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亮
央視記錄頻道曾播出過一個太空探索節(jié)目,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是:宇航員跨出飛船,進入浩瀚的太空。那是人類第一次在太空里行走——人類用他們的智慧和生命,用數(shù)千年的探索和奮斗,終將腳步延伸至黑暗并且神秘的太空。
那一次,我突然有一種感覺:那個在太空里行走的宇航員,就像一個母體內(nèi)的嬰兒。
鼓鼓囊囊的宇航服,讓宇航員的身體比例更接近一個嬰兒;太空里接近飄浮般的行走,如同嬰兒在母親的羊水里懶洋洋地漫游;而那根連接宇航員與太空船的“索帶”,則像極了嬰兒與母親之間的那根臍帶。
我想到一個詞:回歸。人類走得越遠,越像回歸?;貧w到嬰兒,回歸到母體,回歸到生命的本源。
無論科學(xué)還是宗教,其終極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我想,不管人類到哪里去,都是回歸。這既是一種潛意識的回歸,又是一種不由自主的回歸,更是一種命中注定的回歸。
人類永遠逃不開宇宙的法則。個人的奮斗與成功亦然。
好像電視連續(xù)劇《奮斗》里的一句臺詞:我們一路奮斗,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我的理解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既是一種堅守,亦是一種回歸。
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yè),要奮斗;人類的腳步無邊際地延伸,要奮斗。不管是一個人的奮斗、一群人的奮斗,還是全人類的奮斗,成功必離不開奮斗。那么,奮斗之后的成功呢?我想,假如成功不伴隨著“回歸”,那么這樣的成功,其實離成功尚遠。
或者說,這樣的成功,已經(jīng)背離了成功的本質(zhì)。
這并不難理解。
一個成功的人,首先,應(yīng)該多做一些慈善事業(yè)。他應(yīng)該關(guān)心孩子,呵護老人,幫助災(zāi)民重建家園,讓吃不飽飯的人有一口飯吃。這樣的回饋社會之舉,便是回歸。他回歸到善的本質(zhì),人性的本質(zhì)?;蛟S他一直是,但不管如何,成功后的回歸,更令人感動。
經(jīng)過奮斗然后成功的人,我見到的絕大多數(shù)是:粗茶淡飯。并非他們沒有條件選擇山珍海味,而是粗茶淡飯才最養(yǎng)人,才最能品味出生活的本真。我認為,這也是一種回歸。自身需求的回歸。對于各種欲望的抵制的回歸。
還有一種回歸,便是淡然。對個人成就的淡然,對世事的淡然。淡然或是淡定,或是淡泊,但絕不是淡漠。淡然應(yīng)該是奮斗之后的必然姿態(tài)——看世事,寵辱不驚。其實,這很像齊白石老人的那方印章——“萬物過眼,即為我有”?!叭f物”并非那些可見的東西,還有那些不可見的東西。
堅守或者回歸,很多時候是一回事,如同跨出宇宙飛船的宇航員與在母體內(nèi)暢游的嬰兒,亦是一回事。真正的智者才能靠自己的奮斗成功,真正的智者在成功之后必然回歸,而最真正的智者,則是一邊奮斗,一邊回歸。
——回歸善,回歸自然,回歸粗茶淡飯,以及回歸那份最原始、最純粹的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