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萃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上海 201804)
照片中的未知與已知
竺萃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上海 201804)
照片是一種圖像化的信息承載體。攝影師通過這一承載體將外部世界濃縮定格成珍貴的瞬間。長久以來,對照片的評析,通常偏向于感性分析層面,缺乏實際意義上的簡化模型。本文從照片的認知角度出發(fā),結合圖像視知覺理論,另辟蹊徑,建立了關于攝影活動的簡單量化模型。通過對照片構成中未知元素和已知元素的綜合分析,更深層次地探究了照片背后的線索,有助于攝影師理清思路,了解優(yōu)秀攝影作品的可能成因。照片觀影者透過對量化模型的理解,則可以更有效地接受圖片中的內容,為己所用,或是與拍攝者建立另一緯度層面的互動。作為對抽象的圖形圖像的一種理解化概括,這一數(shù)學模型中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在對攝影活動的剖析方面具有較大的參考意義。
攝影活動;認知;照片元素;體驗
攝影是一項記錄方式。人們通過鏡頭,可以快速的將所見所聞刻畫在底片上或是數(shù)碼元件之中。畫面前的讀者有幸突破重重阻隔,和攝影師一同鑒證快門按下瞬間所形成的時間的凝固。
攝影更是一種創(chuàng)作手段,就像畫家通過畫筆描繪自己眼中的神靈一樣。攝影師通過不同的技術手段和對同一事件不同關鍵節(jié)點的篩選,進行特定的信息和情感表達。攝影活動離不開人的參與,這也就決定了照片并不完全是真實世界的鏡像復制。攝影師透過攝影這一星矢與世界建立聯(lián)接,將世界未知和已知元素融合在照片之中。
照片中的未知元素是攝影師對外部世界探索的體現(xiàn)。理解這一探索結晶的過程,就是讀者感知照片的過程。對未知的渴望最終會凝結成照片引力的來源。攝影師感受到吸引,按下快門。讀者感知到某種吸引,進而想要閱讀鏡頭前的畫面,一探究竟。
照片中的已知元素則是閱讀者過往經驗的體現(xiàn)。閱讀者借助照片中的已知元素形成的推力得以輔助構建自身的畫面觀。不含有未知信息的圖片會讓讀者感到莫名其妙或不知所云。而只含有未知元素的影響則使得讀者心生乏味,喪失解讀照片的興趣。
照片中的未知和已知,并不局限于畫面構成,色彩構成等實際要素之間,更會延展至多重感官的體驗層面。莫霍利·納吉是上個世紀最為優(yōu)秀的先鋒藝術家和攝影師之一。作為包浩斯學校重要的學術領頭人,他在雕塑、繪畫、交互設計、攝影等方面均有杰出的造詣。理查德·瓦格納是德國著名作曲家和劇作家,是歌劇史上舉足輕重的開拓者。他提出的全藝術理論對后世的歌劇及其他藝術領域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知道意義。瓦格納將自己的藝術概念整合到以《尼伯龍根的指示》為代表的歌劇作品中,并于1876年在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資助下建造了自己的歌劇院——科羅伊特節(jié)日劇院。歌劇中的樂隊、演唱者以及舞臺設置等各項要素經過重新整合和分配,為觀眾能沉浸在歌劇的故事情節(jié)中提供新的可能。
由人腦合成的特殊照片隨后便會在過往經驗的催化作用下,被進行后續(xù)的聯(lián)想,靜止的畫面隨即具有了動態(tài)感。對于真實的照片影像而言,而是如此。靜止只是畫面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而畫面中的各個元素是變化且具有不確性的。這種基于意識或潛意識中的照片已知元素可以通過特定的拍攝手法和表現(xiàn)媒介得到相應的強化或弱化,并對不同的觀看個體傳遞不同程度的刺激感。此時,韻律感會從照片中自然而然地顯現(xiàn)出來。
照片中的未知元素和已知元素并不是絕對的孤立存在的。兩者之間的界限是漸進的,甚至有些模糊。照片中的已知元素在得到強化或弱化的過程中會逐漸過渡為未知元素,從而被觀者吸收。
日本攝影師森山大道憑借其獨特的黑白街拍攝影而聲名斐然。經常游走于大街小巷街拍的他喜歡將自己稱作是一條流浪狗。在其獨特的攝影美學理念中,黑白是最能體現(xiàn)人類的欲望的顏色。森山大道十分偏愛便攜相機,認為小型相機不會給街頭被拍攝的對象帶來壓力。在他的視角下,普通的街頭景象不再是平淡元素的千篇一律。真實世界的色彩反而在黑白顆粒的打磨包裝下更具沖擊力。
從森山大道的攝影作品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其畫面中的未知元素和已知元素的關系甚是和諧。在各種已知元素的聚焦下,未知元素得以獲得更大的視線和關注度。就像他于1971年拍攝的代表作《犬的記憶》一樣,以不屈的姿態(tài)和洞察一切的目光,使一條普通的狗散發(fā)出強大的震撼力。森山大道將自己的攝影過程理解為將自己所想和所見串連在一起的過程。啟示,這也正是將未知與已知元素解析為照片影像的過程。
不少人認為好的攝影作品就是要有情緒的、這種評價細究起來,無異于好的攝影作品就是有感覺、有感情的。這類的想法并不算是錯誤的,問題在于,很少有人會繼續(xù)思考情緒背后的所指。什么是照片中的情緒?照片中的情緒是作者的情緒流露還是觀者的情緒激發(fā)?誠然,就像數(shù)學中的原始概念一樣,有些概念并不需要解釋也無法解釋。但這并不妨礙各種模型的建立和人們對其的理解和探究。
試想,可以把情緒或者感覺看作是某種重要物質M。照片P可以認為是M的實際載體。假設始終存在一種阻力F阻,干擾照片觀者對畫面的理解和接收。這一阻力F阻由于攝影師、拍攝物、照片、觀看者之間的重重阻隔而存在。照片中的未知與已知元素所形成的照片引力和照片推力分別為F引和F推。那么,如果想使情緒或感覺M產生運動,就會有如下不等式產生:
a·F引+b·F推≧F阻(a、b為非負變量)在照片中,不等式左邊的和諧程度將直接影響照片的最終效果。攝影師的視角,所采取的拍攝手法以及照片的色彩以及最終表現(xiàn)媒介等則會影響等式中a、b兩個變量的數(shù)值。對于重要物質M而言,其來源并不確定。有些照片更符合重金屬搖滾的濃墨重彩風格。照片的作者透過攝影這一表達手段對自身的情感進行渲泄。有些照片則更具有日本枯山水和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留白的平靜感,填補這種平靜所帶來的空白的是觀者情感的充分調動和誘發(fā)。
事實上,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優(yōu)秀的攝影師都會力求其符合個人特色的平衡點。而觀影者也并不會一直處于被動的客場地位。來自于照片觀看者的重要物質M,使照片所刻畫的內容得以延續(xù)。靜止的畫面擺脫時間的禁錮重新鮮活起來。閱圖者對照片的解讀,有時同樣對拍攝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照片并不一定只是記錄和表達的工具,更可以是探討問題的問卷。攝影師通過畫面,期望與外界建立更深層次的溝通和互動。照片觀者的解讀和反饋就是對攝影師最好的回應。
照片中未知和已知所構成的協(xié)調關系,確立了圖片模式的基調。“讓圖片說話”與“圖片讓你發(fā)聲”這兩種模式本質上就是照片引力和照片推力的比例不同情況下的產物。很難判斷哪種模式更為優(yōu)秀,因為每張照片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情境。了解這些關系和元素,有助于攝影師和觀影者更好地認識攝影活動本身。
[1]蘇珊·桑格塔,艾紅華,毛建雄(譯).論攝[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9.
[2]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新編)[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
[3]賴麗琇.德國文化史[M].臺北:中央圖書出版社,2002.
[4]歐洲華文作家協(xié)會.歐洲不再是個傳說[M].廣東:廣東旅游出版社, 2014.
[5]森山大道.金晶,顧錚(譯).犬的記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
[6]Randall Packer,Ken Jordan.Multimedia,from Wagner to virtual reality [M].Newyork:WWNorton&Company,2001.
J405
A
1005-5312(2015)05-0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