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林錦蓮 鄧林花
(徐聞縣婦幼保健院婦產(chǎn)科 廣東 湛江 524100)
在子宮疾病各類臨床手術方案中,全子宮切除術是其中的主要倚重,然而子宮切除術往往對患者盆底整體結構造成破壞,不利于術后盆底功能恢復,且有較大幾率出現(xiàn)盆底功能障礙(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對患者生活質量產(chǎn)生較大影響[1]。目前隨著婦產(chǎn)科臨床工作以及腹腔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成為當前婦科疾病的一種廣泛且有效的手術方法。本文對比腹腔鏡子宮全切與經(jīng)腹全子宮切除對盆底功能的影響,旨在為臨床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幫助,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徐聞縣婦幼保健院收治的70例子宮切除術患者,年齡42~74歲,平均(53.9±5.2)歲;全組患者均被確診為子宮良性疾病,其中22例為子宮腺肌癥,36例為子宮肌瘤,8例為宮頸上皮內瘤變,4例為子宮內膜增生。按照RevMan5.0軟件生成的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5例,兩組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入院后兩組均行常規(guī)婦科檢查,觀察組接受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常規(guī)放置杯狀舉宮器和尿管,并建立人工氣腹,經(jīng)氣腹穿刺孔(10 mm)將腹腔鏡置入,然后分別在下腹左右對稱部位做一穿刺孔,將手術器械置入。首先對患者盆腔以及腹部具體情況予以檢查,對于存在粘連的情況可采取鈍性分離處理;將雙側子宮韌帶以及卵巢固有韌帶予以電凝離斷,反折剪開膀胱子宮腹膜,下推膀胱;將子宮動靜脈予以水平電凝離斷處理,并將骶主韌帶切斷,切開陰道穹窿后常規(guī)取出子宮,操作完成后即可清洗縫合。對照組取常規(guī)平臥位,于腹部正中作一切口探至患者腹腔,按照觀察組操作方法處理子宮血管、韌帶,并最終切除子宮,操作完成后清洗縫合。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分別在手術前后評估兩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用時、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隨訪6個月~1 a,記錄兩組陰道頂端脫垂、壓力性尿失禁以及直腸膨出發(fā)生率,其中陰道前后壁膨出和陰道脫垂程度評估標準參照POP-Q定量分期法;尿失禁情況則通過Gaudenzs尿失禁問卷調查評分表進行評估[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定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以及術后恢復情況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更少(P<0.05);兩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以及住院天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盆底功能障礙率 術后隨訪6個月~1 a發(fā)現(xiàn),觀察組壓力性尿失禁率、直腸及膀胱膨出率、陰道頂端脫垂率分別為8.6%、5.7%、5.7%,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手術情況以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以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a P>0.05;與對照組相比,b P<0.05。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肛門排氣時間/d對照組35 170.3±19.5 160±39 9.1±1.8 2.3±1.1觀察組 35 172.2±23.6a 132±38b 8.9±1.6a 2.2±0.9 a
表2 術后兩組盆底功能障礙率對比[n(%)]
對于子宮良性病變患者,臨床多以全子宮切除術為首選方案,效果確切,安全性較高。然而全子宮切除術往往會對患者盆腔整體結構造成破壞,嚴重損傷血管、韌帶,導致盆腔內神經(jīng)支配被嚴重破壞,最終造成盆底功能改變,引發(fā)諸多病理性體征[3]?;颊吲璧准∪饧×κ艿绞中g影響而不同程度減退,同時盆腔組織結構以及膀胱位置均發(fā)生改變,導致尿道失去依托,從而導致排尿功能出現(xiàn)異常,而難以避免地出現(xiàn)盆腔器官脫垂以及壓力性尿失禁現(xiàn)象,同時也可見直腸以及膀胱膨出[4]。
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術式,較傳統(tǒng)開腹手術更輕微,同時出血量明顯更少,具有較高的應用安全性,由此廣泛應用于外科手術治療中。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以及住院天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單純腹腔鏡手術操作具有較好的連貫性,有效控制了患者所受術創(chuàng)程度以及術中出血量,安全性更高。
盆底功能障礙為一種較常見的女性疾病,多以壓力性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脫垂為主,其表現(xiàn)主要包括尿失禁、性生活不和諧、陰道腫物脫出以及排便困難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傳統(tǒng)經(jīng)腹全子宮切除術由于電氣化操作較多,容易損傷患者盆底神經(jīng),盆底不同器官相對解剖位置受到嚴重破壞,由此導致盆底功能障礙。而腹腔鏡子宮全切術由于術創(chuàng)小而不會對盆底神經(jīng)造成較大損傷。本次研究術后隨訪6個月~1 a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壓力性尿失禁率、直腸及膀胱膨出率、陰道頂端脫垂率分別為8.6%、5.7%、5.7%,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與曹磊等[5]報道相符,表明腹腔鏡子宮全切術對盆底功能的損害更小。
綜上所述,腹腔鏡子宮全切術對患者盆底功能的損害較經(jīng)腹全子宮切除術更小,術中出血量更少,安全性更高。
[1]韋秀燕.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疾病的療效分析[J].四川醫(yī)學,2013,34(4):583-585.
[2]張勇,王丹,潘長青,等.全盆底重建保留子宮與切除子宮術后盆底功能及生活質量評估的比較[J].實用婦產(chǎn)科雜志,2012,28(12):1050-1052.
[3]李夢熊,鄧柳枝,成娟,等.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與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后對盆底功能的影響[J].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8(5):10-12.
[4]苗婭莉,周蓉,王建六,等.子宮全切除術后遠期盆底功能及性生活狀況調查[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12,47(7):496-499.
[5]曹磊,王志蓮.全子宮切除術對盆底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1,20(4):24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