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遼寧省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務科,遼寧 葫蘆島 125000)
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的對比分析
李 倩
(遼寧省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務科,遼寧 葫蘆島 125000)
目的 探討在治療小兒川崎病中應用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的療效對比。方法 選取在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小兒川崎病患者56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在治療中采用常規(guī)劑量的丙種球蛋白,觀察組治療采用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癥狀消退時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癥狀消退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且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冠狀動脈損害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患者沒有明顯的差異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患者沒有明顯的差異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討論 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對于治療小兒川崎病具有明顯的效果,縮短了治療的時間,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小兒川崎病
小兒川崎病是一種急性發(fā)熱出疹性疾病,屬于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其病因至今仍不明確,其主要的臨床癥狀為口腔黏膜充血、多形性紅斑、手足皮膚硬性水腫、頸部非化膿性淋巴結腫大等,及早的治療才能避免發(fā)生心血管病變[1]。丙種球蛋白是治療小兒川崎病的主要藥物,治療效果較好,而不同劑量的丙種球蛋白的治療效果卻有所不同,本文為探索不同劑量的丙種球蛋白治療效果,選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56例小兒川崎病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小兒川崎病患者56例,所有患者都被診斷為小兒川崎病,從發(fā)病到治療不超過10 d。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有28例患者,其中對照組中有男15例,女13例,年齡在2~6歲,平均年齡為(3.5±1.6)歲,觀察組患者中有男14例,女14例,年齡在2~6歲,平均年齡為(3.6±1.5)歲,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沒有明顯的差異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和觀察組都給予丙種球蛋白進行治療,但是劑量不同,具體方法如下,對照組患者每天給予1次,劑量為400 mg/kg,持續(xù)給予2 d;觀察組患者每天給予1次,劑量為2 g/kg,持續(xù)給予2 d。兩組患者同時給予地塞米松和阿司匹林輔助治療,其中地塞米松進行靜脈注射,每日2次,每次0.3~0.5 mg/kg,患者的癥狀得到控制后停止。阿司匹林片口服,3次的劑量為30~50 mg/(kg?d),患者退熱3 d后,將藥量減少,2周后藥量為3~5 mg/(kg?d),8周要持續(xù)服用[2]。
1.3療效判定標準:對比兩組患者的癥狀消退時間,主要包括皮疹、淋巴結腫大、黏膜充血、手足癥狀等,癥狀消退時間越短證明其治療效果越明顯。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越低證明效果越好。
1.4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包對文中所涉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當P<0.05時,表示對比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癥狀消退時間對比結果: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包括皮疹、淋巴結腫大、黏膜充血、手足癥狀等臨床癥狀消退時間進行對比,觀察組患者的癥狀消退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且對比差異性較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
2.2兩組患者的冠狀動脈損害情況對比:對比兩組患者的冠狀動脈損害情況,在觀察組患者中有5例患者發(fā)生了冠狀動脈損害,其發(fā)生率為17.86%,而對照組中有6例發(fā)生了冠狀動脈損害,其發(fā)生率為21.43%,觀察組患者的冠狀動脈損害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沒有明顯的差異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表現為寒戰(zhàn),觀察組患者中有1例發(fā)生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57%,對照組患者中有2例發(fā)生了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14%,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沒有明顯的差異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小兒川崎病從首次報道到目前為止沒有找到病因,因為小兒川崎病會導致兒童發(fā)生嚴重心血管病變,得到了臨床研究的極大重視,而且近些年來小兒川崎病的發(fā)生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是導致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3]。小兒川崎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患者高熱持續(xù)5 d以上,應用抗生素進行治療沒有什么效果,除此之外,還有楊梅舌、口腔黏膜和球結膜充血、頸部非化膿性淋巴結腫大、多形性紅斑、手足皮膚硬性水腫,另外,較為嚴重的為冠狀動脈病變,從而導致血栓、心肌梗死,甚至是猝死。根據相關的研究猜測其發(fā)病機制有可能是一種或者以上的微生物入侵患者,造成多種細胞的免疫激活,引發(fā)全身小血管炎性反應[4]。
丙種球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能夠對傳染性肝炎進行預防,聯用抗生素可以有效抵抗病毒性和細菌性感染,提升治療效果,治療小兒川崎病所用的藥物就為丙種球蛋白,利用抗體發(fā)揮抑制作用,將患者內皮細胞抑制減少,同時可以將血液中單核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進行封閉,阻斷受體免疫作用,將受體激活,將小兒川崎病對血管的損傷減少。在臨床中應用不同劑量的丙種球蛋白具有不同的效果[5]。本文就對治療小兒川崎病應用不同丙種球蛋白的效果進行了分析,選取在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小兒川崎病患者56例,隨機分為兩組,采用不同的劑量,對照組采用每天給予1次,劑量為400 mg/kg,觀察組每天給予1次,劑量為2 g/kg,治療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包括皮疹、淋巴結腫大、黏膜充血、手足癥狀等臨床癥狀消退時間進行對比,觀察組患者的癥狀消退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且對比差異性較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冠狀動脈損害情況,觀察組患者的冠狀動脈損害發(fā)生率(17.86%)與對照組(21.43%)沒有明顯的差異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57%)與對照組(7.14%)沒有明顯的差異性,不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合上述,不同劑量的丙種球蛋白對治療小兒川崎病具有不同的效果,應用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的治療效果更好,可以縮短臨床癥狀的消退時間,使患者可以可以很快的恢復健康,降低危險的可能性,提升治療效果,在臨床上可以推廣應用。
[1] 李渝華,郭梅.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的療效觀察[J].重慶醫(yī)學,2014,43(11):1368-1369.
[2] 吳琴.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對比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4,18(22):2938-2939.
[3] 黃永月.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的療效觀察[J].求醫(yī)問藥(學術版),2012,10(7):259.
[4] 劉仁頌,黃勝奇,曾俊峰,等.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的臨床療效[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109-110.
[5] 趙曉霞.不同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30例療效分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2,31(10):91.
R725.4
B
1671-8194(2015)32-0183-02