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宇,張志遠,黃 彥,馬俊濤,段 然
(重慶大學 建筑城規(guī)學院,山地城鎮(zhèn)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重慶 400045)
LED 燈是繼白熾燈、日光燈以及節(jié)能燈之后的一種新型光源,由于其具有極高的發(fā)光效率,近些年,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日益擴大。LED 不僅在照明領域發(fā)展迅速,另一方面,隨著人們對光生物效應領域的不斷研究,研究者們發(fā)現,LED 由于其獨特的光譜特性和所含的藍光成分,能對人體的激素分泌和生理節(jié)律調節(jié)產生作用。因此,具有特定功能的LED 產品逐漸在生物、醫(yī)療領域嶄露頭角。人們用這種LED 產品調節(jié)生理節(jié)律,治療抑郁,提高工作學習效率。盡管擁有以上種種優(yōu)點,但LED 確是一把雙刃劍,過量的LED 輻射對人眼視網膜可造成永久的不可逆的損傷。因此,在對LED 的應用研究中,研究者應綜合考慮LED 的光安全性和光生物效應,利用LED 對光生物效應有利的影響,并避免過劑量使用造成的對人體的不可逆損傷。
在LED 家族中,沒有純白光的LED。實際上,純光LED 主要為“RGB”這3 種顏色,其中R 就是red,表示紅光;G 表示green,即綠光;而B 表示blue,就是藍光。其中,藍光LED 技術是在1998年v才被開發(fā)出來,由GaN 芯片和釔鋁石榴石(YAG)封裝在一起做成。這個技術還因此獲得了2014年v諾貝爾物理獎。在這3 種顏色的LED 中,藍光LED 能量最高。GaN基芯片發(fā)藍光,波長λ 等于465 nm,波長帶寬約為30 nm。我們將波長400~500 nm 之間的光稱為藍光。如圖1 所示,藍光的波長短,頻率高。根據愛因斯坦與普朗克的光量子能量計算公式,光子的能量等于普朗克常數與光子頻率的乘積,所以藍光的光子能量比紅光和綠光要高,這使我們可以用藍光來“激發(fā)”出其他顏色的光,比如黃光。
圖1 可見光光譜
LED 產品中的白光又是如何產生?如上文所說,藍光光子的能量高,用它可以激發(fā)熒光。一般用藍光LED 產生的藍光激發(fā)熒光粉產生黃光(原理類似于紫外線激發(fā)日光燈管內壁上的熒光粉發(fā)光)。黃光被藍光激發(fā)出來以后,它們一起從LED 里混合出射,我們會感覺好像是看到了白光,實際上這是藍與黃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的復合光。
基于這個原理,市面上常見色溫(2 700~6 500 K)白光LED 或其他白色系色溫LED,實質上是由藍光和黃光的不同能量配比調和而成。圖2 是實測的各色溫LED 的光譜能量分布。從圖2 中可以看出,由于是藍光激發(fā),各色溫LED 在400~500 nm 藍光區(qū)間形成了一個陡峭的峰值。色溫越高,白光亮度越大,藍光的能量也就相應加大。
圖2 不同色溫LED 的光譜能量分布
視網膜是人眼睛中用來接收光的組織,如圖3 所示。由上圖LED 的光譜能量分布可知,在400~500 nm藍光區(qū)域會產生一個陡峭的峰值,如果光源中的400~500 mm 藍光波段能量過高,眼睛長時間直視光源會引起視網膜的光化學損傷。
圖3 人眼球構造
這種損傷主要分為兩類:藍光直接與視覺感光細胞中的視覺色素反應產生的損傷;藍光與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PRE 細胞)中的脂褐素反應所引發(fā)的損傷。這些光化學反應會產生大量具有細胞毒性的自由基,破壞視網膜細胞正常生長與工作。
目前,國際上有關LED 安全性的標準有CIE S009/E:2002 和IEC60825。我國現行GB/T 20145—2006《燈和燈系統(tǒng)的光生物安全性》即是采用的CIE標準。該標準對LED 造成的人眼光化學危害、視網膜藍光光化學損傷的曝輻限值作出了規(guī)定。
對曝輻限值的確定,標準中規(guī)定光源的光譜輻亮度與藍光危害函數加權積分后的能量,即藍光加權輻亮度LB不應該超過如下限值,見式(1)、式(2)。
式中:Lλ(λ,t)——光譜輻亮度,單位為W·m-2·sr·nm-1;
B(λ)——藍光危害加權函數;
Δλ——波長帶寬,單位為nm;
t——輻射持續(xù)時間,單位為s。
藍光加權函數B(λ)如表1 所示。
表1 光源對視網膜危害的光譜加權函數
由上文公式可知,曝輻限值實際上是藍光加權輻亮度在時間上的積分,為了便于理解,標準還給出了恒曝輻的加權輻亮度與時間的對應關系,如圖4 所示。
圖4 恒曝輻的加權亮度對時間的曝輻限值
人造光源的發(fā)明,打破了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物節(jié)律,使人們可以自主地決定自己的作息時間。隨著科技發(fā)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照明進入到人們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人類的工作效率和生物作息發(fā)生了極大變化。同時,人們不再滿足于光對視覺功能的需求,而是轉為研究光對于人體健康和舒適的更深層次需求。于是,光對人體所產生的生物效應越來越被研究者關注和重視。藍光對人體激素分泌和生物節(jié)律所產生的影響便成為近來光生物領域的研究熱點。
傳統(tǒng)研究認為,光之所以能被人眼所感知,主要是取決于視網膜上的錐狀感光細胞和柱狀感光細胞。其中,錐狀細胞對波長為555 nm 的光最敏感,人們將之稱為明視覺;而柱狀細胞的最大靈敏度發(fā)生在波長為507 nm 時,稱之為暗視覺。這是過去我們對光與人類視覺系統(tǒng)的所有認知。2002年v,美國Brown 大學的David Berson 教授發(fā)現,在人類視網膜中存在一種新的感光細胞,即第三種感光細胞(神經節(jié)細胞),它對光的最大靈敏度在波長460 nm 附近,即藍光LED所對應的波長區(qū)域,如圖5 所示,它能夠直接作用于下丘腦的松果體,影響人體的生物節(jié)律和激素分泌。
圖5 三類視覺效應的光譜靈敏度分布
如今人們迫于生活壓力,越來越多的人工作時間變得不規(guī)律,這種長期的或間歇性的日夜顛倒工作時間導致人們工作效率低下,反應遲緩,神經衰弱等疾病,更有甚者影響正常的生理周期。應用藍光照明能刺激視網膜上的神經節(jié)細胞,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使體內皮質醇的濃度增高,使原來的不適狀態(tài)得到明顯改善。2004年v,Cajochen 發(fā)現用460 nm 單色光照射2 h 后比555 nm 單色光照射后有更明顯的抑制褪黑色素作用,同時還會提高警覺反應,增加體溫心率,并降低皮膚末梢區(qū)域的溫度。另外,CIE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缺少藍光的光脈沖照射雖然能抑制褪黑色素分泌,但是可能引起生物鐘偏移。因此,與其他眾多光源相比,LED 更適合調節(jié)生理節(jié)律。因為傳統(tǒng)光源不容易得到相對集中的藍光光譜,并需要避免過量的熱輻射。
由上可以看出LED 對人體光生物效應的作用。因此,結合安全性考慮并采取科學適當的應用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LED 與其他傳統(tǒng)光源不同,是一種全新的極具發(fā)展?jié)摿Φ墓庠?,LED 光生物安全和光生物效應,也成為一個被廣泛關注的問題,既是一種機遇,又是一種挑戰(zhàn)。對LED 光生物安全性的正確評價,與它的光生物效應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1]GB/T 20145—2006/ CIE S009/E:2002《燈和燈系統(tǒng)的光生物安全性》
[2]W.Horak,R.Neuhaus.Proceeding of CIE“ Expert Symposium on LED”,2004,5
[3]George C.Brainard,etc.Light and Health:Photoreception for biological,behavioral and therapeutic responses in Humans.Proceeding of CIE 2007,D6-2
[4]Horak,Werner.Comparison of the optical radiation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s.Proceeding of CIE 2007,D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