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熙++劉宏展
摘 要: 可見光通信(VLC)是一種基于白光發(fā)光二極管(LED)的新穎無線光通信技術,它能夠將照明以及通信兩大功能合二為一。為了提高傳輸距離,考慮到白光LED本身帶寬有限,提出一種二進制振幅鍵控(2ASK)調制預處理方案,設計與實現(xiàn)了相應的LED調制發(fā)射、解調接收系統(tǒng)。分模塊闡述了系統(tǒng)各部分的原理與電路結構,并且在硬件實驗中探究該通信系統(tǒng)的性能。結果證明,在調制信號頻率為50 kHz時,該系統(tǒng)最大不失真?zhèn)鬏斁嚯x達到503 cm,滿足低速、較長距離通信的要求。
關鍵詞: 可見光通信; 白光發(fā)光二極管; 二進制振幅鍵控; 硬件設計; 調制效果
中圖分類號: TN914.1?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5)21?0056?04
Hardwar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2ASK modulation
LIANG Jingxi, LIU Hongzh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Opto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VLC) is a novel 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white LED. It can integrate the illumination function with communication function. To increase the transmission distance, the binary amplitude shift keying (2ASK) modulation and pretreatment scheme is proposed by considering the limited bandwidth of white LED. The corresponding LED modulation transmitting and demodulation receiving systems were designed and realized. The principle and circuit structure of each module in the system are described.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communication system was explored in hardware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 that the maximum distortionless transmission distance can reach 503 cm when the modulation frequency is 50 kHz, which can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low?speed long?distance transmission.
Keywords: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white LED; 2ASK; hardware design; modulation effect
0 引 言
由于可見光通信具有保密性好、無電磁干擾等特點,如何提升VLC系統(tǒng)的傳輸速率、傳輸距離、穩(wěn)定度成為無線光通信研究的焦點。1999年,香港大學的Grantham Pang將音樂、電話等信號使用100 kHz的載波頻率發(fā)送到個人耳機,系統(tǒng)傳輸速率為28.8 KB/s,加入聚光鏡后的傳輸距離[1]為200 cm。2008年,長春理工大學的魏承功用OFDM的調制方法實現(xiàn)了最遠90 cm的傳輸[2],調制頻率達到1 MHz。2011年,華中科技大學的譚家杰使用FPGA進行PPM調制[3],系統(tǒng)的傳輸速率可達3 MHz,6個LED在無聚焦透鏡的情況下可傳輸210 cm??煽闯鲆酝难芯恐攸c大多放在速率上,很少以提高傳輸距離作為改良方向,而在調制光源方面,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中采用的是光脈沖調制[4]。但在對光源進行脈沖調制時,加載在白光LED上的信號有明顯失真。本系統(tǒng)為了減小這種失真,并達到更遠的傳輸距離,提出對信號先進行預處理的設計方案,即對信號進行二進制振幅鍵控(2ASK)調制,再對光源進行模擬強度調制。另一方面,在文章中將會著重分析如何去實現(xiàn)系統(tǒng)的發(fā)射和接收模塊的電路結構。
1 2ASK預處理的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構成
如圖1所示,本系統(tǒng)由發(fā)射模塊以及接收模塊組成,其中發(fā)射模塊具有重要的LED調制模塊、LED驅動模塊,是解決失真問題、提高傳輸距離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接收模塊也配合作出相應的放大、濾波、解調等設計,力求獲得接近信號源的還原信號。
1.1 2ASK調制模塊
近年以來,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較為簡單的調制方式有OOK和PPM兩種,它們均屬于數(shù)字基帶調制,是直接去調制光脈沖,分別以光脈沖的有無和光脈沖的位置來表示所傳輸?shù)男盘朳5?6]。從本質上看,LED搭載的是一個數(shù)字信號,通過傅里葉變換分析可得到高次諧波分量??紤]到發(fā)射端電路中的各種電子元件(如驅動電路中的三極管等)具有一定的增益帶寬積,且由于白光LED受自身磷熒光粉的影響,其有效的3 dB帶寬僅為1 MHz左右[7],調制在LED上的數(shù)字信號會有一定的失真,影響系統(tǒng)發(fā)射信號的波形。本文的調制方式針對帶寬有限,先對信號做預處理。若信號源發(fā)出的是數(shù)字信號,為了避免LED上的失真,可對信號進行2ASK調制,把調制后的信號再輸入到LED驅動電路。二進制振幅鍵控(2ASK)信號的碼元“1”和“0”用有無正弦載波傳送[8],簡單易行,表達式為:
2ASK調制方式有2種實現(xiàn)方法:相乘法與開關法,本系統(tǒng)用開關電路來實現(xiàn),也可稱之為OOK調制。若把系統(tǒng)所傳輸?shù)臄?shù)字信號當作單極性碼,即數(shù)字“1”用高電平表示,數(shù)字“0”用零電平表示,可采用模擬開關很簡便地實現(xiàn),載波在二進制信號“1”和“0”的控制下接通和斷開,如圖2所示。
這種調制方式把高電平轉換成固定頻率的載波,不僅能夠很好地克服發(fā)射端信號失真的問題,又使接收端更方便地進行濾波;另一方面,為了使已調信號更加穩(wěn)定、精確,使用有源晶振產生一個1 MHz的正弦載波信號,晶振的選頻電路以及模擬開關(4066BD)組成的調制電路如圖3所示。
系統(tǒng)中選用了高頻三極管2SC1815,使載波的峰值足夠大,選頻電路調諧在1 MHz附近,確保正弦載波沒有多余噪聲,調制信號從4066BD的S1口輸入,已調信號從D1口輸出到LED驅動電路中,在理論上來說,若發(fā)射模塊的總帶寬可以達到1 MHz以上,在LED處所測到的調制信號便不會失真。
1.2 大功率LED驅動模塊
LED光源的直接強度調制有兩種,分別是數(shù)字信號對其進行脈沖調制或者模擬信號對其進行模擬強度調制[9]。本文的方案屬于對光源的模擬強度調制。為了把2ASK調制后的電流量準確轉換為LED所發(fā)出的光強度量,LED的工作電流必須與發(fā)射功率滿足近似線性關系,即必須要遵循LED的調制特性,可由光功率?電流曲線描述。另一方面,定義光調制度[m]為:
[m=12I調制I偏置] (3)
式中[m]表示交流調制信號與直流偏置的關系。由P?I曲線可知,直流偏置線應盡量位于線性部分的中點處,在不失真的前提下使調制信號趨向于最大,即可以使光調制度最大。目的是讓接收端更容易探測到光信號的變化,降低所需的總光功率大小。
為了驅動大功率LED燈,驅動電路采用共集電極型放大電路,這樣能夠把已調信號的電流量充分放大,同時又給LED一個直流偏置,使之工作在P?I曲線的線性部分中點處,各電阻、電容取值如圖4所示。
1.3 接收模塊
1.3.1 PIN管與前置放大器
接收模塊中的前置放大器對后級來說尤為重要,既起到把光電流轉成電壓的作用,又有一定的放大性能。根據(jù)多級效應,前置放大器作為接收端的第一級,必須要有噪聲較小、帶寬較大的特點。本裝置選用了超低失真、低噪聲、高轉換速率運算放大器中的LM4562,其轉換速率達20 V/μs,增益帶寬積達55 MHz,符合前置放大器的要求,由LM4562組成的電路如圖5所示。
PIN光電二極管選用型號為BPW34,感光面為方形,具有暗電流小、靈敏度高的特點,適合用于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中。在電路上為了避免噪聲的干擾,并考慮PIN管更加精確的線性工作,本電路采用光伏模式(零偏置工作模式)。圖中[R1]作為限流電阻,[R2,C1]構成負反饋電路,放大輸入信號,[R3]作為運算放大器正極的補償電阻。
1.3.2 高通濾波電路
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可接收到來自白熾燈、太陽等的背景光,它們都屬于低頻信號。本裝置的第二級采用壓控電壓源二階高通濾波電路,把多余的低頻成分都濾除,還原成較為理想的2ASK調制波形,有利于后級的信號處理,電路如圖6所示。
電路的截止頻率[fp]由[R,C]決定[10],[fp]的取值應略低于載波頻率1 MHz,而[Rf]與[R1]決定了放大倍數(shù),此處不宜放大太多倍,因為在增益帶寬積一定的前提下,增益太大會導致帶寬變小。
1.3.3 主放大電路
經過前置放大、濾波后的信號,其幅度大小遠遠未能滿足解調的閾值條件,所以必須經過進一步放大。由于載波頻率較高,若采用高頻三極管組成多級放大電路,不僅可以節(jié)約成本,還能夠獲得比運算放大器更好的增益倍數(shù)。不過在使用三極管放大電路時,在輸入/輸出端口處需要慎重考慮阻抗匹配的問題,結合共集放大電路的使用能夠讓三極管組成的主放大器性能更佳。根據(jù)實際接收到的信號大小,可調整電阻阻值來獲得不一樣放大倍數(shù)的電路,如圖7所示。
1.3.4 2ASK解調與整形電路
在接收端,2ASK信號的解調方法有兩種,即包絡檢波法和相干解調法。由于相干解調需要獲取較準確的同步信號才能夠實現(xiàn),本裝置采用包絡檢波法。這種方法要注意兩方面:輸入電壓以及輸出電壓的關系[11];二極管導通時的充電時間以及截止時的放電時間,并且要避免惰性失真與底部切割失真。所以,必須通過模擬計算得到R,C的具體取值,滿足以上條件。按照本裝置的載波頻率計算的取值大小如圖8所示。
圖8 2ASK解調與整形電路圖
本裝置通過肖特基二極管半波整流,經過低通濾波解調,發(fā)現(xiàn)包絡檢波后的波形仍不理想,所以添加一個由過零比較器組成的整形電路在末端,從而獲得更好的信號波形。
2 實驗結果與分析
按照本文方案制作的LED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把調制信號先進行2ASK調制預處理,使用5個1 W的LED燈發(fā)射,并由PIN光電二極管(BPW34)接收。測試時,由信號發(fā)生器的矩形波作為調制信號,通過模擬開關以及晶振電路調制,接收解調后可在數(shù)字示波器上觀察信號接收的效果,并根據(jù)效果進行分析,實驗環(huán)境如圖9所示。
實驗結果證明,5個1 W的LED所發(fā)出的光照度為2 290 lx,固定發(fā)射端不動,從距離其100 cm處開始移動接收端,若調制頻率選為50 kHz,直到距離發(fā)射端500 cm處為止均可在接收端恢復占空比正確的矩形波信號。而當傳輸距離大于503 cm時,占空比開始發(fā)生變化,這是因為在傳輸過程中光信號的強度隨距離增大而減小,達不到濾波與解調的閾值。另外,受到LED帶寬限制,不能使用更高頻率的正弦載波,這就局限了調制信號頻率的最大值,調制頻率僅為1~61 kHz,當頻率繼續(xù)上升時,由于調制頻率與載波頻率比值不滿足解調的要求,也恢復不了正確的信號,所以系統(tǒng)無法進行高速率的通信。
3 結 論
可見光通信作為新一代的光通信技術,依靠LED的高速調制特性,使其能夠運用在照明與通信兩大功能中,具有科學研究的價值與意義。本文采用2ASK調制的預處理方法,初步探索如何去提高VLC系統(tǒng)的傳輸距離,設計并實現(xiàn)了一套完整的系統(tǒng)硬件設備。在給出每個模塊的電路圖以及具體參數(shù)的同時,也對每個模塊的功能和約束條件進行了分析。最后,通過實驗研究,系統(tǒng)的最大傳輸距離可達到503 cm,證明本設計可作為提高VLC系統(tǒng)傳輸距離的一個新案例。
注:本文通訊作者為劉宏展。
參考文獻
[1] PANG G, HO K L, KWAN T, et al.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for audio system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1999, 45(4): 1112?1118.
[2] 魏承功.基于白光LED的室內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研究[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08.
[3] 譚家杰.室內LED可見光MIMO通信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1.
[4] 臧玲玲.可見光通信的脈沖調制和調光方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5] 曠亞和.基于LED的無線數(shù)據(jù)傳輸技術研究與設計實現(xiàn)[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4.
[6] 李世亮,張興周.室內可見光無線通信調制方法[J].黑龍江科技學院學報,2010(5):379?382.
[7] 高家利.基于預失真四進制輻移鍵控調制的可見光通信系統(tǒng)[J].光電子·激光,2014(8):1502?1505.
[8] 樊昌信.通信原理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5.
[9] 李世亮.室內可見光無線通信調制方法[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
[10] 董詩白,華成英.模擬電子技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 沈偉慈.通信電路[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