靈性和同情心。然而,像是棕色彷佛是人類最終的歸屬,給予一種穩(wěn)定感和安全感,同時也有抑制情緒,遠離塵囂的感覺。黑色和白色最常在電影畫面中出現(xiàn),黑色雖有慰藉和保護,但又具神秘、寂靜相關,更多數(shù)是用來象征死亡、人類的被動性。純潔的白色則是驅(qū)散驚恐與絕望,給人一種和平、舒適的自由感,但導演經(jīng)常會大量使用白色,讓觀者感受鏡像里的分離、寒冷和孤立無援。介于黑白之的灰色調(diào)是孤立自主的,尤其導演經(jīng)常在回憶或表現(xiàn)分離、旁觀、孤寂的狀態(tài)下使用黑白鏡頭。
一部好的電影會用顏色渲染觀者的情緒,帶領視聽者更深入的感知電影里的情境,藉以達到與戲劇人物感同身受的境界。因此,在色彩感知與電影的理論知識上,可以更進一步討論色彩在電影畫面中的應用。
彩色電影和電影幾乎是同時誕生,但最早的彩色電影是由人工手染黑白影片,1895年愛迪生就為《安娜貝拉的舞蹈》手工著色,初期以局部上色為多,到了1926年意大利片《龐貝最后的日子》幾乎全片精致且復雜的著色,這一類在膠卷或照片局部上色的特殊視覺影像,在近代美術發(fā)展上注入了新的視覺風格。手工染色曠日廢時,工業(yè)速度至上的年代,為了提升效率,百代費瑞里斯(Path e Freres)于1905年設計了刷色法(stencil process),接著進一步的簡化,即是將整部片或若干場景做成一種顏色。[4]其方法有兩種,一是用染料溶液漂洗影片,使膠片的明膠著上色,這樣一來便能使銀幕上的影像具有均勻的單一顏色,像是電影《新手》(The freshman)。另一種是調(diào)色法,是用適當?shù)幕瘜W溶劑浸泡影片,使黑白的銀影像全部或部分的轉(zhuǎn)化為彩色的染料影像,而無影像及高光的部分仍然是無色的。這兩種方法所呈現(xiàn)的視覺影像,猶如西方美術史上提香的作品畫面,在繪制油畫作品時,先在畫布上打上紅色基底,最終使得作品畫面像是被一朦朧的紅壟罩。之后相繼出現(xiàn)了交替濾光法、分光紀錄同時混合法、柱鏡法和彩屏法等四種加色法以及與之相反的雙面涂層、擴散轉(zhuǎn)移、銀漂、染印、外偶和內(nèi)偶等六中減色法。
色彩在電影中的應用,隨著科技技術提升,除了增加畫面的真實感之外,電影制作者開始能在他們的作品中置入新的審美形式,確立電影中的調(diào)性和情緒。顏色在電影中的視覺效果,前文提及各種顏色可能的象征意涵,現(xiàn)以黑、白、灰色調(diào)為例,大部分的電影用黑白色表述回憶情節(jié),現(xiàn)實生活則用彩色,但是《我的父親母親》把現(xiàn)實部分用黑白處理,美好幻想母親年輕時的浪漫愛情的假定情節(jié)則用彩色畫面處理;蘇聯(lián)電影《戀人曲》則是把現(xiàn)實主人公失去愛情,過著機械式的生活用黑白片表示,而熱戀中的激情部分和重新找到愛情后的生活用彩色處理,這種以黑白凸顯不滿,具反叛性的造型語言,就像畢加索作品《格爾尼卡》用強烈的黑白造型語言反對當下機械、工業(yè)發(fā)展引起的戰(zhàn)爭,隱射孤寂、人類即將死亡的被動感。但是,紀錄性黑白片和繪畫性強烈的色彩,兩種造型語言在同一時空搭配不妥便會產(chǎn)生一定程度上的視覺語言混亂。例如《我的1919》顧維鈞在巴黎街道是彩色的與黑白數(shù)據(jù)片在同一時間點,同時空的事件用不同的造型語言造成觀眾時空錯亂。
再來看幾個畫面顏色象征的情感世界,畢加索早期用藍色調(diào)凸顯自身的情感狀態(tài),美術史上稱為藍色憂郁時期,同樣用藍色隱射壓抑或抑郁的情緒,電影《兩個人的芭蕾》故事設定在粉壁青瓦馬頭墻的徽州,迭加在主人公“德貴家的女人”在傳統(tǒng)封閉社會中,死了丈夫被眾人孤立的寂廖,尤其是每天清晨,穿者藍色棉襖,逐條清掃街道,整個畫面都在藍灰基調(diào)中,傳達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求生壓力和藍色的凄涼之感。隨然藍色凄涼,綠色前文提到暗綠色壓迫深重令人窒息,代表生與死,中性色調(diào)的綠色加冷色藍,降低明暗度,配合大海,有一種不愿遠去之感。韓國電影《海岸線》片頭片尾最多使用少量的紅色和大范圍的綠色,導演借用畫面里的暗綠色士兵隱射電影里和外的人們,都曾在幽綠中被強壓、被糾纏、被驚嚇、被逼迫。這種用色方法和竇加在1885-1895年間一張作品《舞者》相同,這件作品并非呈現(xiàn)舞者在舞臺上優(yōu)美的舞姿,而是用綠色的造型語言呈現(xiàn)四名舞者的芭蕾舞衣和地面、墻面,這些女性其實是疲憊的,她們在后臺伸展筋骨,整理儀容?!逗0毒€》也是在開始的地方呈現(xiàn)飽和度很低的綠色,描述士兵們在水泥中訓練的場景,兩者皆以綠色滄桑的詩意,奠基觀者的視覺觀感。而紅色在電影里,很難不與愛、性相連。電影《暖》用紅色的紗巾畫龍點睛,佛拉哥納的《栓門鎖》也是用紅羅帳隱射男女情欲,盧本斯的《巴里斯的裁判》用紅紗巾遮掩人類的性與欲望,電影里還有紅傘、紅蠟燭、紅衣服,都是導演擅長應用視覺效果,傳達著人類的興奮、希望與期盼。
攝影機的運動鏡頭有著豐富的表現(xiàn)力,可以創(chuàng)造生動的流線效果、豐富的色彩視覺效果,又能表現(xiàn)人類的情緒,營造特殊氛圍。全文論述色彩的抽象與具體感知意涵,將色彩納入視覺體系,并從彩色電影的誕生,彩色電影人工手染與機器染色的制作過程到畫面鏡頭的效果案例分析,對黑白鏡頭與幾個彩色畫面作西方美術顏色研究,細化了色彩類別中的冷、暖相關性。電影鏡頭下有無盡的美術顏色,所能傳達的情感、信息也是無法詳盡,此文僅能拋磚引玉,有待后續(xù)志同道合者繼續(xù)深入探究。
[1]羅伯特·C·艾倫,道格拉斯·戈梅里.電影史:理論與實踐[M].李迅,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75-83.
[2]萊斯利·施特勒貝爾等.攝影師的視覺感受[M].陳建中,等譯.北京:中國社影出版社,1997:23-24.
[3]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M].徐昭,等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公司,1995:12-31.
[4]古大治.色彩與圖形視覺原理-關于看的藝術與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50-52.
廣暉,女,河南焦作人,鄭州大學體育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美術教育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