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雅麗 陳麗莎 鄭利浩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0)
?
杉浦康平,一個將中華文化融入平面的日本設計師
鄭雅麗 陳麗莎 鄭利浩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0)
杉浦康平,雖然他來自于日本,但是他卻是一位把中國的文化和哲學研究得十分透徹并且巧妙地融入到自己設計中的偉大設計師。杉浦康平出生于日本東京,并且于1955年畢業(yè)于東京藝術(shù)大學美術(shù)系建筑專業(yè),他的設計風格改變了以往東洋的神秘表現(xiàn),因而被日本傳統(tǒng)設計師視為異端。
杉浦康平;設計;中華;日本
杉浦康平是當時日本設計界的傳奇人物,他擁有屬于自己的設計哲學,雖然他從年輕時就開始弱視,兩眼視力0.1以下,但上天也給了他另一個天賦作為補償,那就是同一樣東西他能比平常人看出多好幾倍東西來,所以他提出了“悠游于混沌與秩序之間”的設計哲學,并且在東西文化交互中尋覓東方文化的精華并面向世界發(fā)揚光大。
在杉浦康平的設計中,漢字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他為誕生于中國古代的漢字所深深吸引,可以說,杉浦康平的設計最本質(zhì)的源泉是漢字。在杉浦看來,漢字不僅是創(chuàng)造聲音的記號,也跟宇宙觀聯(lián)系在一起。而對于今天的IT和電腦數(shù)字化時代的文字則被他批判為有問題的文字記號。杉浦先生一直比較喜歡漢字帶來的層次不齊的可愛感,他還發(fā)現(xiàn),漢字的筆劃孕育著某種不同尋常的聲音脈動,他認為漢字或日本的文字,雖符號化而并非均制化。他這樣評價漢字的魅力:“漢字成為我抗衡向西方一邊倒的日本現(xiàn)代設計的重要力量,給我上世紀70年代以后的設計帶來轉(zhuǎn)機,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對全亞洲傳統(tǒng)文化的探求成為我的創(chuàng)意思維之母?!?/p>
杉浦康平對漢字的理解照他說的話是“漢字像一座迷宮,對漢字結(jié)構(gòu)的探求,讓我深深癡迷”。他也曾經(jīng)把字母和漢字進行過對比,他認為漢字具有喧鬧不整齊的感覺,但從中能感覺到聲音,而英文字母則具有均一化和分離的特點,漢字具有融合化和復合的特點。衫浦康平也將這個特性利用到自己的雜志封面設計當中,他將單調(diào)的文字排列組合而成為一種繪畫設計,表現(xiàn)一種雜亂聲中的秩序感,而且他采用了文字排列作為封面設計的基本語言。我認為該作品中最特別的地方在于杉浦先生將噪音—文字—圖像連起來,成為一種表情符號。比如他為《游》雜志設計的一期封面,主題是“萬物之間的相似率”。他用“游”的錯體字的創(chuàng)意來表達各個字體之間的“相似率”這個很抽象的概念。衫浦康平用錯寫的‘游’字占滿整個封面,雖然乍看起來每個字都是我們漢字中的繁體‘游’字,但是仔細觀察其實每個字的寫法都不同,他將‘游’字進行了變形或者與其他字相結(jié)合,最終達到混淆大家視線的目的。雖然我并不能非常全面深刻地理解衫浦康平這幅作品的真正內(nèi)涵,但是我覺得至少《游》的封面設計能很好地契合了‘萬物之間的相似率’這個主題,而且作品也融入了我們中華民族中獨特的文化之一——漢字,我覺得這也是對我們民族文化的一種肯定。
衫浦康平不僅僅是一位平面設計大師,在書籍設計方面他更談得上集大成者。他自1970年起開始書籍裝幀設計,創(chuàng)立以視覺傳達論、曼荼羅為中心展開亞洲圖像、知覺論和音樂論的研究,并且于1971年獲第二屆野間出版文化獎。有人曾經(jīng)問過他對現(xiàn)今中國書籍的看法,面對風格各異、表現(xiàn)形式多變的中國書籍,杉浦康平的回答顯得很包容,他反對簡單地給書籍設計的優(yōu)劣下結(jié)論,他認為:“書籍設計就像人穿衣服一樣,有人喜歡穿藍色有人喜歡穿綠色,有人喜歡馬甲有人喜歡長袍,不能用一個人的標準來衡量所有人的審美。”他覺得目前中國書籍設計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正好說明這個領(lǐng)域處于上升期和成長期,就像百花齊放的花園一樣。而歐美、日本的書籍設計發(fā)展到很成熟的階段,前進的空間已經(jīng)很小了。
在最初接觸封面設計的時候,衫浦先生一直在嘗試可讀性的封面,最初的嘗試出現(xiàn)在1996年1月的SD雜志中。最開始的SD雜志封面主要是通過實圖、照片和繪畫吸引人的眼球,基本屬于可視設計的封面。但是隨著杉浦所提出的可讀性的出現(xiàn),新SD抓住了很多人的眼球。盡管當時這種做法遭到編輯部非議,但杉浦先生一再堅持,事實也證明此設計很受讀者的歡迎。以前的雜志封面設計追求可視,從SD開始追求可讀,到《銀花季刊》則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躲y花季刊》的封面排列著顯眼強烈的大字,并且也運用了我們的東方式編排,所以只要用眼睛跟蹤文字,就能讓人產(chǎn)生一種不自覺念出聲的沖動。杉浦先生在封面文字的排列上力求“想讀出聲的話語排列”。他希望嘗試那種與不自覺想念出聲音相呼應的設計,看見就想讀出來,不過,這需要文字編輯有很強的文學感悟。季刊《銀花》是一本以介紹日本傳統(tǒng)文化和亞洲民間藝術(shù)、工藝等為宗旨的雜志。杉浦康平從“雜志”的原意來獲得創(chuàng)作途徑。雜志的“雜”字表示聚集的東西,混雜的東西,因為那里包含著“混合”、“混雜”的意思,暗示了一種混沌、隨意的力量。同時他又從對雜色的理解中體會印度佛教圖案“曼佗羅”的意義:地、火、水、風、空,精神世界的宇宙圖。從這些雜亂無章的事物中,產(chǎn)生出閃耀的東西,這也是他的《銀花》封面設計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在這點上面,我覺得杉浦先生在表面形式和內(nèi)在精神上都做到了對他設計理念的充分表達。
我曾有幸觀賞過他的作品《銀花》,從這本書的封面上我就可以感受到杉浦先生的生命觀,萬物有靈,將事物以生命相看,在生命的連續(xù)感和斷續(xù)感中,就能看透。從自然中體會生命的意義,發(fā)現(xiàn)生命的神奇與美妙,讓雜志的封面表現(xiàn)生命的節(jié)奏與律動,雜志也就變得富有生命。畫面上的生物在喧鬧與低語,好似一場大自然的盛宴,使人身臨其境,浮想聯(lián)翩。杉浦康平就是將這些設計賦予了故事,從而賦予了生命力。
杉浦康平的智慧來源于他對文學、音樂、戲劇、美術(shù)、建筑等知識的融會貫通,他運用自己對東方哲學的理解,對圖形和漢字的巧妙運用,在平面中展現(xiàn)出廣闊的空間,使他的雜志設計獲得了出人意料的藝術(shù)效果。杉浦康平對于設計精讀苛刻的要求,對設計排版上的獨辟蹊徑,對于自然生命、民族文化的關(guān)注,對空間、幾何體的研究,在平面中展示廣闊的空間……使他的設計既理性精細又感性生動,總能獲得驚人的藝術(shù)效果。我敬佩杉浦康平先生在雜志設計上注入了大量的心血與精力,雖然我還在平面設計的這條道路上剛剛起步,但是將來我會以杉浦康平先生為首,學習的他的創(chuàng)作思維、學習他的設計理念、更學習他的艱苦奮斗。
[1] 蓋克嬌.生命的宇宙—日本設計家杉浦康平的書籍設計分析與研究[J].碩士學位論文,2008(1).
[2] 王麗.淺談杉浦康平的書籍設計理念[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1).
[3] 牛怡晨.杉浦康平設計中的東方意蘊研究[J].河南大學,2014(2).
鄭雅麗(1995-),女,漢,浙江溫州人,本科,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研究方向:民俗旅游理論與實踐。陳麗莎(1995-),女,漢,浙江臺州人,本科,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財務管理專業(yè),研究方向:民俗旅游理論與實踐。鄭利浩(1996-),男,漢,浙江溫州市人,成人教育,浙江師范大學高技能人才培養(yǎng)班藝術(shù)設計專業(yè),研究方向:民俗旅游理論與實踐。
J51
A
1672-5832(2015)12-0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