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是思維的重要組成形式,它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立足點,應該是培養(yǎng)會思維的人?!墩Z文課程標準》對高中生思維能力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闭Z文課堂是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主要陣地,開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需要教師在平時不斷地訓練他們的思維。在課堂中,教師是問題的主導者和設計者,由問導思,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在有效追問中學生積極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師生良性互動,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海默特曾說過,教學是為了使人產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時間。問題到學,給學生多些思考的時間。在不斷發(fā)現(xiàn)、猜想、論證、分析、歸納中動態(tài)展開思維。從教師角度說,只有在平時有意設問,多做訓練,才能激活思維系統(tǒng),增強思維空間的兼容性,在思維的交鋒中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為批判性的思維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在規(guī)定性閱讀中進行探究性的設置
設置探究性問題是“基于問題學習”教學方式,它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不斷調整自身的認知結構,只有當自身的內部認知結構和新知識相吻合時候才完成了學習。問題就是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知識的橋梁。教師的問題設置要有藝術性,它首先不能脫離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只有和學生知識經驗相關聯(lián)的內容才能調動各位學生的生活體驗,由舊知向新知去遷移。其次,教師在提問時切口要小,不要大而空。太大太空學生在探究時候會無從下手。學生在思考時沒有抓手,往往會胡亂回答一氣。最后,問題要有探討的價值,不能為了探究而設置一個探究形式,一定要能緊扣文本又能讓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獲。例如,學完蘇軾專題后,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卜算子》《西江月》《定風波》《浣溪沙》等篇目來探究蘇軾在黃州的心路歷程,這四首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間是從1080年至1083年,能夠代表性地反映蘇軾的思想情感。只有品其詩文,才能悟其為人。蘇軾由前期的失意自傷到中期的隨遇而安、灑脫曠達再到后期的樂觀豪邁、積極向上。只有走進詩歌,才能走進蘇軾。在閱讀教學中探究性問題目的是為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在思考過程中能夠對信息不斷地篩選、調整、建構、吸收。良好的質疑探究的習慣必將會增強思維的深刻和批判性。
二、在比較性閱讀中進行差異性的思辨
比較閱讀是常見的教學方法之一,在比較中求同或求異,獲得新的思維的視角,考慮問題將更加全面??梢杂柧毸季S的靈活性,發(fā)展思維的深刻性,培養(yǎng)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不同地調動思維的興奮點,用已知喚起學生的新知,在同和異中發(fā)生知識的遷移。比較閱讀問題的設置,無論是求同還是求異關鍵要找好對比點。對比點可以就同一個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比較,探尋在不同時期作家的風格,例如李清照早年《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年《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晚年《聲聲慢》(尋尋覓覓),三個時期的作品打上了生活的烙印。少女時代的歡快,少婦時代的寂寞,嫠婦時代的凄苦。這三首詩歌是李清照各階段生活的典型展示,比較有助于我們深入的體味到生活的變故給李清照帶來的精神和命運上的影響。對比點也可以就內容本身來探究,如《采蓮曲》中,王昌齡和白居易兩首詩中的采蓮女有何異同?學生比較發(fā)現(xiàn),采蓮女都是很勤勞,王詩中的少女充滿了青春活力,白詩中采蓮女害羞、情感真摯。也可以就表現(xiàn)手法來提問,例如賈平凹《畫人記》中,邢慶仁、譚宗林、馬河生在寫法上有何不同?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同為寫人,如果用同一種模式寫,讀來不令人生厭。作者采用一人一式的方法,寫邢慶仁,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寫譚宗林,正面描寫為主,輔以側面描寫和議論;馬河生則用了書信的格式,以第二人稱來敘寫。三種寫法打破了呆板之感,富于變化。還有其它的角度,譬如語言風格、立意、選材、情感等等方面。在比較中學生帶著問題分析、對比、概括,拓展了思維的空間,在求同和求異的思考中強化了思維的縝密性,思維的縱向和橫向都得到了訓練。
三、在常規(guī)性閱讀中進行假設性的推理
能夠進行假設性的推理必須有一個清晰的思維能力。它讓學生根據已有的條件,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猜想、概括、推斷,根據過程得出一個合理性的結論。例如在學習《品質》一文,教師設計一個問題:假如格斯拉沒有死去,請你回到那個時代,替他出謀劃策。學生聽到這個問題后按照了主觀意愿提出了無數條解決的措施:打廣告,注重質量也要注重數量,加入機器生產,和大企業(yè)合作等等。但是同學提出的每一條措施都能在文本中找出根據被反駁掉,這種假設性的推理根本不成立。在辯駁的過程中學生明確格斯拉是不會接受的,雖然他只是一個普通的鞋匠,他也會像朱自清、伯夷一樣,還有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堅持自己的道義,他還會一如既往的堅持自己的理想的,有自己行事的原則。“品質”不僅是靴子的品質,更是做人的品質。立足于文本,服務于主旨,學生運用邏輯的知識在假設、分析、爭論、推斷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思維,強化和訓練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而批判性思維是以邏輯思維為基礎,假設性推理的思維訓練是訓練批判性思維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四、在定論性閱讀中進行求異性的解讀
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往往出現(xiàn)教師在循循善誘后終于得出標準答案,教師大松一口氣的課堂情景。問題拋出后只會追求統(tǒng)一答案,教師的話語成為解決問題的圣旨,標準化的答案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不能夠暢所欲言,學生不敢說、不敢講,長此以往,學生養(yǎng)成惰性的思維習慣,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被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要方式,面對問題,學生沒有思考,沒有懷疑,沒有創(chuàng)新,批判性的思維訓練就無從談起。閱讀是充滿個性化的行為,教師要創(chuàng)設民主的氛圍,鼓勵學生面對統(tǒng)一的答案,權威的解讀不要持有完全信奉的態(tài)度,面對現(xiàn)成的結論持有懷疑的態(tài)度,反思的精神,進而求異,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運用求異思維可以從多角度去理解事物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在學習《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一文中,教師提問:課本選自《巴黎圣母院》第6卷第4章,詩人陳敬容翻譯的標題為“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你覺得是否恰當?其他翻譯版本的標題有:“一滴眼淚報一滴水”、“為一滴水而流出一滴眼淚”、“一滴水,一滴淚”,也有人認為課本擬題為“一滴水換一滴眼淚”更恰當。請問你認為哪個標題與本文更貼切,請闡述理由。若請你擬個標題,你會怎么擬呢?在學生的腦海中,教材固定的內容是不可更改的,是權威,一個示范性的樣本,而本文標題的不同譯法讓學生一下子有了原來教材是人為編寫的,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覺,很快學生思維發(fā)散開來,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個刺激點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質疑、評價就是對思維最好的訓練,它是批判性思維的一種智力上的技能,求異性的解讀讓學生體味到了思考的快樂。
五、在有限性閱讀中進行開放性的延伸
新的課程改革更需要教師樹立大語文觀,語文教學要立足于課內,延伸到課外。課內和課外緊密相聯(lián),課堂和生活緊密相聯(lián),吃透課本知識,強化課堂內外聯(lián)系,能以舊的認知勾連新的認知,以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來進行語文學習。學生的視野開闊了,看待問題將變得更加的客觀與理性,能對事物做出一個客觀而又中肯的評價。開放性的教學設計拓展了思維的空間,學生以一種積極探索的精神來進行語文學習,思維必然會變得靈活與縝密,這對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有著積極的作用。例如在教《說書人》一文,教師問道:說書人的死去也代表著傳統(tǒng)的文化的消逝,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式微的文化,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這個話題很快激起了學生發(fā)言的欲望,儒學、茶道、昆曲、京劇、端午節(jié)等等都是近來社會上爭議的熱點,學生討論認為,作為個體來講,了解傳統(tǒng)的文化,提升自我認知能力,提高個人的修養(yǎng),從民族來講,文化傳統(tǒng)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傳統(tǒng)的文化要賦予它時代的內涵,走進我們的生活。唯有如此,傳統(tǒng)文化才更會有生命力。語文外延就是生活,語文課堂改革必將由封閉走向開放,這樣的開放不僅有助于鞏固學生原有的知識,也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挖掘潛能,開拓創(chuàng)新。
現(xiàn)代教學論研究認為,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轉變學習方式,進行主動富有個性的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皟和男撵`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要點燃火種,教師必須要抓住學生思維的活躍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知沖突,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意識。問題成為引發(fā)學生思維和實踐的關鍵因素,這是開啟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以問開啟批判性思維,以批判性思維導引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應該成為我們語文課堂的一個重要目標。
吳艷輝,教師,現(xiàn)居江蘇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