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
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投身于校本課程的理論研究與實踐,但對校本課程實踐的反思性研究則相對薄弱。有關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課程的研究探索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本文以泉州七中為個案,審視該校十年來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的興起、熱潮以及走向低谷的全過程,反思其中的經驗與教訓,為進一步探索改進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的策略提供依據(jù)。
一、泉州七中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概況
2001年,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校本課程實踐隨即在廣大中小學開展。作為福建省一級達標中學和首批示范性高中,泉州七中表現(xiàn)踴躍。該校思想政治教研組對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進行了諸多嘗試。
2004~2005學年,該校以《優(yōu)秀電影與校本課程整合研究》為子課題參加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課題《優(yōu)秀電影促進學生全面素質提高的實證研究》。思想政治教研組積極參與響應,率先開設校本課程《團隊、團伙與團結》?!?007年5月,該校又申報了《泉州地域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研究》課題,被立項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研究課題與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課題。然而,隨著以上課題陸續(xù)結題,該校校本課程實踐熱潮減退,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陷入低迷,僅借助“周末講壇”延續(xù)相關活動。
事實上,該校的狀況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學校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中。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深刻反思其中的經驗與教訓。
二、寶貴的經驗
1.以教研課題帶動校本課程,有計劃地開展實踐
教研課題是泉州七中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極為重要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主要來源于教研課題的契約性與時間性。課題一旦立項,課題負責人與主管部門就形成了一種契約關系。該校此前的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教研課題的帶動,離不開課題主管部門與學校領導的督促。因此,把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納入教研課題研究,以教研課題作為任務驅動,帶動、保障思想政治校本課程的實踐,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實踐策略。
2.建立完善的管理保障機制,保證實踐順利進行
泉州七中在長期的包括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在內的校本課程實踐探索中,已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完善的管理保障機制。在領導隊伍建設方面,學校專門成立由校長任主任、分管教研工作的副校長任副主任的“課程發(fā)展中心”,下設“課程指導委員會”“課程審查委員會”“選課指導委員會”“課程評估領導組”等機構,具體領導和組織學校的校本課程實踐。在制度建設方面,學校在開展校本課程實踐之前都會制定完善的《校本課程實踐規(guī)劃》《校本課程開發(fā)指南》《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方案》《校本課程評價細則》《校本課程申報、審定表》《學生選修課程目錄與課程介紹》等,為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實施、評價提供指導方案與管理制度。在后勤保障機制方面:課程發(fā)展中心密切溝通教研、教務、后勤、信息技術組等部門,從課時、場所、資金、網(wǎng)絡等方面為校本課程實踐提供保障。在培訓機制方面,學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開展培訓工作,形成了以校為本、服務教學、同步跟進的校本培訓機制。在激勵機制方面:建立對開發(fā)優(yōu)秀校本課程、承擔校本課程教學的激勵機制,從獎教基金中對校本課程實踐優(yōu)秀教師、校本課程實踐優(yōu)秀教研組等進行表
彰獎勵。
根據(jù)這套機制,教師要開設校本課程,首先必須參與培訓,提升校本課程理論水平,熟悉學校相關制度;接著進行需求評估來選定課題,確立課程目標,制定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草案,向學校課程發(fā)展中心申報;申報獲批后,研究出詳細的校本課程實施方案;方案獲得課程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后,教師設計《課程簡介》,在學期初由課程發(fā)展中心統(tǒng)一推介給學生;學生選課,組成班級,課程發(fā)展中心調度好開課時間、場所后,課程付諸實施;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努力采用新的教學方式,課程發(fā)展中心要做好對課程的常規(guī)評價、監(jiān)督、管理與指導;課程結束后,開課教師要與課程發(fā)展中心密切配合,做好課程的評價總結,提出改進措施。整個流程嚴格按照“需求評估—目標確定—課程開發(fā)—課程實施—評價改進”這一校本課程實踐模式來操作。
校本課程管理保障機制為該校的校本課程實踐提供了較為有序的管理和較為完備的保障,相信這套機制能在將來進一步體現(xiàn)出價值,發(fā)揮重要作用。
三、深刻的教訓
1.急功近利,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淡薄
在教研課題的帶動下,泉州七中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曾一度轟轟烈烈;課題一旦完結,實踐活動就隨之冷清。這充分暴露出該校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僅著眼于當下,存在急功近利的問題。這給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帶來了諸多不良影響。
首先,實踐過程不到位。不少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并沒有在認真評估學校和學生發(fā)展需要的基礎上確立切合實際的課程目標,開發(fā)時有的粗制濫造,實施時存在走過場的現(xiàn)象,不少教師依舊是照本宣科,對課程的評價審議與改進提升也有所欠缺。其次,課程質量不高。雖然造成該校思想政治校本課程質量不高的原因有很多,但課程質量不高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最后,無法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急功近利的風氣之下誕生的校本課程本身脆弱而難以為繼,同時學校把校本課程工作的重心放在按時完成課題上,對校本課程實踐缺乏長遠規(guī)劃,并沒有認真考慮課題結題后如何克服困難、保障校本課程實踐的后續(xù)開展。有些質量較高的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成果如《走進泉州魅力文化》等,也只能在“周末講壇”中與學生見面,缺乏進一步實踐改進的有效條件。
2.教師思想不統(tǒng)一,開發(fā)能力不強
當前的校本課程實踐的突出難題是師資薄弱,泉州七中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也深受這一問題的困擾。
首先,教師對校本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當前新課程改革倡導很多涉及校本課程的新理念,例如:在課程體制方面,打破單一的國家課程體制,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制;在課程開發(fā)主體方面,打破課程專家對課程開發(fā)的壟斷,賦予教師一定的課程開發(fā)自主權;在課程價值方面,課程的最大價值在于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而不僅僅服務于考試、升學等。然而,這些理念并沒有很好地移植到該校思想政治教師的意識中。如今倡導校本課程,要求教師自己設計課程、編寫教材,用自己開發(fā)的課程授課,這令不少教師一時難以理解,無所適從。課程意識的淡薄嚴重影響了教師參與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的積極性與做好相關工作的自信心。
其次,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能力也不強。由于職前、職后教育缺乏課程知識尤其是校本課程的相關培訓和學習,該校思想政治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能力相對較弱,在校本課程實踐中只能憑借以往國家課程教學的經驗以及直覺行事,以致造成了一些混亂與誤區(qū)。例如,校本課程開發(fā)是一項極具創(chuàng)新性、特色性的工作,這恰恰是習慣于被動執(zhí)行國家統(tǒng)一課程的教師很難勝任的。該校不少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如《法律講壇》《高中德育校本課程》等都缺乏原創(chuàng)性,自然很難形成自己的特色。校本課程倡導專家引導、集體合作,但該校有個別思想政治教師個性獨立,不善于與他人合作,習慣各自為政、閉門造車,更不用說尋求專家的指導了。校本課程開發(fā)強調要在綜合學校及地方資源與學生發(fā)展需求的基礎上做好需求評估,但該校開發(fā)的眾多思想政治校本課程中有的只是教師個人興趣、才華的展示,如《投資理財?shù)倪x擇》,脫離了高中思想政治的實際與學生的需要,淪為“師本課程”;有的一味迎合學生的興趣,如《社會電影課》,走向了“興趣主義”“庸俗化”,沒能給學生的發(fā)展提供多少實質幫助;有的與國家課程過于趨同,甚至成為國家課程的補習課,如《高中政治疑難問題解答》,違背了校本課程實踐的初衷。“校本課程開發(fā)提倡采用課程綱要、教學簡案、專題提綱等靈活形式來整合各種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資源?!钡械乃枷胝谓處熎珢巯到y(tǒng)完整的教材形式,無形中造成了開發(fā)精力的浪費。以上種種問題反映出提升教師課程開發(fā)能力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雖然學校通過組織集體培訓與鼓勵教師自學來灌輸新的課程理念,提升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能力,但思想政治教師無法在短時間內使自己的意識和能力適應校本課程實踐的要求。當前該校的校本課程實踐低潮愈發(fā)消磨了教師的斗志,不少思想政治教師在校本課程方面的學習淺嘗輒止,滯步不前。
3.對評價重視不夠,落實不到位
課程評價是“運用科學方法,對課程的過程和產物,收集信息資料并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毙抡n程改革十分重視課程評價?!痘A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規(guī)定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還要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fā)展。
泉州七中在校本課程實踐中逐漸認識到校本課程評價的重要性,于2006年在借鑒校本課程專家相關研究成果與其他學校校本課程評價策略的基礎上,制定了《泉州七中校本課程評價細則》(以下簡稱《評價細則》),對校本課程的評價原則、評價內容、評價方法都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遺憾的是,由于該校與教師對校本課程評價重視度不夠,時間精力也有限,《評價細則》并沒有很好地落實,對思想政治校本課程的評價工作自然也不夠到位。
在評價主體方面,《評價細則》要求既要有內部人員評價,又要有外部人員評價。內部人員評價包括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學校評價,外部人員評價指要求學校外部的學科專家、課程專家對校本課程進行評估。而實際上該校大多數(shù)的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只有內部評價,其中又以任課教師的評價為主,其他評價主體都嚴重缺失。在評價對象與評價內容方面,《評價細則》要求打破過去只注重對
學生的測試成績這一學習效果依據(jù)進行評定的慣例。而在該校大多數(shù)思想政治校本課程的實際操作中,只有任課教師在課程完成后對學生提交的作業(yè)進行打分或評定等級,將成績上報給學校的教學主管部門。在該校校本課程實踐熱潮的初期,學校的教學主管部門曾零星地抽查過思想政治校本課程的課程方案與課堂教學狀況,并沒有持之以恒。
校本課程的評價是校本課程實踐中的重要一環(huán),起到監(jiān)控課程實施的整個過程,全面評價課程得失,為校本課程的改進與完善提供方向與依據(jù)的重要作用。評價工作的不到位使該校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處于一種近乎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各種問題沒能被及時發(fā)現(xiàn)與解決,不足之處沒能得到改進與完善,也就使該校思想政治校本課程實踐無法得到長足的發(fā)展與卓越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崔允漷.要避免校本課程開發(fā)在實踐中走入誤區(qū)[N].中國教育報,2008-05-30.
[2]鐘啟泉.課程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