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慶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湖南長沙410006)
服裝設計中的建筑語言
吳慶慶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湖南長沙410006)
隨著現代社會流行風格的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設計師們也會通過全方面的設計思維來設計自己的作品,這使得各藝術門類的聯系越發(fā)的緊密,服裝也從自然界中經過美學知識篩選出所需元素進行創(chuàng)作,在藝術與計學中,服裝和建筑都屬于主體的設計學科,地位非常重要。筆者希望通過對服裝和建筑兩個藝術形式在藝術審美上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系,能夠對兩個藝術門類的設計師們提供理論借鑒和思考問題的方向。
服裝設計;建筑風格;民族文化
服裝設計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屬于工藝美術范疇,服裝設計的定義是解決人們穿著生活體系中諸多問題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計劃及創(chuàng)作行為。服裝設計具有一般實用藝術的共性,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但在內容與形式以及表達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爸袊L”是在討論到西方的具有中國因素的藝術作品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詞匯。這也是筆者會長文章中提到的東方元素,明代的艷俗、清代的繁雜等將中國元素作為主要裝飾設計,由于中國的建筑與裝飾藝術較早通過絲織品和瓷器傳入西方,所以在西方服裝中,中國建筑的色彩與外部結構經常被變化為裝飾而出現在中國風的服裝設計中。借鑒和吸收民族文化特性,不是摹仿某一個民族服飾,照搬圖案或修改款式等淺層的表象,設計師完全可以通過一個民族的習俗、繪畫、音樂、用具、面料甚至宗教的特征等等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素材,進行獨到的創(chuàng)意設計。其目的是擇其精華用其精神為服裝設計所用。
在大眾文化中,“藝術”這一名詞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可謂是藝術無處不在,現代人認為,藝術不一定要在特定的意境中,不一定要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下,人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可能就會迸發(fā)出藝術的火花,而建筑會以多元的藝術表達形式呈現出來,建筑作為一個公共的場所,應該試著接納和走進人們大眾的生活,而不是再讓人看起來高不可攀或者可望而不可即。就像服裝一樣再好的設計不被人們所穿戴將會失去它本身的意義。建筑與服裝很早就有淵源,黑格爾曾經把服裝稱為“流動的建筑”,也有稱為“貼身的建筑”。筆者認為服裝設計和建筑設計:設計意見能穿在身上的衣服很容易,但是要設計意見符合對象氣質的的服裝就沒那么簡單了,你不僅要了解對方的性格、職業(yè)、行為習慣,還有對色彩的分析等等。服裝的設計基本款現在也有固定幾個款式,就建筑設計中也有固定的使用功能排列形式,多數是約定俗成的,有些習慣也是歷史遺留下來,好用的就是這個樣的。但是現代的服裝和建筑會很多不是那么規(guī)矩,比如說每個幾年舉辦一次的世博會中各國的展館,雖說大部分都是臨時搭建,但是卻充分的展現的他們國家的文化也傳遞大量的信息,再看看他們的建筑造型也是各顯千秋,外觀不僅從材料、線條、顏色等都是集聚設計師的想象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北京奧運會體育場中標施工方案的“鳥巢”建筑和巴黎著名設計師帕康夫人的鳥籠服作品都是由線而成、由面成體,二者在表現形式上是一致的?!傍B巢”的設計師赫爾佐格、德梅?。ㄔ谄浣ㄖ嵺`中持續(xù)不斷地表現出的對表層處理的關注,并毫不諱言受到服裝設計中對布料編織手法運用的啟發(fā)。當然,服裝設計中也有創(chuàng)新異形的,服裝的多樣性體現在不同的材質,款式的微調、不同氣質的人穿,不同場合穿……真正決定一件服裝好壞的,往往是這些方面,這些軟件因素才是一件衣服的靈魂所在。
建筑也是一樣,功能平面上,某種類型的建筑,功能如何排布,經過千百年來的探索,這個模式已經發(fā)展得非常成熟了。比如公寓,再做成花兒,多數還是會有兩排成排列狀的房間。(當然有些地形等條件艱巨的會有新形式)。建筑有建筑的語匯,而功能是根據使用需求來定的。如果人的生活模式不變,使用需求就不會發(fā)生太大的變化。而且最根本的排列思想一般不會變。陸蕾萍說過:“當服裝意欲一展建筑的挺拔與凝固的美感之時,建筑其實也試圖表現服裝的柔初與流動表面的性能,尤其是建筑所固有的支撐結構和服裝的可攜帶性,對雙方而言,都是莫大的誘惑。”比如博物館就三五種布局方式最合理,而不會有上千種模式都好用,所以多數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最后的效果是否能打動人,很大程度上也要通過材質,機理等這些可變因素,根據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不同使用場合,不同使用人群而量身定做出的一款因地制宜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這就需要豐富的生活閱歷與生活體驗,以及高水平的審美,所以,叫做“建筑設計師”,這個“設計”有不少的藝術成分在其中。
我們在學校的時候會悶頭的排自己的平面設計稿,最后發(fā)現吧平面立起來真難看,急著交作業(yè)的時候也不會考慮材質和效果了,多半就是平面的,沒有動感,也沒有細節(jié)處理,而材質、顏色有的到位和真實是需要對軟件熟悉以及豐富的經驗,邊體驗,邊設計。設計們追求設計藝術的品質與格調,遠遠超過全功能性和述說信息傳遞的局限,用設計家的美學觀、畫家的藝術觀,以及對事物的理解已經創(chuàng)意的賦予其作品一種異乎尋常的魅力和價值。高田賢三曾說過:“我喜歡混合各種東西。圣洛朗也將藝術、文化等多元因素融于服裝設計中,從中汲取敏銳、豐富的靈感。的確在我們設計師的設計作品中的確體現了他們這種共同的設計思想理念。
TS941.2
A
1005-5312(2015)29-00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