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靜朱曉立
(1.南陽市群眾藝術館,河南 南陽 473000;2.南陽市臥龍區(qū)文化館,河南 南陽 473000)
論當前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與開展
朱曉靜1朱曉立2
(1.南陽市群眾藝術館,河南 南陽 473000;2.南陽市臥龍區(qū)文化館,河南 南陽 473000)
文章從群眾文化的基本定位、群眾文化要素分析、扎實推進群眾文化等幾方面闡述了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與開展。
群眾文化;活動;組織;開展
1.基本定位。社會經濟結向以市場濟為核心的轉變,必然回到東文化形態(tài)的變化。因為經濟、文化相輔相成,其產生的社會影響是大眾文化、娛樂文化國辦的概念逐步從人們的觀念上消除,群眾文化的社會地位和功能日漸模糊。一些地方的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為適應人們的文化觀念的轉變,更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自己的生存,竟簡單的向大眾文化和娛樂文化看齊,群眾文化逐漸喪失了社會地位和功能,群眾文化陷人一種尷尬境地。在我們國家,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群眾文化因為其特殊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功能,根本不可能被大眾文化和娛樂文化所替代。
2.群眾文化簡述。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以自身為活動主體,以娛樂方式為主要內容,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文化;它是人們用以表達喜、怒、哀、樂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它的產生、發(fā)展貫穿于人類勞動生產全過程,它的存在使使群眾參與成為現實。正是因為群眾主動參與,群眾在活動中才能實現自我教育,獲得情操的陶冶和審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審美享受中建立和升華高尚的審美趣味,提升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和境界。這是群眾文化特有的社會地位決定的。它同時符合群眾文化的娛樂審美、宣傳教育、文化傳承、生活實用等一系類功能。
3.基本特點。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是當前群眾文化活動的特點。具體表現形式為三個方面。從地點上說,既有分散在社會各方和千家萬戶進行的,又有集中在廣場、公園、文體場館等公共集聚場所展開的;從項目上說,既有各人依照各自興趣愛好分散選擇參加的不同項目的活動,又有不同興趣愛好的人在同一時間、場所集中統(tǒng)一選擇參加的同一項目的活動;從參與人數上說,既有以群體形式進行的集中活動,又有以個體形式出現的分散活動。
群眾文化的生命和重要載體就是活動,經常舉辦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才能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神食糧,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品位,真正體現社會文化社會化,群眾文化群眾化。因而舉辦大型群眾文化活動是推進群眾文化深入開展的關鍵。無論是各級政府、企業(yè)、機關和一些民間組織,不管是何種類型的主辦方,都會有其明確的動機和目的,沒有目的文化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內容是由主辦方的意圖顯示、所需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群眾的認同程度等三個方面決定的。形式的確定,主要來源于動機和目的與內容決定的,新的活動形式的產生是策劃者通過長期社會實踐,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
在明晰了群眾文化的基本定位和特點后,我們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組織開展好群眾文化生活。
1.強化輔導,優(yōu)化服務,推進分散活動展。當前的群眾基本文化需要,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個性凸顯以替代成為活動主題,過去以館、站組織開展活動為主,轉變?yōu)槿罕娨揽孔陨碓O施開展活動為主。針對此種狀況,群眾文化單位要改變原有工作模式,實現角色轉變。首先要加強信息工作。要注重調研,及時總結交流群眾文化活動經驗和研究成果,掌握活動發(fā)展動態(tài),適時有效地對分散活動進行科學的指導,引導分散活動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其次要加強典型示范。發(fā)揮示范作用,實行合理的目標導向,帶動分散活動上臺階、上水平。再次要加強培訓。要有針對性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向其傳授文化活動知識和技能,大力培養(yǎng)各種人才,進一步拓展分散活動層面。四要加強配套服務。依據自身條件,為其提供業(yè)務咨詢,編寫印發(fā)活動材料,提供所需的各種器材工具等等。
2.依托陣地活動,替身示范輻射。陣地活動是群眾文化生活管理部門的主陣地,更是群眾文化活動的示范窗口,并對群眾文化活動起到較強的示范輻射作用。當前大多數館站的陣地活動陳舊單一、枯燥乏味,根本沒有示范帶頭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潮中群眾文化單位要明晰自身職責,不是要求其追求內部擴張,盡可能接納更多的活動者,關鍵是要想方設法提高陣地活動的質量檔次,增強館、站辦陣地活動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因此,應將熔思想性、知識性、娛樂性于一體的檔次較高的具有獨特風格的社會擴散程度的項目納入日程,并隨著項目不斷革新、設備不斷更新帶動活動形式的不斷更新。使館站辦陣地活動具有較強的示范性,目標趨勢導向性,發(fā)展進程先進性,流動形態(tài)超前性等特點。
3.以集中活動為載體,提升活動水平。在群眾分散活動普遍開展的同時,群眾文化事業(yè)單位履職,適時組織各種高質量的集中活動,為分散活動提供綜合交流和集中展示的機會和平臺。對于新內容和新形式初創(chuàng)而尚未普及流行的前提下,率先舉辦推廣性的集中活動,予以宣傳并擴大影響。還要在逐步普及活動的基礎上,組織高質量的集中活動予以推動,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林小奇.試論群眾文化活動網絡化的現狀與對策[J].海峽科學,2013 (09).
[2]朱萍.群眾文化活動應貼近群眾[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06).
G249.2
A
1005-5312(2015)11-01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