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平均,宋彩霞
(1.河北經貿大學 商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61;2.河北經貿大學 圖書館,河北 石家莊050061)
幽燕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歷史悠久,自然資源豐富,形成獨具特色的農牧業(yè)生產。燕都薊城,交通非常便利,商業(yè)繁榮,“富冠海內”,成為當時北方重要的手工業(yè)中心和商業(yè)大都市,以及北方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妒酚洝へ浿沉袀鳌罚骸把嘁嗖㈨僦g一都會也。南通齊、趙,東北邊胡。上谷至遼東,地踔遠,人民希,數被寇,大與趙、代俗相類,而民雕捍少慮,東有魚鹽棗栗之饒。北臨烏桓、夫余,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漢書·地理志》:“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與六國俱稱王。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雁門,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xiāng)、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樂浪、玄菟,亦宜屬焉……薊,南通齊、趙,勃、碣之間一都會也。”從廣義上看,燕國的封疆,大致相當于《地理志》之涿郡、渤海、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廣陽國以及涿郡、渤??ぶ當悼h之地[1](P94),即西漢幽州刺史部的主要轄區(qū),其政治經濟重心,乃是以薊城為主體的廣陽地區(qū)[2](P11)。
一
在農耕時代,農業(yè)生產,特別是種植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屬于整個社會經濟部門的支柱產業(yè)。秦漢時期的幽燕,地處古代中國農業(yè)與畜牧業(yè)兩大自然經濟區(qū)域的交匯地帶,平原、丘陵、山地、河流、湖泊兼?zhèn)?,資源豐富,農業(yè)生產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當地居民就已經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3](P91-97)?!吨芏Y》:職方氏,幽州,其谷宜三種。鄭玄:三種,黍、稷、稻。賈公彥:幽州“西與冀州相接,冀州皆黍稷,幽州見宜稻,故知三種黍、稷、稻也。”[4](P863)《逸周書》亦云:幽州,其畜宜四擾,其谷宜三種。黃懷信:三種,黍、稷、稻也[5](P92-93)。東漢時期,漁陽太守張堪,曾于狐奴開稻田八千余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盵6](P1100)《論衡·定賢篇》:“燕有谷,氣寒,不生五谷。鄒衍吹律致氣,既,寒更為溫,燕以種黍,黍生豐熟,到今名之曰‘黍谷’”。劉向《別錄》:“鄒衍在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鄒子居之,吹律而溫至黍生,今名黍谷”[7](P1840)。燕薊以南的平原,地勢平坦,灌溉便利,號為“膏腴之地”[8](P2532),是幽燕最重要的農業(yè)區(qū)域,主要種植黍、稷、稻等糧食作物。
豐富的自然資源,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有利于燕薊農業(yè)生產的多種經營。在幽燕農業(yè)生產中,植桑、養(yǎng)蠶居于重要地位?!蛾套哟呵铩罚骸敖z蠶于燕”[9](P229)?!敦浿沉袀鳌罚骸把?、代田畜而事桑”。直到魏晉時期,幽燕地區(qū)桑林仍然隨處可見。虞信《燕歌行》:“桑葉紛紛落薊門?!盵10](P17)曹植《燕歌》:“出自薊北門,遙望湖池桑。枝枝自相值,葉葉自相當。”[11](P2394)《英雄記》:“幽州歲歲不登,人相食,有蝗旱之災,民人始知采稆,以棗椹為糧?!盵12](P166)蠶絲成為幽燕絲織業(yè)生產部門重要的原料來源。大葆臺一號墓出土紡織品12件,主要是絹類、刺繡、漆紗冠和組帶,繡工精細,針法靈活,隨葬物有帶殼的小米、栗、棗,二號墓亦有小米、棗、雞、豬等隨葬,這些隨葬品,多是當地的土特產[13](P56-60;P63;P73)。
燕國山林資源豐富,果樹的栽培,尤其是優(yōu)質果樹的種植,十分普遍?!稘h書·地理志》:“上谷至遼東,地廣民希,數被胡寇,俗與趙、代相類,有魚鹽棗栗之饒?!薄稇?zhàn)國策·燕策一》:“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食于民矣。此所謂天府也?!盵14](P576)著名的土特產棗、栗等,質地優(yōu)良。據《密云縣志》記載:“密云產棗,小者佳”。《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五方皆有栗,惟漁陽、范陽栗甜美味長,他方者悉不及也”[11](P2390)。《史記·貨殖列傳》:燕“有魚鹽棗栗之饒”,“燕、秦千樹栗”,果樹栽培,成為幽燕居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燕地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與生產工具的改進,鐵制農具的推廣密不可分。早在戰(zhàn)國時期,犁鋤、镢、鎬、五齒耙等鐵制農具已廣泛使用,這些鐵制農具,在河北燕下都等遺址多有出土,至西漢時期,鐵制農具進一步推廣,主要有鐵镢、鐵鋤、鐵庫鏟、鐵樓角等。清河古城遺址,出土的鐵制農具有:鋤、鏟、斧、樓犁,以及2件鐵犁鏵。鏵身尖端稍反曲,兩面都有菱形凸起的犁底槽[3](P138-139)?!豆茏印吩唬骸耙晦r之事,必有一耜、一銚、一鐮、一鎒、一錐、一铚,然后成為農?!盵15](P365)鐵制農具堅固、鋒利,遠非木石、青銅工具可比,“深耕易耨”逐漸替代了“刀耕火種”,燕地的農業(yè)生產,亦由過去比較原始的粗放式經營向精耕細作農業(yè)過渡。恩格斯:“鐵使更大面積的農田耕作,開墾廣闊的森林地區(qū),成為可能?!盵16](P159)鐵制農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廣,農業(yè)生產力顯著提高,荒地得到進一步的開辟。灌溉農業(yè)發(fā)達,農田水利設施比較完整,考古工作者曾在北京地區(qū)發(fā)現從戰(zhàn)國到漢代的陶井群,以及陶井圈。根據水井分布密集的情況,考古學者分析,這些水井,應該與農田灌溉有關[17](P136)。
上谷、漁陽、右北平諸郡,多山林、草場,燕國的畜牧業(yè)生產,集中分布在這一地區(qū)?!妒酚洝へ浿沉袀鳌罚骸褒堥T、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渡胶=洝罚骸坝亩贾?,上有元鳥、元蛇、元豹、元虎、元狐、蓬尾?!盵11](P2370)碣石至龍門連成一線,恰是古代中國北方農牧經濟區(qū)劃的分界線?!把唷⒋镄蠖律!保怯难噢r牧兼營的經濟特色。畜牧業(yè)以養(yǎng)馬、牛、羊為主,尤其盛產良馬。《左傳·昭公四年》:“冀之北土,馬之所生”。杜預:冀北,指燕、代?!稇?zhàn)國策·趙策二》:蘇秦游說趙王:“大王誠能聽臣,燕必致旃裘狗馬之地?!薄兑葜軙ぢ毞健罚河闹荨靶笠怂臄_。”“四擾”,指牛、馬、羊、豕。大葆臺漢墓曾發(fā)掘出天鵝、鴻雁、豹、牛、馬、羊、豬、真骨魚等20余種生禽鳥獸的骨骸,仿擬了廣陽王生前居住和宴饗的豪奢[13](P103)。
二
早在戰(zhàn)國時期,燕都薊城就是北方重要的冶鐵中心,在北京清河鎮(zhèn),考古學家曾發(fā)現漢代的冶鐵遺址,出土的遺物有銅鐵爐渣、殘碎的爐壁、鐵器和銅鏃等,鐵農具主要有鋤、樓足、镢、褲鏟等,武器有劍、環(huán)刀、戟和鉞等,工具有刀、鑿、錛等,其他還有車具、馬飾、鐵鼎、鐵鏡等。大葆臺漢墓出土鐵器37件,其中的鐵斧,最為珍貴。刃部鋒利,斧面光潔呈暗紅色。高16厘米,寬7.2厘米,腐蝕較輕,上有“漁”銘文,疑為漁陽郡鐵官作坊的標記。該墓葬出土的鐵器,如成鐵箭鋌、鐵扒釘、鐵環(huán)首、削、戟、臿和簪等鐵器,多采用生鐵固態(tài)淬火脫碳成鋼的新工藝,為研究西漢冶鐵技術發(fā)展的珍貴實物資料。銅器共19件,有八棱兵器、鏃、鐓、鏡、帶鉤、簪、龍頭、枘,其成分為銅錫合金[13](P38-46)。漢武帝之后,國家實行鹽鐵專賣政策,政府曾在漁陽、涿郡、右北平等郡設鐵官,管理鐵礦開采、冶煉和鐵器的販賣。
魚、鹽資源集中分布于濱海地區(qū)?!敦浿沉袀鳌罚骸吧綎|食海鹽,山西食鹵鹽”。渤海之濱乃秦漢時期重要的魚鹽產域?!吨芏Y·職方氏》:幽州“其利魚鹽”?!段鼋蛉沼洝罚骸颁盟恤~重唇”。[11](P2422)《管子·地數》:“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尔}鐵論·本議》:“燕齊之魚鹽旃裘”。食鹽屬于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產量高,銷售廣,獲利豐厚?!皭菏碂o鹽則腫”[15](P3130);“夫鹽,食肴之將”[18](P1183),人們“養(yǎng)生送終”必備的物品,經濟價值很高,沿濱海地區(qū)豐富的海鹽資源,成為燕國豐饒的財源。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政府在漁陽郡泉州縣設置鹽官,專門負責鹽業(yè)生產和銷售。
燕地制作的陶器精美,多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如陶井圈、陶俑、陶制明樓以及其他器物。大葆臺漢墓出土陶器很多,有鼎、罐、壺、盤、盆、甕以及耳環(huán)等,以黑陶為主,陶器表多涂有黑漆色,亦有里施紅漆,外施黑漆者。器型規(guī)整勻稱,色澤鮮亮厚重。陶俑造型簡單古樸,俑衣紋刻劃簡練[13](P33-38)。漆木器數量很大,主要有漆床、案、奩、盒及金銀扣耳杯等,有的漆器上嵌有艷麗雞血紅瑪瑙、白瑪瑙、玳瑁、云母、金箔等飾物,多數為木胎,少量為夾纻胎。尤其是夔龍邊漆床,工藝精美,床面施滿黑漆,周邊為紅漆,彩繪云紋及夔龍,夔龍飛舞,翩翩欲生。有些漆器小巧玲瓏,造型精美,且繪有精美的圖案,如升天、天馬、丹鳳、奔鹿等,既是漢代漆器中的精品,又是藝術價值很高的漢代繪畫作品[13](P53-56)。
燕之旃裘、筋角遠近聞名?!妒酚洝へ浿沉袀鳌罚骸褒堥T、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尔}鐵論》:“燕、齊之魚鹽旃裘?!弊⒃唬红辜礆郑?,即皮襖[19](P9)?!稜栄拧め尩亍罚骸氨狈街勒撸杏亩贾罱茄伞?。郭璞注:“幽都,山名,謂多野牛筋角”。郝疏:“山在昌平縣西北?!盵20](P13)《淮南子·墜形訓》:“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注:“古之幽都在雁門以北,其畜宜牛羊馬,出好筋角,可以為弓弩?!薄犊脊び洝罚骸把嘀?,妢胡之笴,吳粵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燕近強胡,習作甲胄”。疏曰:角,牛角,與干為弓人六材之二。燕地盛產的牛角,質地優(yōu)良,乃制造弓弩的必備材料,被稱為“天下之練材”[21](P298)。大葆臺墓葬隨葬角器2件。長條橢圓形的骨角器,柄長6.7、寬4.2、孔徑2.4厘米,中空,一端呈圓形,一端呈橢圓形,表面打磨光滑平整。虬角龍雕,以虬角的端頭雕出龍頭,背面前端平直,后端為半圓凹槽,器形的斷面呈半弧形,雕工非常精巧生動[13](P50-53)。《山海經》:“燕山多嬰石,似玉有符采嬰帶,所謂燕石也?!薄妒V》:“燕山石出水中,名奪玉,瑩白而溫潤,土人琢為器,頗似真玉?!盵11](P2411)玉雕工藝精湛優(yōu)美,大葆臺漢墓隨葬玉器,如透雕玉臂、王螭配、風形玉觹、玉舞人等玉器,都是漢代玉雕中的精品[13](P46-50;P70-72)。
三
商業(yè)不僅“使生產物發(fā)展為商品”,而且“為生產物創(chuàng)造了市場”[22](P376)?!扳犙嘣跂|北陬”[23](P240)。秦漢時期的燕薊,雖然偏居東北一隅,但早在先秦時期,其北國經濟都會的地位,就已經確立。漢懲戒秦“顓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之弊[18](P1137),實行貿易自由政策,“開關梁,馳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盵8](P3261)《鹽鐵論·力耕》亦云:“自京師東西南北,歷山川,經郡國,諸殷富大都,無非街衢五通,商賈之所臻,萬物之所殖者?!毖嗍a魚、鹽、棗、栗,以及“馬、牛、羊、旃裘、筋角”,這些物品,“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8](P3254),特別是食鹽,乃人們日常生活之必備物品,經濟價值尤高,又“北隙烏桓、夫余,東賈真番之利”[18](P1657),豐厚的商業(yè)利潤,吸引著熙來攘往的行商、坐賈,穿梭其間,薊城的商業(yè)貿易活動十分頻繁。
都市,乃是溝通全國各地交通體系的重要樞紐。賈山《至言》: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及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睅煿旁唬骸盀l,水涯也。瀕海,謂緣海之邊也?!盵18](P2328)燕薊“南通齊、趙,東北邊胡”[8](P3265),正好位于“并海道”和“北邊道”的T字形交匯點上[2](P14),“綰統”“穢貉、朝鮮、真番”之“要津”[8](P3265),數十幾條比較重要的交通干線交匯于此,又是中原腹地通向東北地區(qū)的門戶,來自烏桓、朝鮮等地的牲畜、皮毛等由此而輸入中原,而中原地區(qū)的漆器等重要商品,亦由此而遠銷北方各民族。
燕都薊城北國經濟都會的地位,是由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yōu)越的經濟條件所決定的?!稘h書·地理志》:“薊,南通齊、趙,勃、碣之間一都會也?!睅煿旁唬骸八E縣,燕之所都也。勃,勃海也。碣,碣石也?!币ω驹唬骸绊偈谘鄸|,海中之貨,自此入河。雁門在西北,沙漠之貨,自此入路,皆達燕,故有其饒也?!盵14](P577)《戰(zhàn)國策》:“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盵24](P918)《漢書·地理志》:燕薊“北隙烏桓、夫余,東賈真番之利”。楊雄《幽州箴》:“東限穢貊,羨及東湖?!盵25](P115)在同烏桓、夫余、穢、貉等少數民族貿易和朝鮮、真番等地區(qū)貿易的過程中,燕薊獲得了豐厚的商業(yè)利潤,逐漸繁榮起來,成為“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史念海:“廣陽之薊,舊為燕都,其地處勃碣之間,當北塞之下,輪軌交錯,北國之名都也。其南有涿郡,亦一時之巨鎮(zhèn)。二地鄰邇,其交通系統亦復相同?!盵26](P594)《郡國志》曰:“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其氣躁急,通齊、趙、渤海之間,一都會也。”[12](P787)燕都薊城,道路四通八達,乃溝通北方游牧民族與經濟腹地中原地區(qū)聯系的孔道,在中轉貿易過程中逐漸繁榮起來,成為北方各民族經濟交流中心。
[1]王國維.漢郡考[Z].傅杰校編.王國維論學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王子今.《安世房中歌》“紛亂東北”、“蓋定燕國”解[A].雷依群、徐衛(wèi)民主編.秦漢研究(第三輯)[C].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
[3]于德源.北京古代農業(yè)的考古發(fā)現[J].農業(yè)考古,1990,(1).
[4]【清】阮沅.十三經注疏[C].北京:中華書局,1982.
[5]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
[6]范曄.后漢書[Z].北京:中華書局,1995.
[7]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西漢】司馬遷.史記[Z].北京:中華書局,1982.
[9]孫彥林,等.晏子春秋譯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1.
[10]舒寶章選注.虞信選集[M].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
[11]【清】于民中等編纂.日下舊聞考[C].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12]【北宋】李昉.太平御覽[C].北京:中華書局,1998.
[13]大葆臺漢墓發(fā)掘組.北京大葆臺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4]郭人民.戰(zhàn)國策校注系年[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15]趙守正.管子注譯[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
[1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Z].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7]蘇天鈞.十年來北京市所發(fā)現的重要古代墓葬和遺址[J].考古,1959,(3).
[18]【東漢】班固.漢書[Z].北京:中華書局,1996.
[19]王貞珉,王利器.鹽鐵論注譯[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20]郝懿行.爾雅義疏[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1]【西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2]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3]袁珂.山海經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4]王錫榮、韓崢嶸注譯.戰(zhàn)國策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25]【唐】歐陽詢.藝文類聚[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6]史念海.秦漢時期國內之交通路線[A].河山集(4)[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