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昉苨
霧都霾事
●黃昉苨
那個早晨,倫敦市民一出門,就一頭扎進了結(jié)結(jié)實實的霧霾里。
最開始,沒有人對此大驚小怪。這是1952年12月,滿城的霧霾還被本地人視為發(fā)展經(jīng)濟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因為大量煤炭的燃燒,倫敦街頭的霧霾是黃褐色的,帶點兒異味,其主要成分是煙塵、焦油顆粒和二氧化硫,“濃稠得就像一鍋豌豆湯”。
12月5日的這鍋湯,稠得有些過了頭。不止一個行人發(fā)現(xiàn),自己走在路上的時候,連腳都見不著。大霧讓倫敦陷入停滯。路面上的公共交通完全不頂用了,大白天,司機開車除了打開車燈,還得把腦袋探出車窗去查看街道上的情況——然而他們基本上看不見東西。泰晤士河上的船停了,進出倫敦的火車停了,飛機航班也停了。在倫敦市區(qū),標志性的雙層紅色大巴得由人引著路,才能繼續(xù)在街道上行駛。因為觀眾看不清舞臺,倫敦的劇院停止了演出。當局建議學(xué)校放假,因為他們擔(dān)心學(xué)生在大霧中找不到回家的路。
有專家估計,在這個12月,倫敦城的P M 1 0濃度大約處于3000~14000μg/m3之間,大約是當時平均水平的50倍。如今在倫敦,這一數(shù)據(jù)基本上保持在30μg/m3左右。另一種說法是,當時城里的PM2.5指數(shù),在最高時達到了破天荒的1600多。
12月6日正好是周末,那之前的一周,倫敦城里有945個人去世,而下一周,這個數(shù)字飆升到了2484人。
大量的死亡,就是那場大霧被銘記至今的原因。那一周,因支氣管炎和肺炎去世的人是平時的7倍。最初,政府部門報告說,主要的死者都是老人、患有呼吸系統(tǒng)疾病以及慢性心血管疾病的人,后來的研究則表明,許多中年壯漢也在這場大霧中離去——45~64歲這一年齡段的市民死亡率也比從前提高了3倍。霧霾同樣傷害到了新生的嬰兒,這一群體的死亡率在12月5日后的那一周內(nèi)是平時的兩倍。
那一周的霧霾奪去了1.2萬多名倫敦市民的生命,更沒有人說得清多少人因此患病,或是那些在霧霾中度過童年的孩子是否在成長中面臨更多風(fēng)險。
這場災(zāi)害同樣帶來了改變——英國人決定換一種生活方式。1956年,《清潔空氣法》在議會獲得通過,倫敦摘掉“霧都”的帽子,就得從這時候開始算。
一城的市民,用數(shù)以萬計的死亡,換來了全世界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
(摘自《中國青年報》2014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